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穎
(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福建 福州 350108)
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大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是極其重要的。將政治思想理論課程融入高校旅游專業課程中,在提升大學生知識儲備量的同時,還能夠引導學生投身國家的建設與發展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以旅游專業課為基礎來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從而提升學生整體的綜合素養,促進我國旅游行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社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發展具有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如東南沿海地區通過港口貿易,與世界接軌頻繁,獲得了大量發展機遇,使得沿海地區一省的經濟總量已經能夠與歐洲一個國家相近。相較而言,內陸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相對遲緩,導致越來越多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口向經濟發達地區遷移。如果放任不管,地區性的經濟差異顯著程度會進一步提高。面對此種情況,需要通過財政轉移的方式實現平衡發展。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旅游行業是一種具備可行性的財政轉移方法。比如開發鄉村地區的休閑旅游模式,可以首先達到精準扶貧鄉村的目的,之后完成旅游產業鏈的建設,最終實現鄉村振興,推動鄉村的城鎮化發展。從上述角度來看,發展鄉村旅游經濟涉及國家政策,與高校旅游專業課程設置具有較為緊密的關聯性,故可視為在高校旅游專業中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優勢之一。
講好中國故事能夠讓我國人民受到鼓舞,同時也能讓世界各國了解到一個真實且立體的中國。更深一層的考慮為:如果反映真實中國的故事能夠真正呈現在世界人民面前,就有利于提升我國的全球影響力與話語權[1]。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故事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且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我國旅游行業之間也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文化與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行業的靈魂。旅游行業的發展有利于我國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同時也有助于我國國民的精神內涵與文化水平進行提高。如果通過發展旅游業,向全世界發出邀請,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前來中國旅游,在感受山川風月的壯麗錦繡的同時,以中華民族的歷史積淀對其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這同樣可以提振中國的形象。由此可見,思想政治與傳統文化存在關聯性,而傳統文化與旅游行業的發展存在關聯性,多元融合之下,高校旅游專業中探索課程思政的可行性會進一步提升。
“綠色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升級版本”,與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息息相關。在一段歷史時期內,我國走工業強國道路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對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但我國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盡的,基于“綠色發展”理念的生態文明建設悄然之間已經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成果。比如解放戰爭時期,令西北野戰軍轉戰多月、吃盡苦頭的毛烏素大沙漠在連續多年綠化治理之下,已經成為了“毛烏素生態文明旅游區”;三北防護林、長江防護林經過數十年的建設之后,不僅有效遏制了沙漠化的擴大,還形成了對沙漠化的“包圍”之勢。在全球范圍內,我國年均新增森林面積、年均消除土地沙漠化面積均排名世界前列。而上述與綠色生態文明發展相關的成果卻很少為人所知。基于此,高校旅游專業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開發一個新的專題教育內容——將我國多年來的生態文明發展成果與旅游專業相結合,希望越來越多的旅游專業學生受到教育,明確我國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態度、決心、成果,推動課程思政的發展。
現如今各個高校的旅游專業課主要包括旅游學概論、旅游經濟學、導游理論、旅游政策與法規、旅游營銷學、旅游心理學等。這幾門課程大多數都是旅游專業的主要課程,在此基礎上,學校還會根據旅游行業的發展需求開設諸如酒店運營與管理、服務概論、會展概論等課程。將課程思政教育融入旅游專業課程當中,能使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更好地利用專業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來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可以利用實踐活動來對思政教育進行消化,從而達成教育目的。
旅游專業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在對旅游專業的學生進行培訓的過程中可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教育相結合,使學生更加了解旅游專業的內涵與旅游運營環節[2]。如今各大高校的旅游專業在進行實踐的過程當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其中包括學生不愿意做基層工作,學校缺少實踐基地,學生在第二課堂學習時行為松散等問題。因此,教師在對旅游專業學生授課的過程中,要加強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同時,要注重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不應該只關注第一課堂的理論授課內容。教師在第二課堂進行授課時,要將課程中融入愛崗敬業等內容,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提升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對旅游專業的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將課程的重點內容作為考核點。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與學生的考核結果,能反映出學校對課程的整體設計與教學方式是否合理。對學生考核的內容安排可以包括考核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關的實踐能力等。對旅游專業學生實踐課程的設定,能夠讓學生深入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旅游與社會的關系,環境保護與旅游發展的關系。對學生進行考核的過程當中,要對思政與專業課相融合的知識點進行考核,同時也要側重于我國國情分析能力的考核。
我國高校旅游專業的主干課程主要包括旅游經濟學、旅游運營與管理、酒店管理等相關課程。在教師對旅游管理的學生授課過程當中,需要對學生講解旅游行業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系以及旅游市場的經濟結構的變化,從而使旅游專業學生對我國旅游行業的經濟發展現狀有整體性認識。與此同時,在進行旅游專業實踐課程時要使教學的內容更加接地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容易了解旅游課程的實質內容。為了提升旅游專業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學校可以邀請一些旅游行業中的精英人士,對學生的實踐課程進行指導教學。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業內的實習機會,讓學生能夠了解現如今旅游行業對我國整體經濟的影響以及以及旅游行業在我國經濟結構中的作用[3]。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專業認同感,讓學生能夠對我國現在的形勢進行分析。在對旅游思政課程進行考核的過程中,要對課程考核的思路進行創新,要打破傳統的考核方式。具體而言:(1)考核內容方面,應突出時代主旋律和社會正能量,重點考查學生的思維意識和社會服務能力;(2)題型設計方面,應以案例分析類題型為主,模擬旅游行業正常經營運轉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情況,考查學生對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職業素養的踐行能力、處理突發事件的臨機應變能力。總而言之,考核設計要符合旅游專業課的內容,并結合我國的政策方針以及我國國民生活的實際素材,來培養旅游專業學生的發展觀念與愛國、愛崗、敬業精神,使學生充滿社會責任感,并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
利用旅游思想政治課程來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旅游行業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當前,我國旅游市場存在的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很多傳統文化沒有被充分地挖掘出來。針對這類情況,學校可以利用規劃類的主要專業課程對學生進行培養。例如,利用旅游文化學、旅游景觀設計以及旅游項目規劃來培養學生挖掘旅游傳統文化的能力,同時將學生的發掘思路、發掘理念以及發掘的方法進行整理。在對旅游專業的整體課程進行考核時,考核內容要側重于規劃對象的本身。學校要為學生提供一些實地考察的機會,要讓學生對旅游地中所包含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發掘,將文化的種類、特點以及發展概況進行整理收集,結合所收集的材料制定出一個合理的規劃方案。教師可以將學生所設計的規劃方案進行篩選,挑選出幾種比較優秀的旅游規劃方案。學校可以對學生設計的規劃方案進行綜合評估,通過各方面反饋回來的結果讓學生深入思考,從而對旅游專業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進行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教師對旅游專業學生進行授課時,可重點圍繞旅游地理學以及生態旅游等專業課程,幫助學生形成綠色旅游發展觀。要根據不同的旅游專業課來設置教學目標,明確教學任務以及落實教學要求,從而優化教學的整體結構。教師在教學時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同時在對旅游專業課進行教學時要與政治思想課程相結合,利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授課。學生要將課程中的案例分析與調研活動進行實踐,從實踐中提取出課程的中心思想[4]。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案例討論,以情景還原與實驗教學的模式進行理論實踐,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保護旅游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學生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以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將旅游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相結合,能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對課程的整體優化。具體方式為:以旅游專業課程為基礎,將政治思想進行傳遞,從而將思政教育延伸到第二課堂中,并將理論知識充分地運用在實踐當中。第二課堂的建立有利于發揮校友效應,搭建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平臺。旅游專業的學生進行學習實踐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學生的實踐管理,對學生的責任感以及忠誠度進行強化,培養學生在旅游行業中的愛崗敬業精神。通過實踐課程的教學,培養旅游專業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是將思政課程融入旅游專業課中的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高校旅游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路徑主要包括以旅游發展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形勢教育,以旅游設計類課程培養學生民族自信,以生態旅游課程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以及以“第二課堂”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從而將政治思想課程更好地融入旅游專業課當中,提升旅游專業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