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寵
摘? ? 要: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對于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課程教育聯動性、愛國教育氛圍營造、教育形式創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阻礙了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進程。為了更好地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高校需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全面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挖掘校內外資源,開展愛國主義實踐活動,探索創新理念,探索愛國主義教育新形式和新載體,進而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困境;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2-0010-03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盵1]伴隨著中國強勁穩定的發展,西方國家開始在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給中國設卡,企圖以非正當競爭方式遏制中國的發展,以狹隘的價值觀來影響人們的思維理念。從新的歷史方位來看,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嚴峻的挑戰。因此,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合格的新時代大學生是高校當前艱巨而又緊迫的任務,這對于消解一段時間以來“外圍勢力”的排擠具有現實意義,對于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具有潛在的巨大動力。
一、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指出,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讓廣大青少年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讓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2]。
(一)堅持用新思想武裝頭腦
作為教育者,其根本任務是思想育人,要用新思想、新理念來教化人,并以此收獲好的教育成效。為了更好地開展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在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善于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來指導教育實踐。教育新時代大學生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內涵真諦及具體要求,將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四青年節”上對青年學子的叮囑內化于心,真正使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在學習生活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新時代大學生應時刻銘記要在“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上下功夫,用愛國、報國的實際行動來展現學習教育的效果和檢驗用新思想武裝頭腦的教育成效。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育大學生樹立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的理念,時刻牢記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民族團結。這既是愛國主義教育始終延續的根本命題,也是一以貫之的時代要求。對于新時代大學生,要鑄牢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將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貫穿教育全過程,將三者融為一體,使大學生清楚認識到三者之間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關系,從而將個人理想寓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當中。在當今世界發展形勢嚴峻的前提下,要切實增強新時代大學生對國家安全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認識,進一步強化新時代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使其睿智看懂諸如美國FBI打著招募“合約翻譯官”的幌子對我國造成的危險滲透和安全威脅,以及冷靜看待、分析西方國家在對待涉及新疆、西藏、香港等中國內部事務上的強行干涉和破壞性行為。加強對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深化大學生對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認知,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和促進社會的有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學好歷史這本“教科書”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3]當前,中國正處在一個民族復興的偉大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當前世界局勢的發展,有著重要論斷,當今世界風云變幻,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論述是基于歷史發展的軌跡、世界各國的合作與博弈、當前新時代中國的發展形勢作出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有時會以快餐化的形式接受事物,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于歷史更是缺乏必要的敬畏和認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曾強調,要通過深入學習歷史,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4]。
(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盵5]認同和接受祖國積淀的深厚歷史和世代傳承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愛國主義情感養成和升華的重要前提。新時代大學生要自覺地從悠久輝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和傳承中華文化優秀基因,不斷增強民族認同感、歸屬感和榮譽感。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還需要引導大學生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持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利用新時代催生出的媒介和載體,推動中華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從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獲得新的生機和活力。
二、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困境
目前,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已經得到國家、社會、高校、家庭以及學生自身的認可和重視,并且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在愛國主義教育課程聯動、愛國主義氛圍營造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創新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影響了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穩步推進。
(一)愛國主義教育課程聯動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6]。目前,高校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教育面臨的普遍困難就是課程有效聯動不足,主要依賴思政課教師在思政課上“單兵作戰”。有些專業課教師在潛心問道、悉心教學的過程中,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專業課教學的促進作用,或者是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上還比較單一,缺乏創新精神,不能達到多重教育的有效銜接。
(二)愛國主義教育氛圍營造不夠
社會上,有些商家以獵奇的心理把“洋節日”作為噱頭進行營銷活動,這種營銷手段在一定層面上制造了一種“西方文化至上”的社會假象,這種不良風氣的形成嚴重影響了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養成。高校里,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本應該是以大張旗鼓、靈活多變的形式展現出來,但現實卻經常出現宣傳主要靠“兩寶”的現象——拉條幅、貼海報。主題活動的舉辦有時追求數量而不顧質量,甚至出現活動主題立場偏頗的問題。
(三)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創新不強
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可接受的教育方式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課堂上單純的“灌輸式”教學,遠不能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需求。目前,我國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還比較傳統,主要依賴思政課教師課堂上的講授,而新興的慕課、網絡直播教學等方式還沒有被充分地應用到教學當中。網絡思政是一個比較熱門的思政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微博、微信公眾號和短視頻等平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宣講。但是,這一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卻僅僅掌握在個別教師手里,遠遠沒有達到其應有的教育規模和教育成效。愛國主義教育從根本上囿于理論層面,缺乏實踐根基。高校應將愛國主義教育打造成“行走的教育”,寓教于樂、寓教于行,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學習相結合,不斷創新教育新形式,搭乘新載體,借助新技術,從而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三、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論述和《新
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出臺,為高校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但是,由于社會環境的復雜性、學生認知的多樣性以及教育方式選擇的靈活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高校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變得更加艱巨而富有挑戰,這就需要高校在引導學生立愛國之志、抒愛國之情、踐愛國之行的過程中多措并舉、共同發力,形成教育合力,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1]。要想在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取得好的成效,必須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
第一,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當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主要集中在馬克思主義學院開設的通識課上開展,而在日常學習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相對于專業教育而言,在教育時長、教育廣度和教育深度等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在制定大學生培養方案、教學計劃過程中,應該有針對性地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培養和教育全過程,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充分實現愛國主義精神、黨的教育方針在入教材的基礎上,最終能夠入腦、入心。第二,打造高素質思政課教師隊伍。思政課教師只有具備講政治、有情懷、敢創新、開視野、嚴自律、正人格這六項素質,才能引導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將愛國主義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融入多元教育內容。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要注重教育內容的多元化,深化新時代大學生對中國史的學習和感悟,要不斷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進一步激發他們將愛國之志轉化為愛國行動的決心。
(二)全方位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
良好的社會、家庭,尤其是學校環境對于個人正確意識形態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為了加強新時代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和認同,高校應多維度營造愛國主義氛圍,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首先,營造和諧社會環境。如果全民充滿愛國情懷,社會充滿正能量,人人以時代楷模、道德模范為榜樣,那么在這種和諧向上環境下成長的新時代大學生自然也就會在內心豎起一面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鮮紅旗幟。其次,發揮家庭潛在教育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思想認識和家庭環境的好壞對于孩子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風”就是家庭的靈魂,對于孩子的終身教育具有關鍵作用。最后,發揮高校主體教育功能。高校在開展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環境的營造。除了舉辦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各類文化活動外,還可以建造“雕塑園”,通過塑造愛國典型人物雕像的方式來宣傳榜樣,教化大學生、影響大學生。中國國防科技大學曾在3年的時間內建造了17座雕像。“雕塑園”的建成營造了濃厚的校園愛國主義氛圍,并對大學生的心靈進行潛移默化的浸潤。
(三)多方式開展校內外主題實踐活動
開展校內外主題實踐活動也是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經常性開展并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主題鮮明、內涵豐富、形式靈活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
具體而言,一方面,高校要開展好校內各項實踐活
動。在大學生入校之初,就要以新生入學教育為契機,開展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主題實踐活動。例如,嚴格進行國防教育活動、組織大學生觀看紅色電影并撰寫心得體會、帶領大學生走進軍營去感受軍隊的嚴明與鐵律等。高校應制定嚴格的升旗制度,每周一組織全體大學生按時參加升旗儀式,升國旗、奏唱國歌并進行國旗下講話。高校還可以發揮“節日效應”,充分利用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和國家憲法日等重大時間節點,組織開展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快閃、主題宣講和大合唱等活動,引導大學生在活動中表達愛國之情。另一方面,高校應充分挖掘當地社會資源,積極為大學生開辟第二課堂。寓愛國主義教育于人文景觀參觀學習之中,帶領大學生感受祖國的壯麗河山,使其立志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中去。高校還可以與周邊抗戰遺址紀念館、抗戰紀念展館和烈士紀念館等協商,將其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定期帶領大學生參觀學習,使大學生近距離接受愛國主義思想的洗禮。
(四)新理念探索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和載體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日漸得到大學生的喜愛和支持,因此,高校應結合教育資源的豐富和優化,使得教育成效更加明顯。
高校教師要緊跟社會發展節奏,熟悉網絡教育方式和手段,牢牢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高校應投入更多的教育資金改善新媒體教學環境,支持和鼓勵教師通過慕課、騰訊課堂等形式開發網絡教育資源和線上課程,上傳更多旨在傳遞愛國主義聲音的優秀課程。通過這種新穎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進而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力。除此之外,高校還應把握時代脈搏,充分利用自媒體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還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QQ表白墻和抖音等媒介上傳愛國主義題材的文章、先進典型人物事跡,拍攝內容積極向上的短視頻,通過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提升大學生的話題討論熱情,在無形中達到教育大學生的目的。
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擔當精神,引導大學生將愛國主義精神牢記于心、實踐于行,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探索出更優化的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將是高校教師努力奮斗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N].光明日報,2019-11-13(3).
[2]? 習近平: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為實現中國夢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報,2015-12-31(1).
[3]? 習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7-08(2).
[4]? 習近平.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EB/OL].(2020-11-30)[2021-01-10].http://www.qstheory. cn/dukan/qs/2020-11/30/c_1126799145.htm.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19-121.
[6]?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 編輯∕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