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石文潔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醫學技術系,北京 102433)
病理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間的橋梁學科,主要研究人體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發展規律、疾病轉歸,從而揭示疾病本質。病理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疾病過程中機體的形態結構和功能代謝變化[1,2]。疾病時機體形態結構的變化、功能代謝的改變錯綜復雜,內容多,對前置課程的掌握程度要求較高,學生需要在深刻理解的同時又需要大量的記憶。而高職學生整體素質較弱,自制能力差,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不足,課堂效率不高,教學質量難以保證。高職院校病理學教學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真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我院病理學課程教授,特別是三年制高職病理學的課堂教學,大量的教學內容和緊縮的教學學時形成矛盾, 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教學中依然不能完全避免“填鴨式”教學,學生與老師之間缺少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缺少合作溝通,導致學生缺乏自主探索、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3]。
“三有”課堂的“三有”具體來說就是有用、有效、有趣。其中“有用”指學能致用,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就業有用,“有趣”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興趣、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參與;“有效”是學生有收獲、有進步,有成長[4,5]。“三有課堂”倡導的是教學內容的“有用”性、教學過程的“有趣”性、教學效果的“有效”性,更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三有”課堂,為病理學課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理念。如何采用適當的教學內容,有趣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構建病理學課程“三有”課堂,適應醫學職業教育的發展,突出病理學課程特色,提高教學質量,非常有意義。
1.整合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內容
目前高職專科病理學課程將病理學分為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兩個部分,病理學主要探討疾病狀態下組織器官的解剖學改變,而病理生理學主要探討疾病狀態下機體代謝、功能的改變。任何疾病的學習,離不開病理學課程總論的學習,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傳統教學中,一般將病理學總論與病理生理學總論,將結構變化和功能異常分開講授,不利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機制和規律,因此我們在整合教學內容時,病理學總論與病理生理學進行了整合[6],具體包括緒論與疾病概論、細胞和組織、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炎癥、發熱、休克、腫瘤等幾個部分,而各個系統疾病,以系統構建模塊,也將各系統疾病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內容進行整合。
2.構建系統病理學內容模塊化教學
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模塊化教學[7]是指以人體器官系統為中心,建立各個系統疾病模塊,將病理學各論教學內容分為心血管系統疾病模塊、呼吸系統疾病模塊、消化系統疾病模塊、淋巴造血系統疾病模塊、泌尿系統疾病模塊、生殖系統和乳腺疾病模塊、神經系統疾病模塊、傳染病模塊。通過構建系統觀的模塊化教學,將醫學基礎病理學前置各學科知識點進行重組,實現基礎知識與知識、正常結構、生理機能與病理形態變化相統一。在教學過程中把病理學和已學過的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等基礎學科,同時也適當進行初步的啟發和延伸,對接后續的臨床學科課程和專業課程,從知識體系中找出彼此之間的聯系,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初步培養學生建立臨床思維。
1.改變教學理念,提升教師自身能力
在“互聯網+”的信息化背景下,教學理念需要發生徹底改變,從教師一言堂,學生被動接受的課堂,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讓學生真正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8]。教師需要從關注“教”什么,轉變為學生需要“學”什么,這種教學理念的改變,需要教師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首先,教師應具備深厚和廣博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游刃有余,因此,教師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做到與時俱進。其次,隨著信息化教學的開展,需要教師有學習創新的能力,通過參加培訓、參觀學習、實際操作等形式,學習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最后,應加強教學研究,將科研與教學充分融合,在教學中,不斷積累素材和經驗,發現教育教學的問題,確定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應用研究成果指導教學實踐。
2.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基于多年積累和對比,我們在實際講授時主要應用案例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案例教學法[9]是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臨床病例,采用臨床典型病例串聯課堂教學,在課前將病例發給學生,并提出相關啟發性問題。學生查閱相關知識,課堂教學中基于案例問題,結合任務驅動教學法,展開學習過程;課后,通過臨床病例,對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自發思考和自主探索,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學習效率提高。任務驅動教學法[10]指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推動課堂教學。學生在任務引領下,主動查找學習資源,進行自主探索和分組協作學習,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學生通過分組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同時也是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例如:在學習大葉性肺炎的時候,我們把整個教學內容分解成以下幾個任務:(1)大葉性肺炎的發病原因是什么?常見的發病人群是什么?(2)大葉性肺炎為什么是自限性疾病?(3)大葉性肺炎典型的四期病理變化是什么?(4)大葉性肺炎為什么會咳出鐵銹色痰?(5)大葉性肺炎什么情況下會出現肺肉質變?形成機制是什么?課前布置學習任務后,小組組長進行分工,學生在課余時間查找資料,然后小組成員討論,確定最后的答案。最后為總結與評價,每組選派組代表闡述自己小組的觀點,組內成員可以進行補充,不同小組的同學可以提出問題或者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進行總結評價,任務驅動法也為實施過程性評價提供了可能。總之,案例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法,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此時,教師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中心,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
3.“三有”課堂下病理課堂教學理虛實模式的建設
本門課程實踐性強,需要進行標本觀察、顯微鏡切片觀察,要求學生在掌握正常人體的形態、結構的同時,要直觀地學習疾病狀態下人體組織、器官的形態變化。但是隨著標本使用時間的延長,很多出現了損害,加之學生人數較多,所以導致師生交流困難,教學效果不明顯,而且實體標本的使用嚴格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所以實驗室建設中,我們購買了虛擬標本,虛實結合有效緩解了以上問題。而虛擬仿真平臺建設是病理實驗室建設的方向。虛擬標本以及虛擬仿真技術與職業教育的融合,是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創新的重要途徑,虛擬仿真技術能夠有效解決職業教育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一方面可以有效減少實體切片標本等實驗耗材的投入,病理學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改變了傳統的實驗室看標本、看切片這種被動的單一的驗證性實驗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同時利用仿真虛擬實驗操作,模擬臨床病理醫生標本觀察、取材、切片制作、閱片、書寫診斷報告全流程操作,達到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提高學生臨床思維能力與基本技能的科研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數字標本與實體標本相互補充,虛實一體化,利于學生反復復習,不受時空限制,可以推動教師開展翻轉課堂等教學改革。此外,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教育部下發不停教、不停學的通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網絡教學在今后不僅成為一種時尚,也將成為廣大師生的一種習慣。實驗教學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將為實驗課的開展奠定基礎,可以極大提高病理學線上教學的教學效果。
有用的教學內容,有趣的教學方法,最終為了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有效是教學的最終目標。基于信息化支持下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為檢測課堂的有效性,本門課程采用了線上和線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前、課中和課后過程性、多元化評價方式。課前,圍繞臨床病例或者課程學習導學單,任務單發布學習任務,通過云班課等信息平臺開展學習評價,保障學習效果;課中,通過課堂表現、課堂小測驗、病理標本描述、頭腦風暴、創意競賽等活動開展學習評價;課后拓展階段,通過完成平臺基礎知識作業、病例討論、健康知識宣教、小論文等形式開展學習評價。多元化考核模式培養了學生綜合素質。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的同時,深刻地體會到了病理學結構改變與功能變化的真正內涵,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目前我院“三有”病理學課堂的建設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研究還在進一步深入和細化。針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學生,通過問卷星對我院醫學技術系17檢驗501班43名同學開展的初步調研情況顯示,學生病理學課程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明顯提升,學習效果較好,學生普遍認識到了病理學課程學習的重要性,真正發揮了病理課課程的橋梁作用。在“三有”課堂的學習過程中,與臨床病理檢驗技術實際工作相結合,使用模擬“病理檢查報告單”,同時依托“互聯網+教學”“智能+教學”、虛擬標本以及虛擬仿真技術新形式,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對病理變化的認知,學生過程不再簡單枯燥,大部分學生對病理科課程的學習興趣提升,與臨床病理檢驗技術“取材”環節相結合,掌握了大體標本的描述方法,提升了課程的實用性,有助于病理檢驗技術取材工作的完成,學生學習積極性普遍提高。虛擬標本以及信息化教學助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學習不再是單單依靠課堂學習,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成為病理學“三有”課堂的主要教學模式,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翻轉課堂,學生的學習過程發生了重構,使學生課前信息傳遞和課中吸收內化有機聯系在一起,學生的自學能力明顯提升。同時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復習自測更為方便,進一步增加了學習的主動性,教師也可以通過云平臺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學習的學習結果更快地傳遞回學生,學習反饋更為及時,進一步確保學習效果。總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都得到了增強,初步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具體見表1)。

表1 病理學課程學習情況調查[n(%)]
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是實現“三有”課堂的保障,需要教師下功夫對每個教學單元進行單獨設計,而信息化技術是基礎,建立“互聯網+教學”“智能+教學”新形態,促進學習方式變革,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激發教與學的活力。有用有趣有效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可以說“有用”是目的,“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標[11],教學過程因有用有趣才能達到有效,有用有趣有效,最終是為了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知識, 而在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