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2016)。《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優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落實“雙減”,成為廣大教師的重要議題。
“整體語言教學”作為單元整體教學的理論基礎,主張在教學中把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語篇作為第一步,即從閱讀與理解全文開始,然后從中挖掘其他教學內容,如詞匯、句式等(朱浦、祁承輝2020);主張教師圍繞語篇整體開展聽、說、讀、寫教學活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在小學生英語閱讀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從閱讀語篇開始的單元整體教學效果有限。那么,是否可以反其道而行: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背景下,以語篇生成為切入點,開展語篇生成教學呢?
為此,以提升小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導向,構建高效英語課堂,結合單元整體教學與學生實際,以語篇生成為切入點,開展了基于單元整體設計小學英語語篇生成教學的相關研究與探索。目的在于:一是結合廣東省深圳市的具體環境和學生特征,在教學實踐中探索發展符合本土實際情況的高效課堂教學;二是立足課堂,力求激活學生的內在認知系統,通過積極的語篇動態生成教學,幫助其以更積極、健康的狀態學好英語,“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其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教育部 2012)。
語篇是人們在語言交流過程中所使用的一系列連續的句子或語段所構成的語言整體,既可以是對話,又可以是獨白;既包括書面語,又包括口語(胡壯麟 1994)。基于單元整體設計語篇生成教學指教師根據課程目標,立足單元整體設計,結合學生實際,通過單元整合和文本再構,以促進其語篇生成為目標,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的方式,充分發揮認知能力,在原有的語言基礎上內化新知,進行意義建構,生成語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感知、認識、應用新知識,從而實現語言知識的內化和能力的轉化。
以語篇生成為核心的單元整體設計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語篇生成是單元整體設計的核心。確定單元目標,整合單元知識點,設計教學活動,明確學習評價方式,都必須圍繞更好地促進學生語篇生成展開。
二是立足學生實際。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盡可能促進學生進行真實意愿的表達。
三是所設計的學習內容緊密相聯,融為一體。整合設計好學生的學習內容是語篇生成教學的重要前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1)結合自然單元與學生實際,整編陳述性語篇(passage),作為學生語篇輸出的篇章結構范例;(2)在陳述性語篇基礎上提煉問題鏈,作為對話性語篇(dialogue)的問題主體;(3)整編口訣,作為語篇輸出的語用規則;(4)匯總相關單詞、短語和語塊,作為語篇輸出的詞語基礎。
四是以單元整體設計的學習內容為主體,以學生課堂生成的“妙言佳句”及學習訴求為補充,兩者融合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學習內容。學習訴求指學生在課堂上想表達但又不會,需主動向教師咨詢的單詞或句子。
以語篇生成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語篇生成能力的“主陣地”,旨在解決“怎么教”與“怎么學”的問題。在以語篇生成為核心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問題鏈的引導下逐步激活原有的語義結構,組織語言,生成對話性語篇,與他人展開對話交流,在運用中學習知識點;在此基礎上,學生仿照語篇范例,運用新知識,生成個性化陳述性語篇,從而促進認知結構不斷升級;學生在教師的激勵下不斷與他人“長篇大論”,逐漸鞏固語言知識點、理解語境、內化句式結構和單詞。同時,學生在不斷的語篇生成與運用交流中獲得大膽運用英語的成就感與自信心,養成以語篇形式輸出英語的思維習慣,形成語篇生成能力。
為了更好地解析上圖所示的基于單元整體設計的語篇生成教學模式,下面結合深圳牛津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Unit 12 The Earth的教學實例進行說明。

語篇生成教學模式示意圖
1.以問題鏈激活思維
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激活學生思維,促進他們在原有認知結構基礎上理解與掌握語言知識,并在師生交流中組織語言,表達內心想法,逐漸生成自己的對話性語篇。
問題鏈有三個特點:一是與單元主題語境及教材內容緊密相關;二是與學生真實生活體驗密切相關;三是問題之間緊密關聯,摘除問題,稍加修飾即可成為簡單的陳述性語篇。
在Unit 12 The Earth的單元教學中,教師所設計的問題鏈為:
(1)Where do we live?
(2)How was the Earth in the past?
(3)How is the Earth now?
(4)What do people,plants and animals need?
(5)Why does the Earth get sick?
(6)What should we do to help the Earth?
這些問題涉及地球的過去與現狀、人類的需求、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及怎樣保護地球等方面,既緊扣課文,又基于學生的認知,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在教師所提的一系列問題的引導下一步步深入思考,在原有的語言知識基礎上學習有關單元話題the Earth的新的語言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語言展開交流。
從學生角度來看,學生在問題鏈的引導下學習單詞與句型,理解與運用語句符號的語義表達。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的學習由淺入深,由語言學習轉向語言運用。從教師角度來看,教師通過問題鏈組織課堂教學,向學生呈現語篇教學內容:主題文本框架結構、語句的特征和語篇要點。
2.在交流中生成對話
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生成對話性語篇(dialogue),在交流練習中鞏固與完善語篇。在師生交流中,學生領悟了如何用所學的相關知識組織語言,理解相關語境的運用;在生生交流中,他們模仿練習,生成了真實表達自己意愿的對話性語篇,與他人展開對話,在反復交流中提高了英語交際能力。
比如,關于“What should we do to help the Earth?”這一問題,經過師生對話示例和生生對話練習,學生結合所學知識,生成了很多精彩的語句表達。以下是不同學生在同桌對話與組內交流過程中生成的對話性語篇(部分)。
T:What should we do to help the Earth?
S1:We shouldn’t cut down too many trees.Because trees are important to us.They can keep the air clean.They can cool the air too.
S2: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 and keep the air clean.
S3:We should stop throwing rubbish into rivers.We should throw rubbish into the bin.
S4:We shouldn’t build the polluting factories.The smoke from factories makes the air dirty.
S5:We should go green.We should reduce car use.We should save water.We all need clean water and air.
學生運用新、舊語言知識從植樹造林、綠色出行、動物保護、森林防火、廢物回收、環保袋的使用等方面闡述觀點,展現出較強的語篇生成能力。
3.除去問題,構句成篇
對話性語篇雖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但只是他們經過簡單思考和交流后的結果,對相關主題的思考和理解尚淺。陳述性語篇的生成是學生的語篇升級,它更能鞏固其語篇生成的心理機制,使其語篇生成能力得到加強,促進其進一步開闊思維,展開更廣泛、更深入的英語交流。
在師生交流所生成的對話范例基礎上,摘除問題,保留答語,經過整理與修飾后,組句成篇,生成陳述性語篇范例,供學生領悟、模仿。采取這種做法的目的在于:一是讓學生清晰地明了“長篇大論”輸出語篇,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從而減輕他們生成語篇的焦慮感,降低其語篇輸出的心理負擔;二是在內容表達上,啟發學生打開思路,發散思維,挖掘主題的各個方面,建構個性化語篇;三是在語篇結構上,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語篇意識,模仿語句或語段之間的銜接,感知篇章結構。
在這一環節,師生須完成各自的語篇任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生成個性化陳述性語篇,實現語篇升級;教師收集學生的“妙言佳句”納入語篇范例,形成定稿,同時,匯總他們詢問過或者運用過的相關主題單詞或短語,最后完善其學習內容。
在Unit 12 The Earth的單元教學中,經過師生交流,生生互動,摘除問題,組句成篇,最終形成的陳述性語篇范例如下:
Save the Earth
We live on the Earth.The Earth is a beautiful and clean place.People,plants and animals need clean water and air.But some parts of the Earth are dirty.Sometimes people throw rubbish into rivers and oceans.Sometimes people cut down too many trees.Smoke from cars and factories makes the air dirty.The Earth gets sick.
We should do something to help the Earth.
We shouldn’t cut down too many trees.
We shouldn’t build more factories and houses.
We should write on both sides of paper.
We shouldn’t use more plastic bags and bottles.
We shouldn’t litter.
We shouldn’t throw rubbish into rivers and oceans.
We should stop killing wild animals.
We should walk or ride a bike more often.
Let’s keep the Earth clean and healthy together.
雖然從行文的嚴謹性和語言的地道性來說,語篇還有不足之處,但這恰恰能夠成為小學六年級學生有效模仿、學習的范例。因為其中的大部分“妙言佳句”出自他們之口,是他們集體智慧的結晶。學習這樣的語篇,從心理上來說,他們的認同感會更強,接受度會更好,也能更好地生成有個性的陳述性語篇。
4.“長篇大論”,鞏固內化
學生在生成陳述性語篇后,還需在運用中鞏固、內化。因此,教師應搭建交流平臺,如同桌交流、組內交流、班內演講等,讓學生自由地“長篇大論”,在交流中不斷運用內化,鞏固語篇,提高表達能力。
四個環節環環相扣,推動學生的語篇生成能力呈螺旋式上升發展。但各個環節又相對獨立,每一個環節可以單獨為一個課時,也可以把幾個環節有機組合成一個課時。具體實施可根據學生的內化與生成情況決定。
開放性、探究性、內化性、生成性、趨向真實性和語篇性是語篇生成教學模式的特點。該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習過程,以語言學習的實踐性與應用性為教學實施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1.開放性、探究性和趨向真實性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特點
開放性是就學生學習內容而言,以課本為主,但又不限于課本,以學生表達需求為準。學生在運用英語表達的過程中可向教師詢問不會的單詞或句子。探究性指教師提出導向性問題,形成問題鏈,借助追問使學生的學習由淺入深。趨向真實性指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與學生的所見所聞或者所思所感相關,促使生成的語篇內容是他們的內心真實表達。
2.內化性、生成性和語篇性是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行為特點
內化性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化過程,是在交流運用中逐漸實現的。生成性指學生的新知生成過程,是他們結合已有知識結構建構新的語句表達或語篇表達的過程。語篇性是學生學習結果,輸出語言的特點,既可以是dialogue的形式,又可以是passage的形式。
結合課例,分析了基于單元整體設計的語篇生成教學模式及其教學特點。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發現把關注點放在學生的語篇生成上開展教學,對提高其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有顯著效果。但是,語篇生成教學仍處于探索階段,存在不少問題,如學生語篇生成不均衡、學習評價機制與語篇生成匹配不到位等,還需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與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