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將“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作為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提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教育部 2020)。這說明英語教學不再僅僅是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培訓,英語課程須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英語教師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必須有機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梅德明 2016)。
教材作為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載體,對教學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教材在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是課程的核心和載體;另一方面,它是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因此,高水平、高質量的教材對師生的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起著積極的作用(程曉堂、孫曉慧 2011)。培養具備核心素養的新一代學生要求新教材體現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價值。
2020年秋季,江蘇省新高一全面采用新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對教材進行整體把控與細節分析是一線高中英語教師組織好教學活動、教好學生的前提。本研究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對新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一、二、三進行分析,探究新教材對《課程標準》學科核心素養要求的落實情況,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材。
新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目前已投入使用必修三冊,各冊的內容編排依次為Contents、Student’s book、Workbook、Text notes、Grammar notes、Word lists、Irregular verbs;單元板塊依次為 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Grammar and usage、Integrated skills、Extended reading、Project、Assessment、Further study。練習冊板塊依次為 Exploring language、Building skills、Appreciating language。必修一、二、三分別圍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主題語境引領學生的學習。
《課程標準》指出,“語言能力指在社會情境中,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以及在學習和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形成的語言意識和語感”(教育部 2020)。黃遠振(2015)認為脫離了交際能力的語言能力只剩下一堆詞匯、語法結構等而毫無運用意義,因此應著力把語言能力轉化為交際能力。
首先,新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兼顧語音、詞匯、語法、語篇和語用知識,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關于語音,除了Reading和Extended reading板塊組織學生聽文章、感知并模仿不同的語音節奏外,Integrated skills板塊還專門設置聽力活動與練習,訓練學生“聽”信息的能力。關于詞匯,在Reading板塊的練習Building your language中,學生通過語篇填空鞏固所學單詞。除此之外,還有詞匯拓展,如了解形容詞后綴、構建抽象名詞、同義詞或反義詞等。關于語法,教材專門設置Grammar and usage板塊讓學生以探究學習的方式觀察、分析和總結語法規律,并學會在新的語境中應用。關于語篇和語用,教材設置了各種類型的語篇,包括演講、新聞報道、紀錄片等,幫助學生了解各種體裁文章的結構與語言特征,同時設置討論等多種活動形式,從而使其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中得體且恰當地運用英語知識表達觀點,達到交際的目的。
其次,新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注重學生聽、說、讀、看、寫技能的綜合發展。其中,新添加的技能“看”(viewing),由瞬息萬變的時代催生,常伴隨其他幾項技能出現。教材每單元的Integrated skills板塊結合單元主題設置一個話題,要求學生綜合各項技能,完成一系列活動。在必修三第三單元中,練習話題為Reporting on Internet use,第一項活動考查“聽”,學生聽有關互聯網的介紹材料,聽完回答問題并完善時間—事件表。第二項活動考查“看”,學生看柱狀圖、餅圖等統計圖,獲取題目、年份、數量、比例、趨勢等信息,并用英語正確且地道地描述統計圖。至此學生對互聯網的發展有了基本的了解,即有了一定的輸入,開始第三項活動,根據問題并結合實用句型進行討論輸出,即考查“說”。最后一項活動,學生綜合前三項活動,寫一篇關于互聯網使用的報告,即考查“寫”。由此可見,Integrated skills板塊活動與練習的設置融合了多項技能,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用統一,在用中學,著重發展其交際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程標準》指出,“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取向”(教育部2020)。劉妍、馬曉英等(2020)認為,作為 21 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中起價值樞紐功能的素養,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不僅意味著以尊重、包容、開放的態度理解多元文化,還要在認同的基礎上傳承和踐行本國或本民族文化。
首先,新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在單元板塊設置上體現中外文化異同。例如,必修一第一單元Extended reading板塊介紹的是英國高中生的校園生活,學生讀完這篇文章后,反觀自己的學校生活,很容易發現各個方面的不同,如上課時間、班級規模、所學科目、家庭作業等。必修二的主題是Embracing the world,涉及文化方面的內容更加豐富、有趣,其中第三單元介紹的是世界各地的節日與習俗,文化差異鮮明。國外節日與風俗涉及里約狂歡節、清邁天燈節、印度婚禮儀式等,中國傳統節日涉及重陽節、端午節、除夕、元宵節等。除語篇內容外,每單元開頭還會呈現與單元主題相關的中外名人名言,且Text notes板塊會對名言進行詳細的解釋。毋庸置疑,這些文化知識的對比有助于學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認識和理解不同文化內涵的共性與差異,汲取文化精華。
其次,新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注重中國文化的融入,同時幫助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正如何麗芬(2018)所提,英語教材應重視中國文化的輸出練習。必修二第二單元Extended reading板塊以高中生的視角介紹了學習太極、感悟中國陰陽之道的親身經歷。另外,教材在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時,跨度涉及Integrated skills、Extended reading和Project三個板塊,讓學生從聽、說、讀、看、寫、做多個角度感知、認同、理解、內化、實踐(傳播)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成為有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同數學和各大自然學科一樣,英語學科也能夠發展學生的思維,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杜威1991),英語學科中的思維也能夠反映事物之間關系的本質與規律(郭寶仙、章兼中 2017)。因此,英語學科對學生的作用并不止于語言知識的傳授或記憶能力的培養。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應是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意識,提升其利用語言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標準》也強調利用英語學科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指出“思維品質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 2020)。
首先,新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設置有利于邏輯性思維的培養。其一,體現在教材對文本材料的選取上,必修一、二、三為學生提供了各種類型的語篇內容,包括說明文、議論文、演講、紀錄片腳本、新聞報道等,這些文章都不乏邏輯性。其二,教材在問題設置上也具有邏輯性。安德森(Anderson)修訂的新版布魯姆認知分類指出:記憶、理解、運用屬于初級認知維度,分析、評價、創造屬于高級認知維度(郭寶仙、章兼中 2017)。教材在Building your language部分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詞并用其正確形式填空,有助于加強其對單詞的記憶與理解;Understanding the text部分設置概括段落大意、填寫表格、根據文本回答問題,考查學生對語篇內容的理解與應用;在Project板塊,學生往往需要先對問題進行分析再全局規劃,最后實施,訓練分析、評價和創造的能力。
其次,新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設置有利于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和邏輯性一樣,創新性也融入教材的很多主題語篇。例如,必修三第四單元將偉大科學家的事跡融入語篇,包括“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物理學家霍金,還有我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等,他們的努力與成果無一不體現智慧與創新的科學精神。另外,教材還鼓勵學生實踐,特別是在每單元的Project板塊。例如,必修一第四單元要求學生設計一款以“健康生活方式”為主題的APP,學生則可以在命名軟件、確定目標人群、合理布局、開發功能滿足不同需求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從而鍛煉創新性思維。
最后,新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設置有利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一方面,教材在某些主題的設置中存在一些莫衷一是的問題,這并不代表教材不好,相反,這有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例如,在必修一第四單元Integrated skills板塊,教材呈現了兩篇關于整形手術的小故事,展現了整形手術的兩面性,以引發學生對美與健康的思考。另一方面,教材設置辯論和議論文寫作幫助學生提升思維的批判性。典型的例子有必修三第三單元Project板塊,學生需要針對“是否允許學生帶手機上學”這一話題進行辯論。學生在辯論中不斷懷疑、分析,再批判,這與批判性思維的本質不謀而合。
《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能力指學生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英語學習策略、拓寬英語學習渠道、努力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教育部2020)。陳柏華和黃秋紋(2019)認為,教材中的學習策略要體現多樣性和適切性。除了記憶策略、語言操練策略等直接指向語言學習的策略外,高中階段教師常給學生提供的間接策略主要包括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交際策略和情感策略。
首先,新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注重學習策略的指導。首先,在元認知策略的培養方面,教材的板塊設計有助于學生計劃、監控、評價和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具體表現為在每個單元的開頭呈現本單元的學習任務,明確學習內容和目標;在單元的最后設置Assessment板塊,讓學生評價與反思自己本單元的學習表現。在認知策略的培養方面,教材每單元都會設置兩到三個Tip,專門以小提示框的形式附在相關內容的旁邊,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策略指導。在交際策略和情感策略的培養方面,教材多設置根據文本回答問題的題型,同時多提供同伴之間相互討論的機會。例如,在寫作板塊設置Peer-review環節,在Assessment板塊設置互評環節,都有助于師生、生生之間良好的溝通與合作,使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與興趣更強烈。
其次,新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付晨晨(2017)認為“探究學習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養其問題意識,幫助其養成獨立思考、群學合作的好習慣”。關于自主探究學習,教材中典型的板塊是Grammar and usage,首先學生將在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語篇中觀察、思考、探究新的語法現象,接著自主歸納語法規則,最后將在不同的語法活動中應用、反思所學。另外在Further study板塊,教材有導向地為學生推薦一些資源,包括經典電影、小說等,幫助他們在課后拓展單元內容,自行探究學習。關于合作探究學習,教材多提供問題討論或綜合實踐的機會,有利于學生學會分享與交流、樹立團隊意識。
第一,教師要了解教材。這就要求教師充分了解教材的結構和內容。教師要根據各單元的主題,認真分析單元內容,弄清內容之間的層次與關聯,從而在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等方面制訂具體的單元教學目標,綜合考量教材中的活動,判斷是否符合單元主題意義和教學實際。另外,教師還要關注學生實際水平與教材內容的差距,確定其“最近發展區”,給其安排最合理的“支架”,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建構知識(喻曉娟2018)。
第二,教師要正確看待教材,活用教材。如劉道義(2020)所說,教材應是教師的“教學助手”,而不是約束教師的“緊身衣”。教師應具備根據實際調整教學內容的靈活性。其一,體現在對教學內容的增減、調整、整合,對教學活動方式的改變等,這要求教師根據社會發展的最新動向和學生的實際需要,不斷更新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滿足他們對新事物的探究欲。其二,靈活性還體現在對學生因材施教。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從詞匯、語法入手,循序漸進地打牢基礎,幫助他們重拾學習英語的信心;對教材中較難的部分先不對他們作要求。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提高要求,補充教材之外的課外材料,鼓勵他們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不斷開闊英語視野。總之,教師不應單純地“教教材”,而應靈活地“用教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