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虹 陳雋
摘? ? 要: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存在教學資源有限、課堂模式單一、與市場脫軌等諸多問題,導致學習者所學知識與市場需求脫節。校企協同育人是當前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徑。文章提出“顯性傳授+隱性塑造”的雙核模式,以此構筑四位一體的校企協同育人因子鏈,構建高校翻譯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關鍵詞:翻譯人才培養;校企協同育人;四位一體育人因子鏈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2-0032-02
近年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緊密,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在國際舞臺上負責任大國形象日益彰顯,這也對國家翻譯傳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性,指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肩負著培養翻譯傳播人才的重任,培養會英語、懂專業的復合人才是高校大學英語和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所面臨的共同挑戰。然而,高校翻譯教學與市場脫軌和學生所學不足等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基于此,文章從校企協同育人視角探討翻譯人才培養路徑具有現實意義。
一、高校翻譯人才培養的現狀與不足
傳統的翻譯教學存在學習者所學知識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兩張皮”、學習者想學內容與課程實際教學內容脫節等問題[1]。一方面,教師因為難以找到真實項目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也因為項目不夠切合實際而喪失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翻譯市場上對外工程、汽車、財經、法律等領域翻譯人才奇缺,而高校又較少在這些領域開設課程。從師資情況而言,高校教師通常理論知識扎實,教學經驗豐富,但實踐經驗較為欠缺,市場意識較為淡薄,對行業發展的洞悉較慢,對機輔翻譯軟件、編輯排版軟件等業界常用工具掌握不精。從授課內容而言,高校教師一般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授課方案,內容更新較慢,與市場需求脫節。
教學資源有限、課堂模式單一、與市場脫軌等問題已經成為高校翻譯教學面臨的瓶頸問題。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校外語言服務機構直接服務客戶,涉及行業廣泛,熟悉市場需求,翻譯實戰經驗和案例積累豐富。同時,企業的生存根本在于效率高低和所創造價值的大小,因此語言服務機構的譯員往往不再是“一人、一筆、一詞典”的工作模式,而是形成了多人協同作業、熟練應用機輔翻譯軟件以達到朝發夕收、快速交稿的高效工作模式。
高校現有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較為單一,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而通過引進校外語言服務機構的真實翻譯案例,實現校企協同育人育才,是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改革的有效途徑。
二、校企協同育譯才的改革任務:鑄就四位一體育人因子鏈
傳統翻譯教學的重心往往是發展學習者的語言轉換能力,而通過實踐實現翻譯能力固化和價值引領的功能有待深化。翻譯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缺乏真實、有效、科學的項目實踐訓練以鞏固習得的翻譯能力是當前翻譯教學的痛點。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模式能對高校傳統翻譯教學模式提供有益補充。一方面,高校教師在課堂上進行顯性翻譯知識講授,發展學習者翻譯能力;另一方面,借力校外語言服務機構在實踐方面的豐富經驗與資源,為翻譯教學注入第二課堂、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等隱性基因,創造校企合作共育譯才的條件。通過課堂顯性知識傳授與校企協同隱性育人相結合的方式,鑄就“顯性知識傳授—第二課堂實踐—鼓勵學科競賽—踐行創新創業”四位一體的協同育人因子鏈,構建高校翻譯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三、顯性傳授+隱性塑造:新時代校企協同培養翻譯人才的路徑探索
(一)課堂顯性知識傳授,發展翻譯能力
根據PACTE小組的研究,翻譯能力包括雙語子能力、語言外子能力、翻譯策略子能力、工具子能力、翻譯知識子能力和心理生理因素等方面[2]。發展學習者的翻譯能力在任何時候都是翻譯課程的重中之重。教師應該“遴選典型性、時代性、可行性的經典案例,通過項目設計以及任務分配開展過程性、漸進式、集成化的綜合翻譯能力培養體系”[3],發展學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1.發展雙語能力:雙語能力即應用雙語交流時使用語言知識的能力(語用、社會語言、篇章、語法及詞匯知識),是翻譯過程的核心能力。閱讀大量雙語文獻,輸入目的語的地道用法、句型是提升翻譯學習者雙語能力的途徑之一。
2.豐富翻譯專業知識:即關于翻譯及相關職業的知
識。在對外傳播過程中,中式英語現象時有發生,在此背景下,翻譯倫理教育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作為譯者的責任,對有礙跨文化溝通、損壞國家和民族形象的中式英語要及時改正,采用地道得體的英文來傳播中國聲音;譯者應該以誠立譯,重視契約精神,在翻譯發起者、委托者、讀者等翻譯群體之間積極協調,維護翻譯生態平衡。此外,課堂可以設計“譯界楷模”板塊,要求學生進行資料搜索,分享名家事例,譯例賞析,借助譯界榜樣的力量引領學生不斷精進。
3.拓展非專業知識:包括常識、文化知識、百科知識和主題知識等外顯和內隱知識。教師可以設計時政翻譯工作坊,每周發布新詞熱詞的官方譯文。時事新聞必然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有必要提供熱詞的背景知識,引導學生關注熱點事件,了解時事動態,明確譯者立場。
4.鍛煉工具使用能力:即應用詞典、百科全書、在線語料庫、搜索引擎等方式獲取資料信息的能力。翻譯涉及的行業領域廣泛,能通過各種途徑獲取信息資料是衡量譯者翻譯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搜索引擎,既要想方設法獲取所需信息,又不能逾越法律;既要在譯文中對現有的平行文本進行一定程度的借鑒和利用,又要尊重資料的知識產權。
(二)校企協同隱性育人,實踐鍛煉譯才
學生在課堂所學知識要通過實踐的方式固化、內化成為自身的翻譯能力,而第二課堂、學科競賽與創新創業等載體就是學生內化所學內容、提升翻譯實踐能力的演兵場。校企合作模式下翻譯課程的隱性育人功能可以從以下方面實現。
1.翻譯項目實踐:可以邀請具有中國翻譯協會認證資質的行業導師進校園通過開設講座、線上授課、語言服
務、企業崗位實習等形式,構筑高校教師+行業導師的教學共同體,既保證學生掌握翻譯學科專業知識,促成學生對學業價值、未來職業規劃、角色定位、個人學業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有明晰的認知,又培養學生具備“責任心、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誠實守信、尊重客戶隱私、抗壓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等譯者的基本職業素養[4]。通過引入翻譯實戰項目,構建項目實踐模式,學生能了解翻譯職場的生態環境和運行規則,“對學生樹立職業意識、培養職業技能、增強就業競爭力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5]。
2.在線實習:實習是學生學以致用、實現自身價值感的媒介。高校可以與校外語言服務機構合作設計在線實習平臺,將語言服務真實案例搬上網絡,而高校學生可以通過在線實習的模式參與實際項目、模擬翻譯流程。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學生愛崗奉獻、吃苦耐勞、團結互助的品質。
3.學科競賽:競賽是檢驗學習成果的重要途徑。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翻譯競賽,校外語言服務機構可以提供競賽輔導和熱身訓練。學科競賽既可以檢驗學習成果,引導學生認識不足,也幫助學生正視競爭、直面競爭,樹立正確的翻譯觀和職業觀。
4.創新創業:校企合作過程中,教師和企業導師可以引導學生申報各級別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類項目,為學生培養創新思維、加強交流提供平臺。學生既可以在對某一領域進行較為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撰寫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為學業深造進行學術積淀,也可以利用校外語言服務機構豐富的語料資源,在確保知識產權和商業信息保密的基礎上,與行業導師一起建設、維護語料庫、翻譯記憶庫和術語庫等,還可以嘗試創立語言服務企業并模擬運營,踐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勢態。
新時代需要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型翻譯人才。高校翻譯人才培養絕非語言類專業一家之功,熟稔雙語轉換的非語言類專業學生同樣可以培養成為翻譯人才。翻譯教學模式的改革一方面需要教師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尋求校企合作,借力校外語言服務機構的優勢資源,開展協同育人,從而改變翻譯教學的困境。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模式能使高校師生及時了解翻譯市場真實所需,獲得翻譯項目,知曉職業翻譯的倫理、操守、規范和工作流程,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企業也能降低用工成本,在在校生中物色、培訓未來的員工,可謂互惠互利,雙贏共贏。
參考文獻:
[1]? 曾立人,肖維青,閆栗麗.基于云服務的校企合作翻譯教學生產平臺設計研究[J].上海翻譯,2012(4):47.
[2]? PACTE group.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Model[C]//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 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3:43.
[3]? 韓淑芹. MTI翻譯能力培養的“教學評”一體化體系——基于PACTE模型的探討[J].上海翻譯,2020 (2):51.
[4]? 趙朝永,馮慶華.《翻譯專業本科教學指南》中的翻譯能力:內涵、要素與培養建議[J].外語界,2020(3):12.
[5]? 張政,王贇. MTI項目化翻譯教學與翻譯能力培養:理論與實踐[J].外語界,2020(2):65.
■ 編輯∕李夢迪
146350170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