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宿遷市宿城區羅圩初級中學,江蘇 宿遷 223800)
學科核心素質教育迎合素質教育的理念展開,是素質教育的深化與個性化表現。而要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則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對象,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進程中,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接受由教師帶給他們的各種課堂體驗,在這一過程中真正了解到道德與法治的意義與內涵,并將其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這種思想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和問題。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目的是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夠更好聯系實際,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興趣愛好拓展教學內容,將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熱點事件、現實案例等元素加入教學進程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討論欲望,促使其主動與教師展開溝通,雙方在不斷交流意見的過程中完成對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滲透與應用,領略到知識的魅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和對具體案例進行思考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其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教師在安排課堂內容的過程中,應適當結合教材知識點內容,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事件提取出來進行說明,并將學生分為不同的討論小組,對日常生活中涉及的違法現象和違法活動進行總結,引導他們想象“如果沒有相關的法律對這種行為進行遏制,那么最終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之后對結論進行說明,讓他們明白只有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理念,建設人民的道德觀念,才能使社會安定,為國家發展提供必要的環境保證。
伴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身邊環境中出現的問題呈現復雜化、分層化趨勢,因此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必須要以學生為主體,立足于具體環境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思考。這對于學生理性思維的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問題融入情境中,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展現自己的思考過程,說出自己遇到的問題。之后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問題,引導他們的思考方向,從事物的表象出發深入其內在,把握問題的本質,深化學生的認識,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獨特的思維方式,學會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用理性的精神看待周圍的事物。
以部編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做守法的公民》為例,這一節的教學目標是為了幫助學生了解到違法行為的含義和類別,以及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同時認識到違法行為造成的危害,并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提前使用信息技術制作相關課件,通過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展示違法行為的種類以及違法行為會受到的懲罰。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拓展相關內容,向學生展示一些描寫監獄生活的紀錄片片段,用音樂和視頻營造緊張的氛圍,讓他們感受到監獄生活的痛苦,堅定其守法意識。
在思想政治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必須從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成長經歷出發,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增加師生互動環節,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不再是對知識的機械性記憶,而是彼此圍繞課本知識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實現“由此及彼”的思維拓展,不斷深化所學知識內容,實現知識的從未知到已知,再從已知到未知,在討論的過程中展現自己的想法,交換彼此的思想。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始終保持引導者的角色,對學生的質疑和反思行為進行鼓勵,并讓其他人也嘗試通過同樣的方式反復對所學的知識內容進行理解,使其成為一種認識新知的方式,讓理性精神滲透在整個討論過程中。
以部編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社會生活講道德》為例,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尊重的意義,并在社會生活中學會尊重他人。在教學開始階段教師可以結合道德內容提出一個較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例如“如果法律已經規定了人們的行為并設置了明確的懲罰標準,那么再來提倡道德是否有意義?大家都遵守法律,按照法律的規定做事就可以了,道德的存在是否是不必要的?”預留出一段思考時間之后再向學生提問,教師在這一時期不需要給出明確的答案,而是讓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思考答案,安排他們將答案寫下來。之后教師講解課程內容。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道德行為、法治行為與現實生活情況,引導他們思考二者的區別。在授課完成后,教師再次提出之前的問題,與學生互動。這一互動可以以辯論會的形式展開。為節約課堂時間,可由學生作為正方,支持道德在社會中的存在,教師作為反方,反對道德的存在,二者在辯論的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并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道德與法治的區別,認識道德行為對社會的積極影響,深化他們的見解。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之前的問題,將自己的答案寫到紙上,對比兩次答案的差異,反思答案出現差別的原因,認識到自己的成長,理解理性精神在思考問題時發揮的作用,使其逐漸內化成為學生思考方式的一部分。
在教育開展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注意到,伴隨著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其思維情感方面得到了極大豐富。為了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他們的情感體驗,并以此為主要關注點開展情感教育,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調動他們的情感,提升其學習體驗,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一名熱愛祖國、文明禮貌、誠實守信、自立自強、團結友善、懂法守法的良好公民,為今后祖國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拓展。以部編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四單元第十課《建設美好祖國》為例,這堂課的授課目標為讓學生正確看待在國家建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增強他們對國家未來發展的信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適當拓展授課內容,加入對過去歷史的回顧與總結,讓學生看到在過去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戰勝了多少困難,對比過去與現在的社會經濟水平,讓學生看到在發展進程中國家面臨的挑戰。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視頻課件播放相關紀錄片,其內容可以是科技發展,也可以播放一些紅色電影的片段,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實現教學目標。
在培養學生法治素養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周邊環境優勢,結合具體實踐活動,將平時所學的知識內容以活動的形式展現出來,為其創造豐富的法治環境,在參與的過程中堅定他們對中國法治建設的信心。
以部編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三單元《理解權利義務》為例,這一單元授課目標是幫助學生理解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激發對法律知識的興趣,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適當拓展內容,將一些簡化的法庭審判程序教給學生。隨后在課堂舉辦模擬法庭活動,鼓勵學生自行分組并選擇案例,根據案例和司法程序設計具體臺詞與動作,通過扮演庭審過程中的不同角色使其對整個法庭庭審程序的記憶印象更加深刻,了解整個審判過程,提升他們的法治意識,為其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幫助。
融入時事政治,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學校越重視,效果越好。因此,學校領導應意識到開展時事評論活動能夠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治觀念,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用一分為二、全面的觀點看待問題,這對于其他科目的學習能起到很好的正向遷移作用。學校可以一個月組織開展一次時事評論活動,選取一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時政材料,例如青少年犯罪、校園欺凌等,從法律、道德、人性等不同的方面設置疑問,引發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運用道德與法治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評論和分析,提升自身核心素養。
學校作為育人的主要陣地,無論是對于教師還是學生都產生很大的影響,良好的教育氛圍,能夠活躍教學氣氛,養成好的行為習慣。現在互聯網發展迅速也相對成熟,學校可以利用互聯網篩選時政信息,在網頁或者軟件輸入關鍵信息即可,隨后通過宣傳欄更新黨政思想,利用電子顯示屏或者校園微信公眾號專欄以視頻、圖文等多種形式更新當天或者一個星期內的時事熱點。這樣既可以節省人力和物力,又可以保證時事政治的時效性和綜合性,同時還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發揮學校的育人功能。學校可以在規定的時間組織學生在教室觀看《新聞聯播》,這樣學生能夠了解國內外的重要事件以及中央的重要會議,獲取的信息也更權威,教師在引用時事政治的過程中學生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學校的財政部門要規劃好相應的經費用于圖書室時政相關書籍和期刊的適時更新,為師生提供正規、豐富、影響力大的時政素材,使師生在濃郁的校園氛圍之中養成關注時政的好習慣,提升自身核心素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培養學生關注時事熱點的學習習慣,首先要以身作則,自己就要有關注時政熱點的意識和行動,不斷提高自身的時政素養,身體力行更能讓學生信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的價值取向,對于學生求新、求變的心理,需要正確指引;對于喜歡追星的學生,面對明星代孕、偷稅漏稅的新聞,教師應分析深層原因并普及法律知識。這樣既優化課堂教學的同時,又提升學生學習的獲得感,讓學生自身在關注時政中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提高時政的分析能力,這樣才會有更大的熱情關注時事熱點。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思維和情感,允許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看法,營造輕松、民主的學習時事熱點的氛圍。教師要教授學生獲取時事熱點的途徑,在課堂中引用時政材料要告訴學生出處,讓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進行更深入的學習,這樣更好地提高自身核心素養。
要使時事政治有效地融入課堂,學生就要有關注時事熱點的意識和行動,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室閱讀時政信息,把收集到的時政素材記錄在筆記本里,并積極地與教師、學生討論,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不斷培養自身的時政思維。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了解和收集時政信息,以便教師在融入時政信息時,能夠緊跟教師的思路,回答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加強師生之間有效的互動。教師在談論時政話題時應用通俗的詞匯進行講解,引用案例應積極向上,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學生主動地關注時事熱點,不僅可以增強時政教學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實效性,提高學生自身的政治敏感度,還可以加深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實現自身的發展和變化。
時事政治具有廣泛性、時效性的特點,所以教師要精心選取時政材料融入課堂。部分教師在融入時引用的時政信息不夠貼切課堂教學,以及自身對時政知識的構建不夠全面,導致學生不能產生共鳴。教師應提高時政處理能力,整理分類對教育有意義的時政信息。教師可以利用“學習強國”APP、光明日報、央視新聞等官方平臺和官方媒體收集到真實可靠的時政信息,主動與經驗豐富的同行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再根據自己已有的教學經驗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與知識點融合度高的時政材料。教師要關注本地區的時事熱點,把學生最熟悉的時政資源作為素材,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引用時政資源時要避免展示一大段文字,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和展示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時政視頻、時政圖片,或者讓學生扮演相應的角色情景再現,或進行辯論賽、演講比賽等,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教師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貼近實際生活的、與知識點關聯度高的時政作為素材,對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和教學效果才更有幫助,此外還有助于提高學生自身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在培養初中學生法治和道德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發揮敢為人先的精神,積極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激發主動性,從思維方式和具體行動兩方面出發,結合教材內容,使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體會和感受,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教育為社會提供優秀人才,為社會發展提供寶貴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