段曉健
(陽泉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陽泉 045000)
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面臨的挑戰是學生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由于以微博、微信公眾號、豆瓣、知乎、小紅書等為代表的文字媒體的影響,加上抖音、快手、西瓜視頻、bilibili視頻等視頻媒體的影響,對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道德品格、行為習慣等都會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沒有進入社會,可塑性較強,自控力不佳,虛榮心較強,非常容易受到新媒體上魚龍混雜的信息影響,可能導致其形成極端個人主義、過度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等,這些思想觀念都有可能顛覆大學生原有的世界觀,稍有不慎就落入“有心之人”的圈套,進而導致喪失馬克思主義信仰與社會主義觀念,無法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
過去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多是結合《馬克思主義原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教材實施教學,多是進行理論宣講,分析教材上的案例,不能做到緊跟時代潮流,引入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時事熱點新聞較少,同時缺乏豐富的圖片、生動的微視頻的輔助,思政教育的內容總體上匱乏,導致很多大學生無法有效理解和掌握知識。在此影響下,無法有效吸引大學生的目光,無法激發與培養大學生思政學習興趣,也就不能積極參與到理論分析與實踐探索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需要進行及時和有針對性的調整,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
在就業形式趨于嚴峻的背景下,各大高校越來越重視引入實用型的課程內容,更加注重培養技能型和職業型的人才,以此提升大學生的就業技能,從而適應今后的社會經濟發展、就業市場的需要。這種教育傾向可以提高本校大學生的競爭力,但是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如果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則不利于大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不利于學生長遠的進步。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育人模式缺乏針對性,無法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因材施教,缺乏實踐育人的理念,導致在思想政治育人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問題,影響后續思想教育的發展。
基于“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充分借助互聯網資源及其相關應用的優勢,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作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的思政教師不能再沿用原有的理論灌輸的育人方式,而是通過引入豐富的互聯網資源,借助時事熱點新聞與具體案例,進行具體分析,通過豐富的圖文資源與生動的微視頻,促進大學生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良好的道德品格。創新思政教育的育人模式,拓展育人路徑,能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大學生已經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思想道德認知,但是卻不一定能夠將其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沒有實際行動的驗證也就無法檢驗具體育人狀況,無法進行針對性的改進和優化。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要通過運用科學的育人模式,創新實踐育人模式,指導學生將價值觀念、意志品質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將價值觀念和思想道德認知轉為實際行動,進而完善自身的行為習慣,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培養新時代的建設者與接班人。
社會化是指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表現為學習與掌握知識、技能、規劃與價值觀的社會行為模式、人格特點等,進而適應社會,積極作用在社會、創造新文化的過程[2]。對于大學生而言,通常通過建立家庭關系、師生關系、朋友關系等,讓自己實現社會化,在高校中學習和參與各類活動,能夠推動社會化的進程。但是僅僅依靠校內的交流與互動,無法全面、深入和真正地促進大學生實現社會化,還需要大學生走出大學校園,走入社會實踐中,在群眾中和社會的大環境中進行社會實踐,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化。通過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育人模式,可以讓學生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實現社會化的快速發展。
面對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當積極迎接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挑戰,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彌補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在馬克思主義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建立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充分運用校園資源與互聯網資源,構建線上線下融合育人的新途徑。
新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應打破不同專業之間的育人資源壁壘[3]。例如,建立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的頭腦,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加強不同專業、不同學院的教育資源整合,進而形成育人合力,這樣可以打破不同專業之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壁壘,改變過去思政教育各自為政的格局,從而充分運用學?,F有的育人資源,發揮高校各個專業的育人資源優勢。
當今時代,互聯網與新媒體深刻影響著大學生,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與行為習慣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打破過去的育人觀念、固化思維、行為慣性、路徑依賴,而是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重新審視互聯網,創新思想政治育人模式,構建線上線下融合育人的立體網絡教育環境。教師應尊重大學生,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關心他們真正關心的內容,打破師生之間的交流障礙,營造新的語態交流情境。教師還要主動占據網絡思政教育的新陣地,定期開展新形態的主題活動,形成新的網絡生態。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發放網絡調查問卷以及線上溝通等方式,調查學生對個人發展、職業發展、未來成長、社會發展等方面的觀點和態度,深入聽取大學生的心聲,積極回應他們所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并與思政教育內容相結合。教師還要經常瀏覽大學生喜愛瀏覽的網站、論壇和其他新媒體平臺,及時把握大學生中間新潮的網絡語言,理解這些新詞的含義,運用在思政教育中,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大學生產生親切感,積極參與思政學習。高校的思政教育還可以充分運用微博、微信群與公眾號、貼吧、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推送愛國、勵志、誠信、友善等相關的圖文消息、短視頻等,轉發《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的創作內容,運用網絡新形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網絡生態環境下,思政教育效果更加顯著。
面對新時代的發展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局限于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而是要在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的基礎上,將思想政治融入日常生活中,打造新的育人平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途徑。高校的思政教育要通力合作,繼續加強思政課程建設,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形式,引入網絡資源,發揮新媒體平臺的作用。同時,還需要發揮思想政治的日常教育優勢,融合更多生活化的內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例如,在愛國主義主題的教育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內容,引入《論持久戰》等紅色經典著作,引入《黃河大合唱》等紅色經典歌曲,引入《沁園春 長沙》等紅色經典詩詞,引入《長征》等優秀主題影片,進行愛國主義理論教學。教師還可以將這些資源制作成學案與微視頻,推送到學校的新媒體平臺上,實施網上輔導,引導學生網上學習與探討,形成立體教育空間。在思想政治的日常教育中,利用輔導員與思政教育的服務公眾號,班級微信群等,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實習指導、就業輔導,提供心理咨詢、獎助學辦理以及其他的服務,這樣可以更好認識大學生的所思所想,全面開展思政教育工作。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育人模式的創新,還需要重視開展實踐育人活動,通過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優勢,更好地培養高校學生正確的政治思想觀念,使之樹立良好的道德品格與價值觀念。這需要黨政及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課程教師、輔導員等的共同努力,在綜合隊伍的共同努力下,充分運用互聯網平臺與新媒體資源提升實踐育人的成效[4]。
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需要形成專職和兼職的網絡輔導員隊伍,還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設大學生網絡評議員隊伍,結合社會熱點問題撰寫一些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文章。為營造“愛讀書、愛學習”的學風環境,可以開展“讀書排行榜”“學習強國我最行”的相關活動,利用互聯網與新平臺,更好地在網絡時代育人。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提出的誠信主題,可以運用新聞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和短視頻等平臺,指導學生參與本專題的創作活動,發掘新聞熱點和身邊的誠信事跡,創作圖文和視頻內容,構建誠信引導教育工程。通過開展類似的實踐育人活動,可以提升新時代實踐育人的成效。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育人的效果,構建科學與完善的育人模式,還需要一些方面的保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育人機制。在“互聯網+”時代,這需要高校各個部門協調配合,形成監督管控機制,需要進行持續優化與進行規范,形成基于互聯網思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機制[5]。
例如,高校應當基于新時代的互聯網教育,建立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包括學工部、團委、宣傳部、校園網絡中心、思政課程教師等,共同負責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的建設。在建設中,需要各部門、各教師的通力合作、協調配合,去各大新媒體平臺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資源,制作可以隨時調用的思政教育資源庫。還需要建立網絡輿情監控系統,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實時反映,及時應對突發敏感問題,進行定期報告,定期實施評價等。
綜上所述,面對互聯網與新媒體的高速發展,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育人模式,需要充分發揮新時代網絡資源與新平臺的優勢,構建新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形成科學、完善的育人模式。根據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況,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明確大學生的所思所想,引入互聯網上的育人資源,構建線上線下融合育人模式,充分進行實踐育人,可以逐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