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飛
如何引導高中生完成對英語知識的深度學習,是目前高中英語教學研究的重點問題。只有當學生能夠在英語課堂中深度思考時,教學中的“偏心現象”才能得到緩解,學生探究才能真正成為英語課堂探究的中心。因此,作為一線高中英語教師,有必要從當下課堂引導問題入手,探究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知識的有效方法,以深度學習促使能力的強化,助力課堂質量的提升。
探究目前高中英語課堂引導中存在的問題,是探索改變當下英語教學問題,達成深度教學目標的有效方法的前提。分析英語基本教情發現,目前高中英語課堂引導問題大致表現如下:
教學符號化的英語語言知識是高中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失的內容,過度重視知識教學會壓制學生在課堂中的深度思考空間,造成英語課堂教學缺乏深度。“重符號,輕意義”是目前高中英語教師在課堂引導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大多數教師注重詞匯、語法規則、句型等語言知識的傳授,以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以考代教和過度應試傾向明顯,完全忽略了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的學科本質,以及學習英語能夠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學科育人價值,更無視新課標提出的通過英語課程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朱芬 2018)。
例如,在人教版(本文舉例均指2017年第二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1 Friendship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對安妮日記內容和文本中重點語句的解讀上,不會對作家安妮的生平及《安妮日記》這部名著進行介紹,也很少關注單元主題引入與友誼相關的文化故事,只有個別教師會對法西斯殘害猶太人的歷史進行簡要介紹。這就導致英語教學過程的知識性過強,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的文化體驗不多,在解讀故事內容時大都就事論事,文本解讀層次較淺。
雖然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已經被教師廣泛應用到了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中,但是未改變英語教學“重結果,輕過程”的傳統問題。在探究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忙于自主交談和對工具的探索與使用,對知識的理解并沒有得到深化。
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師過于依賴預設好的教案,在教學過程中人為地控制知識的輸入和產出,以大量的講解和訓練改變學生探究重點“跑偏”的問題。在探究引導中,教師給學生的認知結果是現成的,喜歡讓他們對現成的例句進行分析,以現成、確定的答案作探究呈現,探究結果標準化程度高,沒有給予其自主思考的空間。在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時,教師會更多地關注他們的答案是否標準,很少關注其探究過程。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將“有用”與“實效”混為一談,認為提高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是在英語課堂中教有用的知識。對有用知識的界定往往會與考試掛鉤,這造就了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學什么,導致英語學科價值嚴重錯位(朱芬 2018)。很少有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對英語知識進行深度挖掘和講解,以及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中英語深度學習課堂的構建。
問題探究指向問題解決,沒有化為問題解決“養料”的問題探究是無意義的。為了將問題探究所得化為高中英語深度學習課堂構建“養料”,根據目前高中英語課堂學習引導問題提出如下課堂構建建議。
教師在處理基于深度學習理念的高中英語課堂中的知識教學任務時,不應只看到知識符號。具體的英語知識只是開啟學生智慧的載體。教師應深挖教材知識內涵,引導學生關注對不同知識之間的相似點、不同點、因果關系等的分析與推斷,對新舊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知識建構過程,對學科內、學科間及課內外的知識整合(丁麗云 2018),突出知識整合教學,從而達到“以知啟智”的教學效果,幫助他們在整合學習中感受英語知識結構,學會如何學知識。
1.新舊整合
新知的形成受舊知的影響。當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建立起英語新知和舊知之間的聯系時,他們會在舊知的影響下加速內化新知,并完成舊知與新知之間的融合,獲得額外的學習收獲。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中的同位語從句時,教師先帶領學生回憶了Unit 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中的主語從句相關知識,然后通過讓學生對同位語從句例句和主語從句例句進行對比分析的方式推進新語法的教學。在該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入名詞性從句概念,幫助學生建立起了關于名詞性從句的思維結構圖,讓他們在自主探究中深化了對英語句型的理解,幫助其將新知納入原有知識體系,并對原有知識體系進行了更系統的梳理。
2.內外整合
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獲取可以依托教材,但不能依賴教材。學生的英語知識感悟空間應該是寬廣的。在引導高中生學習英語語言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解讀教材,深入了解教材要求;另一方面要將教材內容與社會潮流、學生生活經驗進行融合,構建獨特的英語教學課堂。這樣不僅可以提升英語課堂的生活性與時代感,而且可以引導學生完成對個人生活認知與學習認知的融合,深化他們對英語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3 Healthy eating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生活中的美食作為健康探究內容,增加學生在知識探究中的真實感,激發他們的自主思考熱情。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我國傳統美食饅頭、燒餅是否健康”這一話題,以接地氣的教學研究滲透“Steamed bread”“Baked wheat cake”等我國美食的英文說法,讓他們在趣味性探究中感受我國美食文化,并在感受探究樂趣的同時,探索我國傳統美食的英譯方式,為講好“中國故事”奠定語言基礎。這一教學活動既是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和利用“健康飲食”相關知識的有效方法,又是滲透正確的文化觀點,以及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和世界意識的合理方式。
“教學即情境。”語言情境的構建英語深度學習活動的推進有重要影響。教師要想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觸及學習“根本”,就需要在教學推進過程中妙用情境。通過創設真實、具體的情境,給予學生更多的直觀性知覺刺激,從而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讓他們以更積極的態度融入對英語知識的解讀、分析與思考,更輕松地進入深度學習狀態。
1.實境感知,直接刺激
利用現實場景、教具、圖片等營造近乎真實的立體情境,可以豐富學生在英語課堂中的知識感知維度,以多樣的感官體驗支持他們對教學內容的解讀,發揮語境對他們知識階段活動的輔助和刺激作用,進而讓其在多重直接性刺激中獲得更生動的知識,解讀出更豐富的內容。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2 The Olympic Games的教學中,可以奧運會比賽項目、選手圖片和相關視頻為依托構建奧運會情境。教師利用圖像和視頻激發學生的興趣,輔助他們完成對具體語句的理解,喚醒他們關于奧運的認知體驗,進而讓其在對奧運相關英語知識內容的學習中感受奧運氛圍和奧運精神。這不僅可以在語言解讀過程中錘煉學生思維,而且能進一步強化他們對語言背后蘊含的文化信息的感知,達到深度教學的目的。
2.趣境營造,創新教法
除了根據教學主題創設具體情境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英語中的一些趣味化內容創設有趣的語言感知情境。教師可以趣味內容為依托,創新教法,豐富學生的語言感知渠道,引領他們進一步感受英語的語言魅力。
例如,在教學定語從句時,選擇的例句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搖滾歌曲That’s Why You Go Away。教師以動感的音樂導入,讓學生在傾聽音樂的過程中記憶經典例句,在對音樂學唱和填詞過程中完成了對定語從句的解讀、學習與應用任務。這樣既將音樂審美活動融入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活動,以音樂的獨特吸引力影響了學生,又讓他們從音樂的維度感知英語,創造了教、學、練合一的趣味教學情境,為其深化對英語語法的理解和英語魅力的感知提供了環境和氛圍支持。
問題是學生心靈的“觸發器”,也是高中英語教學中連接知識與學生的“橋梁”。當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設置了有效的問題時,學生會自覺思考,完成對個人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升訓練,掌握深層次知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stars時,教師先展示地球生物、風景圖片,并提問:“What do you feel about it?”以此引出對地球之美的感知活動。然后,追問:“How did the beautiful earth come into being?”以問題將學生思考視角從對地球之美的感知引入星際探究、宇宙奧秘探究,并展示星云圖、太陽系圖,請他們結合天文、地理、生物學知識描述地球與其他行星之間的關系,探索地球出現的奧秘。
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已經熟悉的地球入手,引出對神秘太空的探究,進而以太空的神秘感影響學生,培養了他們的探索意識。通過類似深度加工內化,讓學生學習整體的新思想、新知識,并能靈活利用整合后的知識解決問題(劉水明 2019)。
活動學習過程是學生“親做、親學、親感”的過程,也是知行合一的過程。在活動化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須要引導學生將所學及時內化吸收,并加以運用,幫助他們習得語言知識,掌握語言技能,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評析語篇意義,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陳新忠 2017),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5 Canada—TheTrueNorth教學結束后,教師讓學生分別扮演游客和記者,完成關于加拿大旅游經歷的介紹訪談。在訪談推進過程中,學生可借助教材中的地圖、景點圖等材料完成對話設計任務,也可利用網絡搜集相關信息,規劃一場線上旅行活動,對加拿大風光進行自由探索,設計更豐富的訪談式對話。
組織這一活動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活學活用的空間,而且進一步豐富了課堂內容,給予學生更開放、更具選擇性的文化感知與應用空間。在提升高中生對本單元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的同時,增進了其對加拿大地理位置、環境、文化的了解。
深度學習活動是指向高中生生命發展的活動。要想達到深度學習的課堂構建目的,教師需要在英語課堂組織設計過程中深度挖掘教材主題,切實落實核心素養目標,讓學生能夠在英語學習中構建自我、超越自我,獲得生命意義上的發展。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活動推進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從這三個維度入手審視英語教材內容,在把握英語教學中的知識性內容的同時,深化對學生的成長引導。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4 Earthquakes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除了要進行定語從句、重點單詞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外,還要做好地震原理、抗震方法等探究引導,讓學生在對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現實材料的解析中完成對課時知識的內化吸收,感知抗震救災精神,感受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聯系,汲取更多的成長營養,獲得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綜上所述,要構建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師須要以三大主題為指引,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設計體驗化、探索化、綜合化、開放化的英語語言感知活動,讓學生在感受、思考中內化知識,在分享、交流中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