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鳳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
稷下學宮創建于齊桓公,是春秋戰國時期由齊國官方出資創辦的一所規模較大的養士機構[1]。稷下學宮曾威名遠世,其初衷在于為統治者招聚賢人。其歷經約一百五十年,“歷經了桓公、威王、宣王、泯王、襄王、建王六代”。公元前221年,稷下學宮隨國而亡。齊國創立稷下學宮后,采開明自由政策使各學派努力發展,容百家之長,呈現出自由爭鳴。各家各派人才紛紛都齊聚齊國,有儒家、道家、墨家等諸多學派林立。也有各輩才子到此,如慎到、孟子、荀子等。稷下先生擁有自由學說及著書立說之權,其潛心學術為統治者出謀劃策,同時將自己的創世之作流傳于世。社會發展需要人才的推動,人才競爭是任何時代的競爭根本。可謂人才:其一,是擁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其二,是能創造出對社會有價值的東西。高校教師是高等學校專門機構中的專業型教師即教師人才,是教學與科研的專業人才,承擔著教書育人的使命。如何讓高校教師隊伍體現出其內在的活力,更好地為社會服務,重要之處在于如何更高效管理教師隊伍,使其熠熠生輝。高校教師管理不僅要結合自身特色,還需考慮當下實情。前有源頭,稷下學宮在教師管理上體現出了獨具一格的特色,也是較成功的,值得我們去借鑒。
齊國非常重視賢能者致使士階層的快速發展,形成“得士則昌,失士則亡”社會觀念。齊國國君更是禮賢下士,對賢能者必親自接見。不以出身背景和學術派別論人才,且以其學術影響力和門徒數量等作為選拔指標。如,儒家代表孟子,曾多次到齊,門生眾多,規模宏大,齊國國君給予孟子較高的待遇。[2]又如淳于髡曾是齊國上門女婿,他出身卑微,但其才學高深,得到統治者重用,曾被推舉為稷下先生。稷下學宮不以出身定賢,以選拔與重用有真才實學之人立行。
稷下學宮先生主要進行學術,較少涉及政治官僚。但齊國國君給予稷下先生優厚的待遇,從而使其專心為統治者服務。統治者根據稷下先生的學識授予相應的“上卿”“客卿”等官階。此舉使稷下學者享較高待遇,可專心學術。一時間,不僅引來各國人才紛紛匯聚齊國且達到了賢者為統治者服務的目的。例如,儒家代表孟子、荀子都曾在稷下學宮自由辯論,游學立說,同享齊國高待遇曾均被封“客卿”。在齊國,稷下先生人雖過千,但被賜上大夫者寥寥幾人,有慎到、環淵之徒等七十又六。凡列為大夫者,皆“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崇之”。[3]
在齊國,稷下先生有“不治而議論”之權。即他們雖不任官職,但可對政事提出建議和意見。稷下學宮在齊國形成了自由立說的學術環境。各學派齊聚于此圍繞古今之變、立法、義利等話題自由辯論,達到了百家爭鳴的頂峰時潮。寬松的學術環境也產生了“期會”游學等教學制度。統治者鼓勵各家學派保留自家學術觀點,同時又要吸收他學之長,交流思想,這樣促進了學術的活躍,體現了各學派學術思想的平等。
稷下學宮的先生不在乎齊國給予的物質待遇,更在乎其政治見解是否被統治者采納,也因此決定他們是否繼續留在齊國為統治者服務。“去而不止,來者不拒”是稷下先生在齊國享有的流動政策。齊國君王對稷下先生采取“來去自由”的政策,孟子和荀子便是最好的例子,兩人多次來回稷下學宮,但齊王對二人的重視毫不減弱。荀子曾“三為祭酒”。[4]當稷下先生選擇離開齊國,稷下學宮便“不止”且贈送路費等,此孟子也。稷下學宮的“來去自由”政策,看似不利于留住真才實學之人,但實質有效地防止了地方人才的流失,更是吸引了大批外來著名學者,大大充裕了齊國的人才數量,鞏固了齊國的人才地位。
從古至今,為師者必德才兼備。尤其在當下,教師是否真正德才兼備成了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在教師選拔中,重視教師的真才實學和德才兼備是直接關系到高校是否能育好育出祖國的棟梁和花朵的前提。因此,要想提高高校的整體質量,須嚴格把關高校教師的素質是根本。[5]高校需清醒地認識到,建立一支高質素、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自身發展的前提。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師招聘與選拔過程中,需嚴格按照教師的職責和使命進行人才選拔。選拔目的要任人唯賢,選拔過程要做到公正公平公開。在教師選拔中要切實采用多種靈活的方式,讓真正的賢能者跨進學校的大門。堅決杜絕關系戶、走后門的現象發生。考核標準要有適切性,不可因某些硬性指標將真才實學者拒之門外,這不僅是對教師個人的傷害,也是高等學校人才流失的表現。
從稷下學宮可見教師待遇優厚,地位尊崇。俗言: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他們燃燒自己,點亮他人。教師職業的復雜性和勞動的特殊性應給予禮遇優厚,使得廣大教師能夠專心育人,服務社會。高校教師更是培育大學生的良師益友,承擔著教學與科研的雙重職責。當下,由于經濟和社會等各種因素的復雜影響,高校教師職業地位和待遇也相應受到了沖擊,其職業幸福感并不強。此造成了部分教師產生了職業倦怠感,對待教學敷衍了事,對待科研更是可有可無的態度。此類現象嚴重影響了高校育人效果。如何減少此現象?如何提升教師的幸福感?其前提應是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讓廣大教師沒有后顧之憂地為國育才,為黨育人。在此需要政府、社會、高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合力。政府需要把握方向,引導好教師地位的提升,加大資金投入;社會要積極宣揚高校教師的正面形象;高校要完善自身的薪金管理制度,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讓廣大教師在健康的職業生態環境中獲得職業幸福感。
古有孔子游學,門下才學三千余人;又有稷下學宮“來去自由”政策;稍近有書院講學,形成自由學術之風。從上可見,支持教師學術交流是提升其學術能力的前提。作為高校教師,個人科研能力是其素質的重要組成,更是衡量高校整體科研能力的關鍵指標。高校教師是高校學術發展的內在動力和主體。因此,高校應提升自身學術環境,改善學術硬件條件,提供科研物質保障。同時,高等學校管理者應將學術交流作為提升高校教師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徑。如:講座、辯論等形式都可增長教師學術見識,形成活躍、富有生機的學術氛圍,提升其學術創新力。
人才是時代與環境的產物也是競爭的本質。高校之間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面對離職教師,高校幾乎不可能做到“去者”贈以“路費”,“復歸者”續聘的態度。“高校教師調動流程固化,需經多個機關和部門的同意,還要有教委、人事局、社保局簽章等”[6]。固化的教師升遷管理制度使教師發展遭受了一定的阻礙。因此,高校與相關部門之間應進行協調,在保證高校人才流動有序的情況下,適當對人才流動進行靈活性處理,有效的發揮人才流動的“自由性”。人才的合理流動不僅促進教師個人發展,更加有效防止學術近親繁殖現象發生。我們應積極合理地借鑒稷下學宮的流動升遷制度,以便更好地發展我國高等教育。
古來師者,地位尊崇,待遇豐厚。教師是高校發展的關鍵力量,從稷下學宮的教師管理中看到了其管理制度的特色和亮點:不僅真正發展了教師個人,且充分利用了教師才識為社會和國家服務。稷下學宮的教師管理特色在人才選拔、任用等方面都堪稱成功典范。雖然它的制度并不完善,但能為我們現下高校教師管理工作帶來思考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