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柳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2021年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求是》雜志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文章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音樂文化是紅色資源的重要內容,是宣傳紅色精神的絕佳載體,也是美育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和形式。
在高校“課程思政”背景下,結合專業特色,從“課堂革命”入手,通過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進行,探究如何將紅色音樂文化在高校課堂中進行有效地實踐,能以其特有的音樂形式和內容,發揮美育功能,增強課堂的針對性、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其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進行更廣地傳播和更好地傳承。
為了解紅色音樂文化在高校的傳播實踐情況,本人參考了部分文獻資料,并結合實際教學情況,設計了一份問卷,通過問卷星線上平臺發放,最終回收問卷353份。高職類學生占比84.42%,本科類學生占比15.58%。男女生比例分別為22.1%和77.9%;學科性質比例為人文社科類占11.61%,自然科學類占3.97%,工程技術類20.96%,藝術類48.16%,其他占比 15.3%。調查學生年級分布,大一39.38%,大二30.59%,大三23.23%,大四6.8%;中共黨員( 含預備) 占比6.23%,共青團員占比64.59%,民主黨派占比0.28%,群眾占比28.9%。
從調查數據看:64.02%的學生平時較少聽紅色音樂或者不會主動去聽,但也不排斥紅色音樂;明確不喜歡,不會去聽的學生占比9.63%;只有26.35%的學生表示喜歡聽紅色音樂。學生們涉及較多的紅色音樂以歌曲類型最為普遍,占比84.14%,對于紅色歌劇、舞劇、器樂等類型的作品一般較少接觸,藝術類學生會有所涉及。其中學生們較為熟悉的作品以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例如《我和我的祖國》《保衛黃河》或是主流媒體宣傳推廣的時代新歌例如《燈火里的中國》《萬疆》等較為熟悉和喜歡,對于時期較早的紅色音樂例如《在太行山上》《十送紅軍》等作品不太熟悉,也表示不喜歡這樣的音樂風格。
從調查數據看:34%的學生對學校開展紅色音樂文化教育不是很滿意。近20%的學生表示所在高校沒有開設紅色音樂相關課程(包括選修課),也有12.13%學生表示如有相關課程也不會去選課參與。但96.03%的學生愿意觀看紅色音樂文化相關的演出。有99.15%的學生表示可以接受在校園內播放紅色音樂,也有近3%的學生不能接受老師在課上播放紅色音樂。在藝術類院校專業課教學中,教師涉及紅色音樂(中國作品)頻率并不高,只有40.23%是經常,偶爾涉及的占比45.04%,還有14.73%的課堂基本不會涉及。
截止2022年1月,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涉及相關紅色音樂的課程有:西安交通大學方小笛老師開設的《音樂鑒賞》、曹耿獻老師開設的《交響音樂賞析》,河南職業技術學院雷紅薇老師開設的《世界音樂史及名作賞析》,北京師范大學郭蘭蘭老師開設的《中外音樂欣賞》,揚州市職業大學封琴老師開設的《音樂鑒賞》,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王偉老師開設的《音樂與中國文化》。浙江省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共享平臺上涉及相關紅色音樂的課程有: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丁同俊老師開設的《中國音樂史與作品賞析》,浙江師范大學楊和平老師開設的《中國音樂史與作品欣賞》。智慧職教平臺還未有關于紅色音樂的相關課程,還有超星學習通等等各類在線學習平臺......紅色音樂專題的在線學習課程資源基本沒有,有所涉及的相關音樂課程也是屈指可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紅色音樂文化對高校大學生的傳播廣度和深度不夠。
以紅色音樂為主相關書籍,可用于教材的目前找到5本:2014年6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張小芳著的《一歌一世界》,介紹紅色經典歌曲背后的故事。2018年5月和2020年12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韓天壽編著的《影視歌曲鑒賞》和《音樂鑒賞》,是用于紅色經典藝術教育高等院校公共選修課教材。2021年8月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劉輝主編的《紅色經典音樂概論》,梳理了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各個時期的紅色經典音樂。2021年9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李詩原著的《歌曲中的百年黨史》,以100首經典傳唱的歌曲,呈現建黨百年來的紅色記憶。其他書籍基本以作品曲譜為主。由此可見近幾年紅色音樂文化研究有所提升,但面向高校大學生的公共藝術課程教材缺乏,且涉及當代或是新時代的紅色音樂作品內容不多。
從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紅色音樂文化有良好的認知,認為紅色音樂傳遞國家正能量,是歌頌和贊揚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音樂,是對紅色文化的傳承,催人奮進等等。99.43%的學生認同紅色音樂文化需要傳播傳承,這表明高校大學生基本都能意識到紅色精神的重要性,認為傳播傳承和實踐紅色音樂文化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情懷。93.2%學生表示愿意參與紅色音樂文化相關的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在高校倡導實現“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背景下,紅色音樂文化傳承的實踐路徑值得深入探究。
2019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美育要以藝術教育的改革發展為重點......普通高校要強化面向全體學生的普及藝術教育。完善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藝術展演‘四位一體’的普及藝術教育推進機制。”對照文件精神,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本文主要通過“課堂革命”來進行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承實踐。
1.需求革命(以需求優化教學):從前面的調查情況可以反映出,紅色音樂文化傳播和傳承存在一定的困境,難以引起學生們的共鳴。在這個信息時代,高校大學生們刷著抖音,看著直播,聽著流行音樂,接收著網絡媒體提供的更為新鮮的時事資訊,紅色音樂受到巨大沖擊,舊的紅色音樂更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我們要根據大學生的需求,將舊的紅色音樂以新的形式呈現,挖掘其中的紅色精神與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讓學生們能夠對照時事環境得以實踐和感悟;借助信息資源,使得1985年創作的《我和我的祖國》在電影、主流媒體快閃等“流量”的推動下也能成為時代潮流,讓人唱得熱血沸騰。無論是舊詞舊曲,還是舊曲新詞,相較于其他渠道的宣傳,學校依舊是在校大學生接受紅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是主陣地,以需求優化教學,讓學生們能夠接納并喜歡。
2.內容革命(開發校本教材,挖掘紅色音樂文化元素):作為藝術類教師,長期受自身發展和專業定位影響,對學生的教學規劃和課程安排多傾向于西方教學內容。隨著“課程思政”的開展,作為教師首先要拓展課堂革命的思路和局限性。在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前提下,應多融入中國紅色音樂文化,但不局限于中國音樂作品,亦可挖掘西方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精神品質,將中國與西方文化相融合,引導學生注重對比,辯證看待,不僅是對西方文化的尊重,更是對中國文化的深刻領悟。
教學團隊成員根據學生的現實需求(例如畢業音樂會、專升本考學),聯系社會實踐要求(例如參與地方合唱比賽、紅色“挑戰杯”活動),并結合短期的藝術展演規劃(例如紅色音樂會展演、大學生藝術節)等,從課程最初的整體設計入手,精心規劃教學內容,開發符合本專業學生情況的校本教材,從教學內容中挖掘紅色音樂文化的價值,積極推進紅色音樂文化的實踐與傳承。讓學生們演奏中國作品、歌頌傳統文化,學以致用,從中感受紅色音樂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們的家國情懷,為學生傳遞正能量。
從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中挖掘紅色文化元素,例如聲樂作品《百年》,是在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背景下創作而生,歌頌了百年山河天翻地覆,百年中國夢初心不改。
從音樂作品的主題中挖掘紅色文化元素,例如管弦樂作品《紅旗頌》,典型的愛國主題,描寫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雄偉莊嚴的天安門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動人情景,歌頌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從音樂作品的音樂風格中挖掘紅色文化元素,例如鋼琴作品《百鳥朝鳳》,改編自傳統嗩吶曲,充分體現了民族音樂風格,表現了人們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從音樂作品的節奏旋律中挖掘紅色文化元素,例如合唱作品《追尋》,結合了國際歌的旋律,恢弘大氣,又不失流行音樂的風格,易于被學生們接受。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大愛無疆、不懈追尋的精神。
充分挖掘專業課程體系中的紅色音樂元素,形成各學科相互滲透融合的美育課程體系,開發符合專業特點和地域特色的校本紅色音樂美育教材,實現課程資源線上線下相互融合,建立系統化的音樂美育課程體系。
3.方法革命:線上和線下教學相結合、課上紅色音樂賞析與課下實踐活動相結合、課內學生自主學習與課外紅色藝術展演相結合,建立一種新的教學范式。
學生參與教學: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個別學生進行教學資料搜集、課件制作、微課錄制,并對紅色音樂作品進行提前學習實踐。然后在課上給其他同學進行教學內容分享并進行現場示范演奏,增進生生間的溝通交流,提升課堂氛圍。
運用合作學習:針對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的問題,有效開展合作學習模式,探討紅色精神價值,讓學生們起到相互督促、共同進步的作用。
拓展在線課堂:近兩年受疫情影響,為保障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部分教學內容可以通過線上平臺構建,利用在線教學資源,改變教學方法,轉變學習方式,實現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通過視頻進行實時互動,了解學生情況,因時制宜,達到現場教學指導的效果。針對網絡課程資源和教學缺乏的問題,應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開發建設一批高質量的紅色音樂相關在線網絡課程、紅色音樂美育慕課,例如《紅色音樂賞析》等,擴大紅色音樂傳播的覆蓋面,占領網絡媒體“新課堂”。
輸出教學成果:將期末考試場景由教室轉變為舞臺,以音樂會的形式呈現,將教學內容以演出訂單模式輸出,學生自主認領任務。不僅明確了學生們的學習目標,提高了學習積極性,還增強了學生們勇于實踐、敢于展現的自信心,也進一步檢驗了教師們的教學質量。是傳播和傳承紅色音樂文化的一種教學成果推廣,進一步帶動校園文化的影響,帶給觀看演出的其他師生全面的情感體驗和現場體驗,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開展思政教育。
開展班集體項目:發揮集體力量,利用專業特色,迎合文化需求,面向校內外開展公益服務類班集體項目,例如本專業學生幫助校內其他非藝術類班級排練“12·9”大合唱活動,服務校園文化建設;幫助學校周邊幼兒園、中小學開展藝術培訓活動,服務區域文化建設,以此途徑傳播傳承紅色音樂文化,體現當代大學生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優良學風和勇于奉獻、敢于擔當的社會責任。
參與藝術社團:在校大學生應積極參與合唱團、民樂團、舞蹈團、戲曲社等各類藝術社團,進一步提升對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興趣和藝術修養。例如本校的合唱團大部分由本專業學生組成,通過藝術社團這個途徑承接學校或是地方的各類紅色文化活動,將紅色音樂學習融入專業課堂教學中,在合唱團進行拓展延伸,轉化成實踐成果,發揮大學生藝術團在學校美育普及和紅色音樂文化傳播傳承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校園藝術示范引領。
注重社會實踐:運用高校與社會資源的互動聯通,深入開展高校大學生的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體驗式實踐、沉浸式調研等方式,讓學生們追尋紅色足跡,唱響紅色頌歌,賡續精神血脈,促進紅色資源的傳播和傳承。
充分利用校園資源,強化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播意識,營造濃郁的紅色音樂文化教育氛圍。
1.開展紅色音樂專題講座:定期邀請藝術名家為學生們開展紅色音樂相關專題講座,打造“紅色主題”校園文化品牌系列活動,增強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創造美的能力。
2.展演紅色主題音樂會:利用校慶、建黨、國慶、“12·9”等特殊時間節點,用音樂演繹紅色精神,以音樂之美創造特定的美育情境,為學生們打造生動的“課程思政”體驗課。
3.加強校園媒體宣傳: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平臺,積極發揮高校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優勢,加強對紅色音樂的廣播和相關內容的推送,普及紅色音樂文化,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藝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營造積極向上、充滿活力與藝術氛圍的校園環境。
參與共建文化交流:將紅色音樂文化教育與學校文化建設體系緊密結合,開展紅色相關大學生校園文化藝術節、社團文化節、校園之星等;借助學校平臺,參加國家、省、市級大學生藝術展演;運用中外互動、區域互動、校地互動模式,讓學生們積極參與學校的“一帶一路”職教合作、“寧波市港口文化節、國際器樂節“等各類對外交流活動,通過音樂形式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高校大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擔當責任。
服務地方文化建設: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紅色歌詠活動。專業結合地方文化需求,將藝術展演實踐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讓學生們參與地方社區、街道、企事業單位的歌詠活動,不僅助推了地方文化建設,更是高校大學生們傳播傳承紅色音樂文化的有效途徑。
3.搭建線上展演平臺:利用媒體資源,開展線上音樂會,發布各類短視頻,推廣展演相關教學的實踐成果,使之成為常態化。加速互聯網科技和藝術展演的融合,打破傳統空間和時間的局限,擴大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播廣度和深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調研時多次到訪革命紀念地,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反復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
高校是傳播傳承紅色音樂文化的溫床,將音樂和紅色文化教育相結合,將紅色音樂文化與課程思政教育相結合,并轉化為適時性的教育教學資源,把紅色音樂文化資源利用好;高校教師應該強化自身的思政學習,提升育人能力,注意收集新鮮的紅色音樂文化素材,挖掘與紅色音樂文化相關的思政元素,通過合理的實踐路徑,把紅色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發揚好;讓廣大青年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拓展實踐、參加校園活動及藝術展演等,全面提升藝術審美和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使學生們由紅色文化的被灌輸者轉變為活動組織者和精神傳播者,把紅色基因傳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