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鵬旭 李玥婷 郭慶升 華凱
脛骨平臺骨折作為臨床上一類發病率較高的關節內骨折疾病,大量臨床資料證實發現,該骨折部位解剖結構相對較為復雜,在發生骨折后可牽扯到的周圍組織較多,非常容易誘發并發癥,治療難度也相對較大,損傷較大,預后效果一般[1]。近年來,為了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開始將三柱分型方法指導手術治療的方法進行了相應研究,發現此種治療方法的作用優勢在于通過選擇分型,制定合適的改良入路方式,以此進一步降低并發癥,達到改善預后的目的[2]。其中三柱分型方法是一種基于影像學所選擇的骨折分型方法,現本院就三柱分型方法指導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及安全性進行探討,旨在獲得更好預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7 年4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120 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三柱分型法分型不同分為單純壓縮組(35 例)、單柱骨折組(30 例)、雙柱骨折組(39 例)、三柱骨折組(16 例)。單純壓縮組中男18 例,女17 例;年齡23~70 歲,平均年齡(45.14±9.11)歲。單柱骨折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24~71 歲,平均年齡(45.28±9.33)歲。雙柱骨折組中男21 例,女18 例;年齡25~68 歲,平均年齡(45.10±8.90)歲。三柱骨折組中男10 例,女6 例;年齡29~65 歲,平均年齡(45.09±8.33)歲。四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四組患者均給予相應手術治療,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2.1 術前 ①對患肢進行常規制動,將患肢抬高,并進行適當的預處理,使得患者滿足手術操作的治療指征。②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X 線以及CT 掃描等影像學檢查及重建,進一步明確診斷病情以及骨折部位的解剖結構[3]。③常規查體,對患者的麻醉分級進行評價,評估手術操作風險,必要時進行會診,制定適合患者的手術操作方案。
1.2.2 術中 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處理,分別從內側柱、外側柱、后側柱三個方式入路,制定適合不同患者的手術對策,以單純性壓縮骨折為例,由于未累計任何一柱,給予微創手術治療,對于單純壓縮骨折及單柱骨折選擇擺放仰臥位,其余的骨折類型選擇漂浮位[4]。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通過肌肉間隙以此充分顯露骨折端及關節面,并避免損傷重要血管、神經撬撥復位塌陷的關節面。在必要情況下取自體髂骨進行植骨,使用克氏針及復位鉗臨時固定骨折塊。使用C 臂機透視復位評價結果滿意后,采用解剖型加壓鋼板固定或雙鋼板聯合固定。
1.2.3 術后 在手術治療后,持續性給予心電監護,并將患肢抬高,常規使用抗生素做預防感染等并發癥的處理。結合患肢的情況盡早康復訓練,注重循序漸進,保證操作的安全。在手術治療6 周后,將外固定去除后,對病情進行復查,隨后10~12 周進行X 線及影像學等復查,并對骨折的愈合情況進行評估[5]。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四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隨訪10 個月的HSS評分。①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時間。②術后并發癥包括關節僵硬、韌帶松懈、切口感染等。③HSS 包括疼痛、功能、活動度、肌力、屈曲畸形、穩定性、減分項目共7 個維度,滿分為100 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越好[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四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對比 三柱骨折組手術時間長于雙柱骨折組、單柱骨折組及單純壓縮組,術中出血量多于雙柱骨折組、單柱骨折組及單純壓縮組;雙柱骨折組手術時間長于單柱骨折組、單純壓縮組,雙柱骨折組術中出血量多于單柱骨折組、單純壓縮組;單柱骨折組手術時間長于單純壓縮組,術中出血量多于單純壓縮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單柱骨折組、雙柱骨折組、三柱骨折組骨折愈合時間長于單純壓縮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單柱骨折組、雙柱骨折組、三柱骨折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四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對比()

表1 四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對比()
注:與單純壓縮組對比,aP<0.05;與單柱骨折組對比,bP<0.05;與雙柱骨折組對比,cP<0.05
2.2 四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四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四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2.3 四組患者術后10 個月的HSS 評分對比 術后10 個月,三柱骨折組HSS 評分低于雙柱骨折組、單柱骨折組及單純壓縮組,雙柱骨折組低于單柱骨折組、單純壓縮組,單柱骨折組低于單純壓縮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四組患者術后10 個月的HSS 評分對比(,分)

表3 四組患者術后10 個月的HSS 評分對比(,分)
注:與單純壓縮組對比,aP<0.05;與單柱骨折組對比,bP<0.05;與雙柱骨折組對比,cP<0.05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脛骨平臺骨折的發病率也不斷提升,大量臨床資料證實發現,該骨折相比于其他類型而言所涉及的解剖結構較為復雜,且牽扯到的組織較多,行手術治療的難度也相對較大,存在一定的并發癥發生風險,康復效果較為一般。因此,結合不同的手術類型選擇更加效果突出的手術治療方法至關重要。報道指出,脛骨平臺骨折在發生、發展期間多存在脛骨周圍眾多肌肉韌帶以及血管神經損傷的情況及表現,且脛骨平臺本身所覆蓋的肌肉較少,血運相對較差[7]。三柱分型方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指導方法,是基于CT 等影像學檢查診斷而成的分型方法,在解剖學上將脛骨間距的中點作為分型標志,以此將脛骨分為外、內、后三柱,涉及到的各柱骨折被稱之為外柱骨折、內柱骨折以及后柱骨折[8]。臨床資料顯示,該分型方法的臨床意義在于通過對不同區域的劃分給予相對應的有效手術治療方法,以此更好的對骨折的病情進行合理判斷,從而獲得更好的預后[9]。
本次結果顯示,三柱骨折組手術時間長于雙柱骨折組、單柱骨折組及單純壓縮組,術中出血量多于雙柱骨折組、單柱骨折組及單純壓縮組;雙柱骨折組手術時間長于單柱骨折組、單純壓縮組,雙柱骨折組術中出血量多于單柱骨折組、單純壓縮組;單柱骨折組手術時間長于單純壓縮組,術中出血量多于單純壓縮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單柱骨折組、雙柱骨折組、三柱骨折組骨折愈合時間長于單純壓縮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四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0 個月,三柱骨折組HSS 評分(71.30±8.24)分低于雙柱骨折組的(79.58±7.24)分、單柱骨折組的(80.31±6.21)分、單純壓縮組的(88.34±4.25)分,雙柱骨折組低于單柱骨折組、單純壓縮組,單柱骨折組低于單純壓縮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骨折類型越復雜的患者,治療難度較大,所需要的手術時間越長,術中失血量也越大,所需要的骨折愈合愈合時間也相對更長。另外,在觀察安全性時可見,三柱骨折組、雙柱骨折組、單柱骨折組及單純壓縮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無明顯差異,證實了三柱分型方法指導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可結合不同的骨折分型給予相應治療手段,更加適合骨折傷情的恢復,且符合脛骨平臺骨折解剖學特征,應用較廣,與既往研究報道基本一致[10]。
綜上所述,骨折類型越復雜的患者治療難度較大,采用三柱分型方法指導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預后較好。今后的研究中可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并適當延長隨訪時間,以更好的對三柱分型方法指導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優勢性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