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夢瑤,張朦元,穆君宇,侯 沙
(成都大學師范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延安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基地。中共中央、毛澤東在這里領導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延安精神同樣對當代大學生有著不可或缺的啟迪和教育意義,將以延安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精神加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有利于大學生塑造成熟向上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延安精神作為中國近代歷史當中劃跳躍時代般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延安精神由此無可置疑的可以認為是對井岡山精神和長征精神的發揚與延伸。在新民主主義歷史時期,延安精神又具體的通過以下四種精神表現出來:共產主義精神具體體現的大公無私的白求恩醫生;具有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張思德先生;359旅的“個人耕耘、人給家足”的南泥灣精神;中華兒女以寓言式故事《愚公移山》般的精神,齊心挖掉壓在中國人民頭頂上的二個高山,一個叫帝國主義、一個叫封建主義。延安精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的有力表現并不僅僅限制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反對三大主義的階級斗爭和武裝革命以實現社會主義,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一種凝練與開拓。
新中國的宏偉藍圖,黨的重心由領導革命事業轉變為謀求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著力于發展物質生產力,因此這就對我們執政黨提出了要求,如何搞好經濟建設,如何建立一個富強、民主的現代化國家。延安精神中堅持執政為民,堅持艱苦奮斗的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顯得尤為重要,延安精神引導廣大黨員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自力更生的力量使得共產黨融入群眾中去,使延安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把握新時代要求和人民群眾齊心協力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的強大法寶。
延安精神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新時代創業重要內容和精神實質。[1]在黨的100周年之際,我們更應該堅定的跟隨黨的領導,學習前輩的優秀思想與精神,積極轉化為自我素養并用于到實踐中去。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講話指出:“延安開展黨的長征精神學習教育活動是我們黨對中華民族先秀文化優良傳統的不斷弘揚繼承、發展和不斷改進深化”[2],我們的黨和國家始終是堅持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基本發展理念,真正做到了人人當家為主,在改革開放后四十多年為全國大部分普通人民群眾解決了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也造福了全國許多普通中國人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推進改革開放提供了精神力量。
大學教育除了教授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的品德,大學階段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當代大學的人才培養發展戰略重點方向是以廣大在校學生就業發展為人才教育服務中心的,以人為本的現代人才培養戰略教育發展理念,著重方向在于培養廣大在校學生的社會主義責任感、愛國主義情懷、創新創業意識和其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自主動手實踐創新能力,人才培養成果的落腳點在于社會需要的地方。我國正逐步處在一個改革創新開放前無古人的輝煌時代,對外開放也大大拓寬了國人的文化視野,在不斷吸收國外有益的西方精神文化成果的同時,也必然面臨著各種西方文化思想以及西方社會生活工作方式的雙重挑戰[3]。這一切都或多或少影響著我國大學生的各種社會化發展過程,他們的社會文化特性更加明顯,社會觀,價值觀,行為方式等都受到了影響,在這些沖擊之下加強我國青年學生的精神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4]。這就必然要求在大學期間的中學生不僅僅是要深刻學習我們黨史的一些具體內容,更多的要深刻學習我們黨史中深深蘊含的先進先鋒精神。延安先鋒精神是從中國共產黨在特殊的歷史階段時期中發展誕生的,是在我國爭取中華民族獨立、民族自強和實現人民解放事業的偉大革命斗爭實踐中初步形成和不斷發展起來的偉大崇高的人民革命先鋒精神,值得每一個中國大學生、每一個青年學習和弘揚。[5]獨立自主艱苦奮斗的頑強創新和創業精神,這同樣也是延安企業精神的一部分。
以當今青年大學生群體為主要代表的年輕青年群體是未來幾十年整個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主力軍,國家未來的社會發展大權掌握在以青年大學生群體為主要代表的年輕青年手中,而一個國家的未來發展又與傳承諸如延安紅色精神在內的中國紅色精神基因教育精神息息相關,因此在青年大學生中深入開展延安紅色精神的宣傳教育至關重要,且青年大學生在延安紅色精神的教育傳承和拓展發揚中必然發揮著重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學校在對學生開展延安精神的教育活動中,應該緊緊抓住大學生們的心理,知道大學生們時常關注的熱點,以及他們在學習以及生活中遇到的難點,然后與延安精神相結合,并深入到社會現狀,使大學們能夠加深對延安精神的理解,并且能夠積極正向面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點和社會中的熱點。
少年強則國強,這就更要求當代大學生們在政治上要堅定跟黨走的決心,用偉大的延安精神引領和激勵大學生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做貢獻。首先,學校應積極開展一套富有教學針對性和具有實效性的延安精神培訓系列課程。借助延安豐富的中國紅色革命基因系列教育資源,結合黨的建黨一百周年主題教育,開發一套適合在校大學生的紅色系列培訓課程,從而能夠讓他們更多地特別是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黨的紅色指導精神的文化熏陶。以此,以延安的中國革命舊址為教學依托,探索黨的紅色指導精神文化教育新教學途徑,進行實地考察走訪、專題講座、現場體驗教學、實踐活動體驗、情景互動教學、故事會等成為教學特色的培訓課程體系,讓在校大學生對黨的紅色指導精神的產生原因和當代價值及其在現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作用,深入認識思考,使其自覺堅決踐行黨的紅色指導精神,自覺堅決抵制紅色社會不良核心價值觀的惡劣影響,從而構建其思想上的勇于傳承的精神面貌。
在家庭、校園、社會中建立良好的引導機制,有助于大學生對于紅色精神進一步理解和踐行,堅定大學生信念,形成奮發向上的精神態度以及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首先家庭教育對于大學生思想信念的形成有著關鍵的作用,將延安精神貫穿在整個家庭的家風和家規的傳承中,更有助于大學生對于延安精神以及其他紅色精神的理解。其次,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的不斷塑形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同社會上的其他群體相比較,他們對于思想教育的形式、方法、過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從其需求出發,針對性的融合思想教育以此來滿足他們對于道德境界、理想人格等精神層次的需求。
在大學生中樹立對紅色精神的正確認識,通過實地探訪、視頻展示、資料分享等各種活動,展示延安精神的價值觀和道德品質,使得相對空洞和晦澀的文字展示能夠生動真實的展示出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同身受,使延安精神形象化、立體化。讓大學生從被動的了解變成主動的搜集和探索,從而能夠自主對延安精神所代表的紅色思想文化產生認同感、欽佩感。從而進一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以更高的姿態和理想要求自己。最終達到社會范圍內以延安精神為代表的紅色精神能夠寓教于樂,正確指導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建設和道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