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陽
【摘要】“雙減”的目標是堅持以學生為本,遵循教育規律,著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規范校外培訓機構行為,讓學生回歸校園。面對這種變革,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學生在心理及行為上隨之發生了變化。那么,這些行為上的變化是否恰當呢?本文就閱讀卡爾·D.格里克曼等所著的《教育督導學:一種發展性視角》中的教學評估部分內容,根據閱讀所思并對小學評估進行調查研究,就如何做好形成性評估給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雙減;評估;小學
一、研究背景
“雙減”政策落地之前,學校評估一般以月考、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來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考試的內容也是以所學知識,反復訓練則可以大幅提升分數的。此種情況使得教師心理及行為如下:根據月考或平時的考試情況進行查漏補缺,反復訓練,讓學生形成記憶,再進行測試檢測學生是否真正地會這種題型。學生心理及行為如下:平時課堂沒認真學習沒掌握也沒有關系,后面臨時抱抱佛腳就行了。家長心理及行為如下:我的孩子還是挺聰明的,只要認真就能考好,小學階段還是比較容易,實在不行就報個輔導班吧。
無論教師、學生抑或家長皆以分數定結論。也正因這些心理及行為,孩子們沒有正視自己的學習,機械反復的訓練成了主要的學習方式,而學習習慣、技能、思維訓練反而被忽略了。“雙減”則針對這一現象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是減少機械重復性的作業,二是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禁止給學生無限加碼。
二、“雙減”政策下,家長對評估的反饋現狀與分析
“雙減”政策中明確規定了義務教育階段各年級的書面作業時間及考試次數。各學校的執行力也是杠杠的,廣東省的雙減成績單就非常令人滿意:廣東省義務教育學校14885所,100%的學校建立了作業公示制度,100%的學校的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94.93%的家長對學校的減負提質工作非常滿意,94.72%的學生對學校的減負提質工作非常滿意。盡管如此,在我所下發的142份調查問卷中,有42.96%的家長是希望學校公布學生成績排名的,52.11%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呈焦慮狀態的,同時有47.89%的家長希望通過刷題來鞏固所學知識。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家長們對“雙減”的實質理解還是不到位的,同時也能從側面看出家長對“雙減”是滿心期待,但也擔憂的,僅有的一次兩次卷面測試還沒有分數,家長們的擔憂也是情有可原的,從很大程度上來看,家長們只看到減負——減少了作業,減少了考試。增質也是需要讓家長們看到,接下來就評估來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三、“雙減”政策下,教師對評估的創新范例
卡爾·D.格里克曼等所著的《教育督導學:一種發展性視角》中的教學評估部分提到:終結性評估和形成性評估都是必要的,兩者應該分開,重點應該放在形成性評估中。對比之前的月考,我們的形成性評估應該多元化;對比之前的期末考試的試卷,現在的期末質量檢測卷內容應該更加靈活,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檢測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及技能。
多元化的形成性評估用恰當的方式呈現給家長看,讓家長從根本上意識到雙減中的“增質”。下面就五年級上冊數學形成性評估的設計來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一)小小設計師
上學期在學習完《位置》后,讓學生自行設計出喜歡的圖案,并用數對表示出來,最后的成品展示在教室內,也將學生的作品拍成圖片制作成視頻發給家長看。這個形成性評估不僅讓學生鞏固了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的創意得到了發展。
(二)計算評估
各種計算題型,比賽的形式計時完成,批改后讓同學之間互相說一說算理。這個形成性評估檢測學生對小數乘除法的計算能力,說一說算理也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樣算。
(三)數學知識手冊的制作
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小組合作完成本冊書的單元知識總結。這項形成性評估是同學間互相督促互相學習的很好的機會,培養孩子們總結歸納能力,在合作過程中孩子們胸襟開闊、勤于思考等素養都得到了提升。展示形式:評獎后,將作品展示在校園,并制作視頻給家長欣賞。
(四)圖形面積的推導
多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準備學具,合作討論并說一說是怎么推導出來的,為什么是這樣。這樣的形成性評估能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及推理能力。
四、“雙減”政策下,如何做好評估的建議
如何做好形成性評估?讓家長將心放回肚子里,以下是我的幾點想法:
(一)加強政策宣貫
在執行一項政策之前,需要讓執行政策的對象了解政策,并清晰政策落地的原因及目的。無限的猜測只能讓事情發展得更糟糕。教師、家長和學生都應清楚政策的目標,有了目標就有了方向,方向對了就不會走彎路了。
(二)有效的家校溝通
當三方目標一致了,溝通起來就沒有那么多的阻力了。老師們是在扎實地做評估,不是搞花樣,在老師們用心呈現時,家長們的肯定則是鼓勵。
(三)掌好舵——教學督導人員指明方向
剛講到方向一致,但影響方向的重要成員有教學督導成員,督導成員影響學校的總方向,他是指揮官,他的指向是往哪,則學校領導要求他們的老師們往哪。所以,指揮官與學校的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讓學校清晰明白方向在哪里,勇往直前,而不是兜兜轉轉,那么一切都清晰明了,教師們也能大膽放心地去做,不用忐忑前行。
(四)充足的時間——提質的前提
“雙減”的簡稱可以用“減負提質”來說明。孩子們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來完成探究作業,它也是需要足夠的時間的;教師們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則需要足夠的時間來備課和參加自我提升的教研活動。那么,作為家長、老師和學生,都需要有這個心理準備:減負減的是機械學習方式,增的是各技能素養的提升。所以,家長和教師要給予孩子們發揮的時間和空間。同樣的,教師們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校領導在想辦法提升老師隊伍各方面的素養,就像對待學生一樣,也要給足老師們足夠的時間,提升計劃要做全面,萬不可各種提升活動擠占了老師們的備課教研時間,以至于形成性評估都成了花架子,這樣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以上是我就“雙減”政策下,要如何創新、如何務實地做好評估的一點淺見,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借鑒。
【參考文獻】
[1] 廣東省教育廳.一起來看廣東“雙減”成績單.2022.教育資訊.http://edu.gd.gov.cn/jyzxnew/zwdt/content/post_3766978.html
[2]卡爾·D.格里克曼等,教育督導學:一種發展性視角[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責任編輯:鄭曉玲)
335450190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