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豐昊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
隨著社會的全面發展,我國的網絡發展已經進入了5G時代,這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在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唯成績論的教學目標正在向培養綜合性的人才而轉變,所以在大學階段,除了學業基礎,也更加看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互聯網技術與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融合,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開拓,同時也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挖掘教育資源。因此,從互聯網的視角對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展開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以我國當前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來看,目前的教育體系仍然不夠完善。很多高校并沒有予以心理健康教育足夠的重視,教師們也更加注重學生們的升學率或者應聘率,所以整體上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相對較少,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更是稀缺的資源。雖然部分高校組織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但是這樣的活動多是輔導員進行參加,而且培訓效果也有限。輔導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學活動時,無法完全擺脫輔導員的角色,難以與學生形成心理、精神、情感和思維層面的交流,更像是從事說教工作。甚至還有部分高校并沒有將心理健康設置為必修課,而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開展,所以這門課程的實際覆蓋率僅僅是五分之一,換言之,八成的大學生無法接收到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我國的大學之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基本就以兩種形式呈現,一是必修課,二是選修課。所以學生獲取到的心理健康知識,幾乎都來源于課堂。并且由于大學生源的招生機制是全國范圍的,課堂上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省市教育資源的分布也有明顯的差異,比如沿海地區的教育資源普遍豐厚,而中西部地區的教育資源則非常有限,這就導致學生之間也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對于一樣的知識內容卻體現出不同的接受能力。所以課堂上的理論灌輸式的教學效果非常一般,學生的學習效率非常有限。而課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則很少開展,即使開展也缺乏客觀的教學評價。因此,大學生單調的知識獲取渠道也是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
我國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社會各界都沒有予以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足夠的重視。這樣的社會輿論也會導致學生排斥心理咨詢,即使發現了自身產生了心理疾病,也沒有勇氣向心理健康老師咨詢,更不會向專業的心理醫生求助。反而他們在社會輿論的影響下,還會害怕被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簽,這也是一個惡性循環,導致心理疾病加重,甚至危害生命健康安全。
在傳統的線下教育模式下,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基本都是局限在課堂的范圍之內,以大學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為例,學生在大庭廣眾之下向老師咨詢問題,對于學生而言也是非常大的挑戰,即使單獨與教師進行面對面的心理咨詢,很多學生也難以做到,這也是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的體現。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教師與學生可以通過線上交流,或者通過匿名發送郵件的形式來咨詢心理問題,這也更有利于保護學生的隱私。而且教師也可以對網絡上的熱點問題進行整理,重點根據這些問題進行課堂設計,課堂的針對性也更強,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也會得到更好的保障。
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向教師咨詢心理問題,而教師也可以隨時隨地向學生解答問題。這樣突破時空的教學模式,也是對傳統教育的優化。比如傳統的線下教學中,教師會受限于課時的安排,無法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而網絡背景下,學生則可以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及時向教師反映,教師也能夠將生活中的啟示隨時向學生傳達。可見,網絡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覆蓋面更廣,而且也更具及時性。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度逐漸提高,而且大學生也是互聯網使用的最為主要的人群,甚至很多時候學生要比教師更懂如何使用互聯網。所以互聯網中的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也可以供學生進行自主使用,學生想要了解什么,自己就可以進行資源的檢索,從而解決疑惑。而作為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建設心理健康教育線上平臺,比如微信的公眾號,就是非常便捷教育渠道,學生通過教師建立的公眾號就能夠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資源。
作為大學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臺,比如在校園網內構建心理健康專題網站,在這個網站中與學生互動。學生在網站中可以發表自己的問題和觀點,而教師可以通過網站對學生的觀點和問題進行整合,這樣也就能夠了解到學生群體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對于簡單的問題,教師可以在線上進行解答,而對于復雜的問題,若是教師難以在短時間內予以解決,則可以記錄下來,并且咨詢更加專業的心理專家,最后再將重點問題在課堂上進行講解。
在特殊時期下,網課也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很多形式的網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作為大學心理健康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好這樣的契機,推進網絡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融合。教師需要進一步拓展網絡的形式,比如微課和慕課等等模式都可以進行利用,以此為基礎構建更加完善的大學生互聯網心理健康課程體系。比如將優質的心理學課程放置于校園網的專題網站之中,學生就可以在校園網中進行自行檢索,進而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課程形式。再如,教師也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向學生推送精品的心理課程和心理知識。當然,互聯網心理課程體系的完善,也不僅僅體現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也有必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微信群或 QQ群進行心理健康問題的交流,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個過程也有利于引導學生正視心理問題,并且探尋解決的辦法。
作為大學心理健康教師,要想開展一堂優質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首先需要了解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因此,教師也需要對學生進行全面且深入的心理健康調查,所以構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調查系統也非常必要。通過掌握學生的心理數據,進而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課堂內容的設計,最后進行教育方案的實施。這樣的教學也更有針對性,能夠對學生形成心理啟發,進而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當然,若是發放傳統的紙質問卷進行調查,不僅調查的質量低,也容易暴露學生的隱私。教師可以借助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發放電子問卷,這樣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填寫,而且也不用擔心隱私的泄漏。教師只需要對問卷的數據進行整理,就可以清晰地呈現學生們的心理問題,教師再以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導向進行教學設計,那么教學質量自然也更有保障。
結合我國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來看,仍然存在如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教育理念落后,教育范圍狹窄;二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單調;三是社會觀念的限制。依托互聯網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也具有如下幾點優勢:一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得以更新;二是突破了時空限制;三是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服務。在本文中,也提出了如下幾點大學生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具體路徑:一是搭建網絡教育平臺;二是建立健全為了課程體系;三是構建網絡調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