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伊凡,李皞媛,李佳韻,馮靖淳
(大連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促進民族地區的繁榮與發展,是維護祖國統一,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維護民族團結的重要前提。而促進多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離不開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不僅要對內傳承,更要對外傳播優秀民族文化,講好民族故事。而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基礎英語教學,則成為學生們了解、思考以及傳承優秀文化的基石。
少數民族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是跨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所以英語作為一種工具性語言,在基礎英語教學中,更應該被賦予幫助提高本國文化軟實力的使命,而非止步于教學詞匯、語法或西方文化。只有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化流動起來,它才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然而,正如從叢教授所言:一旦進入英語交流語境,立即呈現出“中國文化失語癥”,在日常漢語交流中所表現出的中國文化底蘊就顯得蒼白,這不能不說是我國基礎英語教學的一大缺陷[1]。雖然我國在獲取少數民族文化元素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有關基礎英語中融入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卻寥寥無幾,因此在建設中國特色的多元一體教育上是個有待解決的大問題。針對怎樣讓少數民族文化在基礎英語教學中“活”起來,更好地融入基礎英語教學,更好地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等問題,我們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方法,為我國高校培養能夠發揚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的高素質國際人才提供參考。
(1)民族高校學生用英語表達少數民族文化的能力如何?
(2)怎樣看待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基礎英語教學這個問題?是否有意義?是否對此種模式感興趣?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基礎英語教學面臨哪些困難和問題?
(3)我們應該怎樣解決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否能提出建設性建議?
調查對象為隨機抽查的民族高校學生和教師,一共包括漢族57名;少數民族78名,其中有蒙古族,布依族,彝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朝鮮族等民族。
本調查采取問卷調查的研究方式,且問題不但包含上述研究問題,還有:是否能用英語順利表達“三多節”“火把節”等民族節日?您怎樣看待語言教學?如果讓您用英語介紹少數民族文化,您是否有信心能順利完成任務?您認為少數民族英語融入基礎英語教學有哪些困難等具體問題。調查問卷共135份,收回有效問卷135份,具有很大可信性和分析價值。
通過對調查問卷及其結果的分析我們發現,在135位受訪者中,對少數民族文化相關的英語知識感興趣的人數為104人,占總受訪者的77.04%,而對此不感興趣的受訪者有31位,占比22.96%;知曉《格薩爾王》是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的人有96位,占比71.11%,不知曉該少數民族文化常識的人數為39人,占比28.89%;有信心為英語國家的外國友人講解少數民族文化的人數僅 27人,占比20%,而沒有信心為其講解的人數高達108人,占比80%;會用英語描述少數民族節日人數僅有12人,占比8.89%,不會用英語描述少數民族節日的人數為 97人,占比71.85%,同時,只知道怎樣用英語描述本民族節日的人數為26人,占比19.26%。由此我們可推斷,絕大多數的受訪者都是對少數民族作品以及少數民族文化相關的英語知識感興趣的,并且對相關少數民族文化常識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談到應用能力、表達文化的時候,情況卻不容樂觀,體現出一種說英語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覺。英語學習似乎出現了“只知課本事,不知身邊事;只知國外事,不知中國事;只知語言事,不知文化事”的傾向。[2]毋庸置疑,這是非常不利于培養我國人民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
根據我國少數民族多聚居于經濟水平和教育水平相對偏僻落后地區的現狀,少數民族文化本就有著強烈的地域性,這使其擁有了不易向外傳播的特點;再加上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年輕人容易關注高度現代化,傳播速度更快,傳播更容易的新興網絡文化,該人群存在主動深入學習少數民族文化的積極性不夠、少數民族文化素養在日常生活中不易得到提升的問題。并且,我國本土文化在我國大中小學英語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失語”現象更是為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基礎英語教學增添了困難。
少數民族文化與英語相結合的資源少、相關課程少。因為英語語言本身是來自他國的語言,英語教學中自然傾向于對該語言相關聯的西方文化進行更多地講述和傳授。同時,英語科目的大中小學教材中缺乏相關少數民族文化知識的內容,考試對相關內容的考察也相對較少,這更會導致許多教師和學生缺乏教授和學習少數民族文化融入英語的意識,并且即使有心教學也難以找到參考的教材和資源。
無論作為老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注意提升自身綜合文化素養,這是少數民族文化可以成功融入基礎英語教學的前提。作為民族高校的教師與學生,更應該承擔起傳播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的重任。學生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多渠道、全方面抓取優質學習資源,努力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干擾性因素,有主動觀察、思考、探求知識的求學心,配合教師的教學步伐。師生在教學中攜手并進,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文化和英語學科的融合。在當今網絡化時代,師生要學會充分利用身邊資源,多多查閱有關資料與文獻,多閱讀,多交流,勤思考,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的文化知識,努力做民族文化的發揚者和傳播者。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更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遇到不懂的問題及時請教老師,師生做到教學相長。
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師觀要求教師要進行職業角色轉變,從課程與教學的關系來說,教師應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要有過硬的專業教師素養、充足的知識儲備,能夠開辟新型教學模式彌補現有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嘗試編寫教材,將優秀少民文化內核抽絲剝繭,結合國內時事、國際要聞,融入日常基礎英語的教學之中,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精準把握作品核心主題思想,感知優秀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例如,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用英語表達少數民族文化的水平,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二者的融合。
少數民族融入基礎英語教學,離不開國家和社會的支持。為實現這一目標,高校可以開設專門的課程,將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翻譯之中并定期測試評價學習成果,以達到強化提升的作用;與此同時,高校要及時記錄教學經驗,這樣有利于檢驗現有教學模式的質量,可為改進、創新更為優化的新型教學模式提供思路。社會可以提供更多與民族學科、英語學科相關的就業機會以及應用平臺,保障專業人士的就業,激發相關人士在此領域研究的動力,填補相關領域的空白。國家應開設專項少數民族特色英語學科項目,加強相關模式宣傳,培養人們主動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基礎英語學習的意識,加大對相關人才的培養與獎勵等。
總之,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基礎英語教學對于英語應用發展和民族文化發展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它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與努力,在此基礎上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