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振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變革,特別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全面實施與推廣,傳統的學習模式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育的宗旨是促進學習者全面、自主地發展,立德樹人,為社會和國家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讓每個學生學會做人(learn how to be)、學會做事(learn how to do)、學會生存(learn how to live)。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引導者和協助者。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英語教學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真正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全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方芳 2005)。人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之以漁”是教育的最終落腳點,也是核心。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適時進行學法指導,教給他們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促進他們全面提升,讓其終身受用。
教是為了不教,讓受教育者學會學習(learn how to learn),使其成為終身學習者(Lifelong Learners)。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應相生的。學生的學校生活是有時間性的,雖然教師的“教”對學生至關重要,但是時間相對短暫,而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對學生來說是事關終身的大事。當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要靠自己的自學能力獲得知識,有效地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放手,使學生主動學習,并將如何學習(how to learn)的方法教給他們。從事多年農村初中英語教學工作發現,新生的英語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究其原因,他們在小學階段不重視學習英語,沒有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曾對新生進行過有關英語學習情況的問卷調查,結果讓人震驚:在做完英語作業后,能自覺讀英語書的學生僅占5%,偶爾會翻閱英語書的占10%,85%的學生課后根本不看英語書。面對這樣的現狀,教師必須從初中剛開始就要做好學生英語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
自主預習是學生課堂上有效獲取知識的前提。通過預習,學生可以初步感知要學習的內容,并能預知學習的重難點,積極建立起對新知識的第一印象。這其實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同時能培養其創新意識。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會要求學生課前先聽錄音自主預習,根據文本內容及插圖初步感知文本,指出主旨(main idea),找出文本中的新單詞(new words)并圈點標記,通過查閱詞典弄清其意思;標注文中的疑問句,自己探究并找出答案。在講授新單詞前,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先根據相關的圖片猜測詞意,再查閱詞匯表,備注單詞的中文釋義,然后跟隨錄音讀單詞,模仿和糾正自己的發音。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習”有針對性地聽講,快速、有效地理解教學內容,從而大大壓縮教師的講授時間,優化課堂教學。
復習鞏固是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因為它能加深學生對新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有助于其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同時為接下來的學習作準備,有利于其更容易地掌握其他知識。在自主學習時,學生的復習鞏固更是不能少。課后復習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堂所學內容的理解與內化,實現學以致用。因此,在每堂課結束時,教師會布置課后復習任務,要求學生及時復習所學內容。對于英語學科來說,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天堅持識記與默寫當天所學的新單詞和短語,聽錄音并有感情地跟讀課文,理解文本大意,認真背誦重難點句子。教師為了督查學生的復習情況,讓他們將自己的跟讀錄音和朗讀視頻分享到班級群,對于好的作業及時表揚、點贊,對于存在問題的作業及時進行個別輔導。只有及時、有效地復習,學生才能更好地鞏固所學,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習慣使人終身受益。良好學習習慣對于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高潔 2018)。在英語學習中,很多學生開始英語成績很好,后來半途而廢,甚至失敗,究其原因,是他們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轉化成持久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迎難而上,勇于創新,并最終走向成功。
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助推劑”。有了興趣才會自主探究與學習。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興趣為動力,讓學習成為一種主動行為。只有當學生對“學”有興趣,才會愛“學”,才會堅持“學”。教師要在課堂上下功夫,借助多媒體技術、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有趣生動的教學語言、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等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其更加自主地學習與探究。在冀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Lesson 23 The Internet—Good or Bad?新授內容完成后,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培養其思辨能力,教師組織學生分為兩組開展辯論,使他們在辯論中加深對Internet的認識,明白“Every coin has two sides.”的道理。
情境教學法越來越受到學生的喜愛,是因為它更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能將文本變得易于被理解和接受,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有效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自主學習。以冀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Lesson 17 Seeinga Doctor為例,教學時,教師在屏幕上呈現丹尼(Danny)在診所看病的動畫———病人介紹自己的病:“I have...”醫生給出相應的建議:“Take this medicine.”在情境中,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并初步掌握了所學知識,且樂于模仿人物說英語,學會了正確、優美的語音語調。之后,教師去掉視頻中的聲音,讓學生自己配音,使其自然而然地投入教師創設的“就診”情境。
教師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并深入閱讀文本,理解大意,自主學習、探究,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在進行英語閱讀教學時,教師可采用問題導向法,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這種小組討論、分享有助于創新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其學會合作共贏,收獲成功。
缺乏學習自信心、因膽怯不敢與人交流等非智力因素往往直接影響學生英語課堂中的自主學習。為此,教師要積極采取措施,消除學生課堂中自主學習的心理障礙。
學生是鮮活的個體,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教師要有善于發現的眼睛,用心發現每一個學生讓人感動的“精彩”,肯定與鼓勵他們的努力與堅持,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關愛與呵護,從而更加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更多地關注與鼓勵基礎較差的學生,在組織教學活動與布置作業時,盡量給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設計他們能完成的學習任務,幫助他們找回自信,體驗成功。在課堂上,教師應給基礎差的學生一些符合他們實際的“任務”,如讀一讀某個單詞,重復前面同學的回答,給我一個“YES”或“NO”的判斷等,力爭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分層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找回自信。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前要科學分析學情,選擇恰當的教法,把握好知識的難易度,做到因材施教(侯渝生 2003)。教學目標設定要因人而異且有彈性,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目標,力爭實現較高目標。教師應在教學中堅持做到面向中等生,兼顧優等生、“后進生”,讓優等生解決較難的內容,把較容易的問題留給“后進生”。教師要布置有梯度的課后作業:對于基礎差的學生,要求其每天堅持單詞、短語和重點句式的識記與聽讀,做好基礎知識的積累;對于基礎一般的學生,要求其背誦選定的重點對話和文本篇、段,增加語言儲備,強化英語語感;對于基礎好的學生,要求其進行課本內容復述,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創新能力。
評價是師生之間交流的一種及時、有效的方式,貫穿教學始終,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評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他們自主學習。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以肯定與鼓勵的評價為主,積極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多方面發展他們的潛能,促進其全面發展。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自評與互評。自評可以讓學生正視自己,樹立自信,有利于啟發其不斷認識和改進自我;互評可以使學生合作共贏。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欣賞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他人,正確評價他人和自己,從而激勵其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總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作,需要教師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識,并能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落實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探索真理。教師應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