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佳
(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文化育人是指用優秀的文化來影響人、塑造人的過程。文化育人是高等學校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是構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體系當中的重要環節。文化育人在高校培育合格優秀的大學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如果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高校是優秀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主要陣地,教師應盡可能地挖掘各種優秀文化資源,并將其結合到課堂教學中,發揮其育人功效。與此同時,思政課教師要把課程和學生學習的專業知識相結合,使專業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課程思政目標。
高校的中心任務是立德樹人。思想政治工作要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必須更加重視以文化來教育人。高校文化育人不僅體現在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層面,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學習的各門課程中滲透。要不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滲透到各個專業和各門課程中,充分挖掘除了思政課程以外,其他專業課、公共課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貫徹課程思政理念。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開始引起國內學人的關注。越來越多的教學者認識到,大學教育必須樹立新的培養目標,即把學生培養為“全人”。即不僅讓學生成為人才,更重要的是把他們培養為一個善良而正直的人,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公民。換言之,大學教育除了對學生進行專業方面的訓練以外,還需要用優秀的文化去感染學生的心靈。
科南特是美國著名的通識教育研究者。他曾說,教育的每個階段都要涵蓋與人文課程相關的東西,如果沒有,那么教育的過程就是缺乏理想的。[1]在當前,教育者要培養的是有文化又掌握了專門知識的人才,專門的知識僅是青年人起步的基礎,文化才是將讓他們引入高深境界的鑰匙。[2]由此可見,能夠引領受教育者的思想,才是通識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通識教育更重視課程過程中文化的價值及對人的濡化,目的是培養“文化人”,回歸大學文化之本位,從而促進個人的、社會的文化的覺醒。[3]
在通識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高校教育的目標亦發生改變,更加重視回應學生關心、困惑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使學生得到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美感教育等,促進人文、社會和科學文化的溝通,幫助學生發展全方位的人格,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由此可見,挖掘文化內涵對于通識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等院校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辦好具有中國特色大學的內在要求。新形勢下,高校思政工作應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強師生的文化自信,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和高素質人才的培育提供相應的文化支撐。
一方面,學校層面,加強思想道德文化的主線地位,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與價值引領中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學校要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放在首要任務上,將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在立校辦學、育人育才時,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
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青年學生自覺做到“四個正確認識”,為了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教師可以協調互助,共同搭建學習研究習總書記新理念、新思想的平臺。從而幫助更多的學生進行理論學習、研究與實踐,確保思想道德文化育人有抓手、有平臺,進一步強化課程的育人功效,從而保證文化育人的效果。[4]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內在要求和先決條件,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基礎。
一方面,學校需要加強對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創新與研究,著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融入搭配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之中,幫助廣大師生從優秀文化中汲取養分。
另一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避免簡單重復的講授歷史知識,或是空洞的闡述抽象的理論,應善于將歷史與現實密切聯系起來,將理論內容與現實實際和學生的實際境況相結合,充分利用地方紅色歷史資源,培養學生的現實關懷,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要善于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傳承革命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高校應貫徹“以生為本”的理念,將學生的個人發展作為中心任務。而文化育人理念與課程思政模式對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文化育人對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因素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對不同專業課蘊含的文化理念、文化基因的探求,形成文化育人合力,在育人的最終指向下,達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情感認同和價值引領“四位一體”的和諧統一。
另一方面,對當代學生的培育以課程思政為目標,貫穿于德智體美勞五育之中。大學教育時期是一個人走入社會的最后教育階段,同時也是青年人在精神、道德、人格等各方面逐步定型的最后準備階段。而在五育中,德是做人之本,課程思政建設應把德育放在課程目標的首要位置,積極倡導并竭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愛國主義精神教育,以此來幫助青年學生提升思想道德素養,提高為國家和人民服務的社會責任感。[5]
總之,思政課教育的發展首先需要將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狀態打破,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貫穿于高校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全員之中,進一步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前行,從而建筑思政育人大格局。
文化育人理念的樹立,有利于促使各專業教師挖掘其授課課程的文化內涵,從而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發揮協同育人的功效。
高校教師要樹立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指引青少年學子努力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通過優秀的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達到協同育人的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青少年是我們國家的未來與希望。作為高校教師理應引導青年人讀懂、學會歷史,了解國史、認清國情,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革命精神。結合不同學生的家庭與生活背景,幫助學生培育家國情懷,成為富有愛國情感、時代氣息的新人。[6]
基于文化育人的理念,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要以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依托,創新育人載體與教學模式,使學生盡可能地融入課堂。通過各類文化打通不同學科之間的壁壘,架設文化橋梁。
其一,學校在課余時間建設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學校可以設立琴棋書畫等專用教室,讓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挑選學習項目。其二,改革第一課堂,教師采取“分層教學、分層指導”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學得其所,各展所長。其三,增開選修課,如中國傳統文化典籍選讀、中國紅色文化專題研究等,通過選修課的開設,使更多的學生了解中國革命文化與傳統文化,喚醒學生心中的文化自覺,增加對中國文化體系整體的認識與學習興趣。其四,充分利用校園環境,將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入校園。如思政課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特色,指導學生開展以歷史文化為背景的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如情景劇大賽、紅色詩詞朗誦、歷史知識講座、紅色文化展覽等。通過形象、生動的紅色故事、鮮活的歷史人物讓思政課“立起來”“活起來”。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如何充分利用好課堂、校園、家庭與社會各種因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達到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發展,是當前高校思政課建設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發揮第一課堂的優勢,還要結合學校各級行政機關,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加強文化自信在校園環境中的體現。進一步打造富有學校特色的品牌文化,加強制度保障,最終創建完善的文化育人機制和大思政格局。
提升文化自信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前提之一。高校在進行各類文化建設時,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最終實現目標,以此不斷提升使命感和責任感。以文化育人為導向,讓高校文化持續發揮育人的功效與價值。
首先,在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舉辦豐富多彩、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鼓勵同學們積極參加,從而將文化理念潛移默化的融入學生心中。其次,加深對文化自信的認識。學校在全面貫徹立德樹人育人任務的同時,可以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手段宣傳高校的各類文化,不斷打造出新形式、高品質的文化內容,提升文化育人的效用。再次,高校教師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積極引領和創新校園文化,為培育人才提供精神支撐。[7]
從長遠發展來看,高校在進行總體發展規劃時,應注重品牌建設的重要性,以此來提升學校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進一步起到立德樹人的作用。首先,打造文化品牌,要注重發揮本校的學科與文化優勢,彰顯學校的文化特色。其次,在實行文化建設時,要盡力和學校的各項硬件設施與環境相結合,通過鋪設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景觀,展現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學觀念和精神文化。最后,要樹立服務社會、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文化建設理念,增強立德樹人的科學性、先進性和教育意義。
高校文化建設始終要將制度作為重要的保障。學校理應聯系自己的辦學實際情況和理念價值建構切合實際的制度規范,以此保證制度的科學性和正確性。與此同時,要注重對各項文化教育資源的挖掘整合,創新制度建設體系。此外,學校領導要起到帶頭作用,協調各方力量,做好溝通工作,構建全方位、全覆蓋的德育格局。[8]
總之,高校教師以立德樹人為旨歸,應盡力在實際教學中融入德育元素,加強課程育人。在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挖掘課程思政資源,繪制課程思政地圖,打造有溫度的課堂教學,用鮮活的事例,將理想信念教育巧妙地融入專業知識的講授中,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