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雨舟
“教學做合一”在小學語文“立德樹人”中的路徑探索
黃雨舟
(江蘇省昆山市開發區兵希小學,江蘇昆山215300)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了許多教育理念,其中“教學做合一”教育理念十分符合當代教育的發展需求。現階段,在新課改的不斷推行下,素質教育觀念深入人心,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目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目標之一。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處在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做合一”教育理念下,注重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得到思想上的熏陶。本文將闡述“教學做合一”在小學語文“立德樹人”中的路徑探索。
“教學做合一”;小學語文;立德樹人;路徑;探索
小學語文教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也能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品德素養的培養,確保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語文學科融合“立德樹人”是有優勢的,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對世界認知的表達,是進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在語文課堂中結合“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使其成長為新時代的好少年。
陶行知先生在我國教育事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的教育思想不僅融合了國外的先進教育理念,且依據我國教育的國情,通過不斷實踐,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國人民學習的教育指導理論和實踐體系,并且教育理論本質上體現了教育的人民性、科學性、針對性、創造性和實踐運用性。陶先生比較著名的教育思想有“一切生活皆課程”“教學做合一”等,其中“教學做合一”理念,就是指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做,教、學、做三者要實現統一。“教學做合一”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做”,教師要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注重“做中學、做中教”。
“立德樹人”就是指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促進學生整體道德水平的提升。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素質教育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教育成為教學的重點。語文科目中蘊含著我國傳統的文化知識,其中有古詩、古文等,這些都是積極向上的傳統文化精神。并且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情感豐富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教學中融合“教學做合一”的理念,進行“立德樹人”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質。
部分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比較重視“教”,教材中有什么內容,教師就講解什么內容,只重視教授課本上的知識,忽視了對學生能力和品德素質的培養,這樣會阻礙學生的發展。面對現階段快速發展的社會,如果沒有實際地“做”,學生的學習過程會呈現比較枯燥的情況,并且課堂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比較低,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脫離了“做”,“教”也就顯得索然無味。
在傳統教學的影響下,大部分教師比較重視學生知識的獲得,容易忽視學生品德素養的提升,再加上大部分家長也是比較看重學生的成績。在這樣教育的背景下,學生思想品德素質提升緩慢。小學生在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時期缺失了相應的教育,將會造成學生對道德素質認知的偏頗。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育行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教學方式和途徑不斷增加,學生的學習意識也隨之提升。但是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下,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并且也沒有對學生進行科學地判斷,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案。這樣導致課堂的氛圍比較壓抑,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對語文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較差,不利于學生道德素質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1.拓展遷移法
語文教材是教學的素材,教師要學會從教材入手,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內容。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具有多種形式的精品文章,其中有蘊含著勵志形象、英雄人物、自然風光等,各種美都在語文教材中。因此,對教材進行深入地挖掘,能夠讓學生發現內容之美和自然之美,從而能促進學生審美的提高,并且其中也有一些關于愛國題材的內容,能夠促進學生愛國情懷的提升。在語文教學中,合理地利用教材進行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理念,有利于實現“教學做合一”的目標。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紙的發明》時,學生需要掌握生字,發揮自主識字的積極性,通過閱讀能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體會造紙術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從而能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其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四大發明的圖片作為導入,請同學們猜一猜是什么?然后引出今天教學的主題。教師提前設計問題,拉近文章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用的紙都有哪些類型,他們有什么作用?”引導學生講述自己搜集到的紙,并能說出用途。教師進行總結,并向學生展示紙的家族歷史,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并找到文中人們記錄文字的過程,從龜甲、獸骨、青銅器到竹片等,明白文章是按照時間介紹了紙張的發明過程。學習完文章,學生可以了解造紙術的由來和發展。課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拓展題:了解四大發明的發展史。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要解放孩子的空間,使其吸收豐富的資料,拓寬自己的眼界,從而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拓展題的出現,就是為了培養學生整合知識的能力,從對造紙術的了解轉變為對四大發明的掌握,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發明的偉大,提高對祖國的熱愛。
2.細化任務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能夠積極地引導和啟發學生,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其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揣摩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讀出文中字里行間的言外之意。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堂中對文中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從文章的細節入手,設計教學任務時要系統化和具體化,既要保證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任務,又要確保有一定的難度,從而實現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教育。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手術臺就是陣地》時,教師需要不斷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使其能根據字典理解文章中的生詞,并且可以掌握文中的中心思想,感受到白求恩大夫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對工作負責的高尚品質。教師可以利用白求恩救治病人的視頻作為導入,引起學生的關注,使學生了解到文章的寫作背景,方便其理解文中的重點段落和句子。然后帶領學生閱讀文章,尋找課后問題的答案,找到“手術臺是醫生的陣地”這句話在第幾自然段中、白求恩一共說過幾次,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解讀白求恩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手術臺是醫生的陣地”這句話體現了白求恩醫生的無私奉獻精神,也表達了作者對白求恩的敬佩。學生從文中對人物語言、神態、心理等方面的描述,能夠深刻地理解文中的主旨,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提升。
1.情感激勵法
作文是一個學生思想的體現,學生在寫作文過程中會摻雜一些個人的情感。教師在確定作文題目和方向時,要選擇積極向上的,不能含有消極的情緒,從而能更好地洞悉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情感是拉近師生心靈的橋梁,只有與學生情感相通,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提升學生的文章寫作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把控熏陶的力度,利用合適的情感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感悟。寫作中,如果學生出現消極的立意,教師要及時地對其進行指導,與學生溝通交流,消除學生不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其形成正確的道德思想和意識。
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習作部分“續寫故事”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觀察圖片,并能預測后續發生的故事,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續寫的故事生動有趣。教師可以利用談話作為導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生日都是怎么過的,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再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圖片,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說一說,相互討論和提醒,完善續寫的內容。然后由教師進行批改。教師對于是消極結局的文章要進行批注,使學生能體會到教師的弦外之音,從而能進入到最佳的寫作狀態,促進學生精神與生活態度的升華。情感激勵需要教師能夠以知識廣博啟智,以人格魅力吸引學生,從而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2.典型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是將我國的優良傳統美德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將傳統美德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中,從而能更好地將傳統美德進行傳承和發揚。典型教育法與傳統的說教有一定的區別,通過借助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明白文中表達的情感,落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遵循“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和方式,以實際生活為中心,讓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學生能在實踐過程中積累學習經驗。隨著學生逐漸適應這種方式,語文教學的效率會有所提升。為了更好地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師可以選擇情境教學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四年級下冊《鐵杵成針》的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文言文中的生字和詞語,并能理解成語故事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與成語故事相關的事件。在課堂中教師可利用談話作為導入:“李白的詩你都知道哪些,誰能背誦出來?”讓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然后帶領學生學習李白的文言文《鐵杵成針》。學生可以先自行閱讀,初步理解文言文。教師再領讀,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然后再進行細致地講解,使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了解“鐵杵磨成針”告訴人們:做事情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能成功。當學生對文章的含義有所理解和掌握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身邊出現的“鐵杵成針”的例子。如,堅持積累優美的詞句,可以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提升自己的寫作質量。結合身邊的實際例子,可以讓學生理解成語的含義和用途,培養學生擁有持之以恒的優良品質。
1.擇機溝通法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一味地教,往往不能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思想意識,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行動,積極地進行互動。由于語文課堂比較枯燥。增加互動教學,不僅能豐富課堂的教學環節,還能在互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中設計科學的師生互動,不僅能拉近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還能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感,有利于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升。語文教師在設置教學過程時要把學生作為主體加入互動的環節,使學生在課堂上逐漸敞開心扉,從而在互動環節中可以大膽地交流溝通,促使教學環節順利進行。另外,聆聽學生的建議是進行師生互動的前提。教師每天可以設定固定的溝通時間,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與學生成為朋友,才能提高互動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時,這是一篇抒情的散文,文章內容比較豐富,不僅描寫了秋天的顏色,還描繪了秋天豐收的景象以及動物過冬的情景。學生需要掌握文中描繪秋雨的句子,感受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閱讀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概含義,再巧妙地設計問題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文章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秋天的雨?文章的前兩段作者將秋雨形容成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第三段中小朋友的腳為什么會被氣味勾住?有哪些小動物聽到秋雨吹起了小喇叭就知道冬天要來?除了青蛙還有哪些動物需要冬眠?”通過問題,使學生更好地感受秋雨的奇特,并且教師也能在回答問題互動中了解學生對文章的掌握程度,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提升。課后,教師也可以與學生進行溝通,將學生的喜好融合到課堂中,這樣就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注重評價法
教師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評價,不僅僅要考慮學生答案的準確性,還要綜合分析問題本身的難易程度,給予學生合理地評價和肯定。評價過程中不僅有師生評價,還要有生生評價,豐富評價的方式,讓學生在評價糾錯中提升自信,并且要積極地探索“立德樹人”的路徑,促進其道德素養的提升。在評價環節中,引導學生思考、操作與創新是“教學做合一”理念的體現,將教育和訓育結合在一起,也比較符合“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精衛填海》的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觀看《精衛填海》的動畫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閱讀文章,總結文中的大概意思,讓學生說出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相互進行點評。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實現“教學做合一”,學生也能提高接受他人意見的能力,培養學生優良道德品質的形成。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構建“教學做合一”的高效課堂,滲透“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全面地了解。教師在課堂中負責教學引導,學生負責學習和領會,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同時,教師還要能掌握教學環節,注重師生溝通與評價,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提高了學生課堂的參與感,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1] 鄭軍玉.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中有效利用部編教材落實立德樹人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2021(13):4.
[2] 韋敏.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問題與對策探索[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05):35-37.
[3] 楊洪鵬,趙志衡.傳統文化教育中的“立德樹人”策略——基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探索[J].現代教育,2020(11):18-21.
TM757.1,V1
A
1002-7661(2022)10-0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