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登峰
情境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分析
強登峰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甘溝中學,甘肅平涼744000)
初中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理論性、綜合性與德育性的特點明顯,在教學中教師如果照本宣科往往就容易給人以說教之感,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這一學科的特點要求教師要能夠從多維度、多元化的角度出發,以不同的形式展示教學內容,情境教學法容納性較強可以滿足這一需求。教師可以將案例故事、趣味游戲以及多媒體視頻都融入情境中,或者是依靠其展開情境創設,這些都能將枯燥的、理論性較強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雖然當前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了情境教學法,但是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情境教學流于形式導致實效性不足、教學基本點掌握不足,盲目選擇教學情境以及情境導入過于生硬等等。這些都影響了情境教學效果的發揮,阻礙了其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推動作用,因此本文對其展開了研究與分析。
情境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通過創設有色彩、有具體內容的情境,引導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促進其進行情感體驗,進而掌握理論知識的教學方法。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青春期,心理敏感且脆弱、道德意識建立但不健全是其主要特點,這一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至關重要。如果在這一時期學生不能得到嚴格的行為規范管理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必將對其未來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并通過有效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更多的道德規范,掌握更多的法治要求,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情境教學法中通過仿真情境的模擬促使學生的思維被激發、情感被點燃,學習的主動性更強,進而實現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同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相比較而言,初中這一課程的內容理論知識更加深刻、理論性更強,需要學生記憶的內容也更多。這就導致了很多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產生了偏見,認為只需要死記硬背就可以,無須在這一課的學習上投入過多的時間與精力。初中階段正是一個人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樹立的關鍵時期,此時個人品德與學習態度都同其今后的道德修養、法律意識的建立密切相關。因此教師要注重這一階段的教學工作,更要激發起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給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情境教學正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情境,引入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實例,促使學生在其中更好地理解知識點。教師也可以將課程講解的內容編排到情境之中,要求學生在情境中模仿、思考與探究,有效實現了對學生學習興趣與動力的激發。尤其是在特定情境中分析事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一過程中往往發揮得淋漓盡致,助力了教學效果的增長。
道德與法治這一內容的開展不單單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應對應試教育,更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載體。通過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生可以提升自身的是非辨別能力、法治意識、道德品質,并樹立其正確且高尚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例如在學習一些與道德相關的理論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過情境創設或模擬的形式列舉一些生活中的不文明現象,還可以邀請幾名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這樣一個簡單卻相對枯燥的知識點,就不再是以說教的形式展示出來,而是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們傳遞了愛護環境、遵守紀律以及助人為樂等社會道德。如此教學不但讓教材中靜態知識點動態化地展示出來,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并且還立體化實現了對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實現了雙重教學目標。
初中生經過了多年的學習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厭煩,并且青春期的學生也往往追求個性化、自由化,要沖破框架、規矩的束縛。而教師和家長則在提示哪些是中學生應有的行為、哪些則是被嚴格禁止的。在經常性說教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的好感消失。實際上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判斷能力,其否定的并非這一學科,更不是其中的內容,如果教師可以采用別樣的方式展示與引導學生學習,其還是樂于接受與探究的。而情境教學法就是良好的選擇,其將那些條條框框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與言行的要求以真實情境的方式展示出來,讓學生通過劇情的創設、角色的扮演、視頻的欣賞等實現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接受,對增強初中生的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有重要作用。
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比較而言,情境教學法對教師的專業能力、綜合能力、課堂掌控力組織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知識點的把握不準確,且缺乏豐富的課外知識以及對時事的洞察力,影響情境教學的效果。情境教學法雖然有所應用,但是實效性不足,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不切合實際,也難以駕馭課堂教學,不能發揮出這一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激發作用。
第二,創設教學情境應用的素材不佳,不能選擇符合教學知識點或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素材。這就導致了課堂中多媒體資源應用了、圖片視頻也觀看了,看似進行了激勵探討,但是學生們的真實收獲不大,課堂教學效果相對較低。
備課是教師重要的工作內容,其要將下一節課的知識點結合學生的水平與認知特點展示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良好掌握創設情境的難度,過高與過低都不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增長,要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原則。如果不顧學生的學習能力強制性要求學生理解或記憶某個知識,必將影響課堂教學實效。
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部分教師不能對教學內容有精準把握,在選擇材料或案例時盲目使用一些教學情境,也不管這一情境是否符合本班學生的特點,從網絡上搜集一些教案或教學設計盲目套用。這種拿來主義的行為不但沒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而且沒能良好地傳遞教學知識點,課堂上教學氣氛沉悶、師生互動不足。還有些教師的業務能力有待提升,創設情境應用的視頻長達20分鐘,不但造成了學生的疲勞,也未給教學知識點留下充足的分析與思考時間,還導致了教材重難點難以區分。很多學生的注意力被視頻吸引,不利于提升教學實效。
部分教師在應用情境教學法時僅僅是導入了這一情境,未能將教材知識點良好地融入其中。還有部分教師創設的情境與教學內容相去甚遠,卻硬要導入,在知識點引進的過程中過于生硬,銜接度不足,課程教學也因此出現了不流暢的問題。帶給學生的感受就是非常突兀地出現了某個情境,學生自身的代入感就較差,這也就難以實現情境教學的初衷。
部分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會關注自己選擇的案例、創設的情境是否典型,是否與學生的實際學情相匹配。但是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為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就難以將這一情境進行進一步地解釋與延伸。而作為學習者進入與接受這一情境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教師強行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總結、歸納,縮短了學生思維的時間。沒有給學生的創新、創作留下充足的空間,學生對這一情境以及涉及的知識點了解還不足,強制性地進行總結會影響其對課程的興趣,也影響教學效果。
實際上很多教師在進行課堂小結時,往往是按照教材對課本知識進行歸納,促使學生建立起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而對于教學情境的總結、升華,很多教師都忽略了,這樣就導致學生難以理解知識點與情境之間的關系,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類似情境,學生也難以用相關知識點分析與思考,導致“學以致用”難以實現。
采用情境教學法組織開展教學活動,能將教材中平淡的文字陳述以一個生動形象且真實的情境展示出來,促使學生進入這一情境并良好地掌握相關知識點。學生可以在情境中良好地感知教學內容,進入到教師預設的課堂學習中,進而實現教學目標。
想要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實效,實現中學生道德素質、法治意識的培養,教師在采用情境教學法時就要注重其首個環節——情境導入。這一環節至關重要,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學習需求,更要同講授的教材內容密切相關,起到良好的導入作用,吸引學生主動投身于后續知識點的研究與分析中。
例如在學習《創新改變生活》時,教師為了讓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智能家居》的視頻:當人們回到家中熱水已經自動燒好,取暖設備自動開啟;并且通過各種智能家居設備還可以及時了解身體健康數據,云服務后臺還會及時提醒體檢或就診;智能門鎖會匯報當天的訪客情況,也可以在無人時自動簽收快遞;智能電燈還會自動出示本月耗電量,并且還可以給出一個更合理的用電方案。這種現代化、智能化以及先進化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學生的目光,同時也意識到了創新的重要性,了解到生活需要通過自身來改變。通過這樣的情境導入,既符合教學知識點,同時也與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相匹配,可以將學生帶入到后續知識點的教學中。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逐漸變得抽象,難以理解,實際上很多知識點即便是教師再三講解與分析,部分學生依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對教師而言,將抽象的知識點具體化、將復雜內容簡單化就成為教學的重難點,通過情境創設提升學生的認識能力,增加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就成為了教學方法的重要目標。
例如在學習《參與民主生活》這一內容時,很多學生對民主權利的實際應用缺乏清楚的認知。一些學生認為民主權利僅僅存在于教材上、書面上,現實生活中根本沒有自己應用權利的機會與平臺,尤其是自己作為一個未成年人,更是沒有“用武之地”。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模擬的方式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與認知這一知識。公民具有選舉權、監督權與民主決策權,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檢舉監督的情境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以真實的情境加深學生的認識。具體而言,其情境可以創設為某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存在營私舞弊的問題,當其被群眾發現后則立即被人向紀檢部門舉報,并且還有群眾發揮了媒體的作用曝光了這一行為。有學生在這一情境中扮演群眾,有學生則扮演政府機關人員,還有一名同學則扮演紀檢委工作人員,通過情景模擬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公民是如何行使權利參與到民主生活中的。抽象的理論知識經過情境化演繹形象且具體地展示出來,一方面實現了教學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還增添了課堂趣味性,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的教學不但要讓學生了解與掌握一些理論知識,更要促使其將所學內容在實踐中落實。在實際生活中規范自身言行,一切遵照道德行為標準實施,促使學生切實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到生活實踐中開展有意義的活動,這樣也便于學生對情境的理解。結合教學目標與內容,給學生設定一些具體問題,而這一問題的解決是需要學生通過實踐調查與分析找到答案的。然后教師多列舉幾個類似的案例,讓學生進行歸納總結,既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增強對知識應用能力。當學生在分析一些問題時教師可以從旁給予適當地引導與支持。如果在探究的過程中出現了矛盾,教師更應當鼓勵學生深入探究導致矛盾的原因,鼓勵其從中反思與分析,這可以更好地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思維能力。初中生本身就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一旦吸引了學生就實現了一部分目標,然后促使學生自主地對相關理論知識展開分析。也正是由于這一問題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了教學效率的增長。
通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最重要的是提升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幫助其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作為教師要充分地利用好情境教學的作用,利用這一方式實現理論知識傳遞與素養培養的目的。讓學生能夠在掌握課堂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將其應用在現實生活中,解決現實問題,促使學生的言行更加規范化、道德化。
例如在學習《與規則同行——以禮待人》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情境再現,讓學生能夠做到禮貌待人。依然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構建情境,此時可以采用默劇的方式進行,公交車上每個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有老、幼、殘、孕不同人群代表,也有疲憊不堪的上班族,然后可以就一個座位引發讓座競爭,大家互相體諒,禮貌待人。又如在向自己的家人介紹自己的朋友時,要先向長者介紹自己的朋友,再將長者的稱謂告知朋友,要做到長者先知。良好的行為規范時刻在展示一個人的綜合素養,教師要注意運用情境教學,實現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境教學是良好的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促進理論與道德素養的培養,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道德素養與法律意識。教師在采用這一教學方法時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情境,例如故事情境、游戲情境、案例情境等,促使學生可以在情境中有真實的感受。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創設情境與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度,讓學生能夠在情境中發揮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進而掌握相關理論,實現教學目標。
[1] 孫麗華.論情景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007):25.
[2] 郭韻儀.情景創設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知識經濟,2019(024):162,166.
C42
A
1002-7661(2022)10-0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