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永玲
“雙減”是一項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實行的減負政策,指國家通過制定政策和督促監察的方式讓學生減輕在學校內的作業負擔和課外補習帶來的壓力。它是國家對學生健康成長作出的一項重要決策(吳云開、陳惠莉,等2021)。
“雙減”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政策,將能使師生以更好的狀態面對校園生活,更加健康向上地成長。它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1.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對于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因為有學習壓力,有的學生會不吃飯,抓緊時間完成學校或者補習班布置的作業;也有學生很晚了還在一些校外培訓機構或者網課平臺上課,得不到充足的睡眠。這些都會讓學生的身體成長受到不良影響。“雙減”就是把這些壓力從學生身上挪開,讓他們能正常作息,健康成長。
2.有利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沒時間吃飯或者晚上睡眠不足對學生來說遠遠沒有心理上的負擔可怕。心理上的負擔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考試成績、測驗結果等直觀的成績檢測方式都會使學生害怕面對家長,怕被責罵、批評,以致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導致精神壓力過大,想做些其他有趣的事情卻因學習任務太重無法實現。“雙減”政策的實行有助于學生減少這樣的負面情緒,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快樂地生活。
“雙減”包括“外減”和“內減”,外減是對校外補習班的減負,這方面需要政府和教育機構等相關部門繼續加大把控和監督力度;內減則是對校內課程及作業負擔的減負。“雙減”能否真正得到由內而外的成果,在于學校教師能否將“雙減”貫徹到底。教師作為“校內減負”的主力軍,應行動起來,為學生的高效學習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課件。作業減負的前提是課堂效率、質量的提高。在當今科技不斷發展的大環境下,幾乎每所學校都安裝了多媒體設備,支持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教師要積極利用這一資源,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受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大多數教師仍采用傳統、單一的教育模式,認為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理解、閱讀、寫作,忽視了其口語訓練。雖然有的學校提供口語教學課程,但是教師只重視背單詞、學習句型和語法訓練,并不注重英語口語訓練,導致學生英語口語訓練不足。學生的口語水平取決于教師的教導,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就不能教給學生更具體、完整的知識體系。從一線英語教師的現狀來看,很多教師的口語水平較低,主要是發音和語調不準確,無法流利地講授英語。從長遠來看,它嚴重影響英語教育質量。許多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和自信,認為說英語并不重要,根本不需要學習。學生時常覺得自己英語水平不高,因此不敢說話。
小學是學生正式開始學習英語的階段,正確引導他們學習詞匯,會對他們今后的英語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然而,小學英語詞匯學習的現狀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雖然小學生記憶力好,記憶英語詞匯很快,但是忘記的速度也很快。究其原因,小學生的言語模仿能力很好,新出現的單詞或短語只要跟著教師重復幾次就能夠記住,然而他們只是單一地進行學習,沒有掌握科學的方法,常常學了就忘。大多數學生對學習的語言有各種形式的遺忘,且對于遺忘的單詞再次記憶時缺乏耐心,不愿意再花時間去記憶(樊朔2021)。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開始厭倦英語,導致成績不理想。其次,雖然英語教學中對詞匯學習者有這樣的要求——應了解詞語的基本含義和具體含義,并能自由運用到口頭和書面語言中,但是實際上學生無法達標。在日常學習中,大多數學生只注意發音、拼寫和中文翻譯,往往忽略詞匯的使用。
寫作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應用英語知識的表現形式之一。由于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對學生的寫作要求不高,教師可將訓練分為句子訓練和章節訓練,并特別注意寫作訓練。如果不注意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后面的長句和交際表達很難取得預期效果。英語長句根據詞性的不同可以分為主語、謂語、定語、狀語等模塊。例如,在呈現一個學科所代表的片段時,教師可以將其列出如下:“Lily is my best friend,she studies in our class,she is good at everyday,she likes basketball very much,she is always teach others,she sets us a good example.”這是很多學生介紹朋友時常用的表達方式。然而,這樣的表達方式過于單調、乏味。因此,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寫作方式進行修正,添加動詞和其他形式,通過who/and/that/動詞ing 將它們串聯起來。學生在復習的同時要對之前學習的詞匯和語法內容進行預覽,通過新舊復習,加深復習,使修改后的文章更流暢。另外,從寫作訓練的模塊教學來看,小學英語模塊教學模式的模塊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教師須合理利用各個模塊的系統性和相關性改進課堂教學,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寫作效率。
有的教師為每個課時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在制訂這些教學目標的過程中,他們的目光集中在實現課時的內容上,盡管在教學之初會關注大單元的整體脈絡,但課后,單元的體系結構將被淡化,英語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將丟失,且學生將被置于孤立的英語學習環境中。如果每個課時設定一個目標,或者一堂課有多個目標,大多數學生會發現自己不知道為什么在這堂課上學習,以及學到了什么知識點,且無從知曉自己該怎么應用。
很多教師在備課之前先根據課時參考書劃分課時,然后按照課時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教學。然而,一個大單元的重點和難點一般都是形式化的,即使每堂課都有所謂的重點,也時常讓學生分不清楚真正重要的內容,導致他們失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另外,有些內容是學生已了解的,不必花很多時間教,但教師在劃分課程內容時沒有關注單元的核心內容,導致學生無法銜接之前的內容,以至于碰到由基礎知識點變化而來的綜合性題型時不懂得多角度思考,形成“用今天學到的知識點解決問題”的慣性思維。
一般的作業常常因過分強調書面作品而忽略形式的多樣性。對很多學校和教師來說,家庭作業和“寫作業”是一樣的,不寫作業、沒有列入作業簿的學習活動不被認為是常規作業,導致學生作業量及學業負擔大量增加,不能清晰體會作業帶來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以及學習內在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在很多教師的心目中,作業主要是為了復習和整合課堂所學內容,避免知識遺忘和技能弱化。因此,很多教師不注重指導學生在課堂所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導致他們無法獲得新的體驗和認識。此外,部分教師布置的作業僅限于反復抄寫、背誦、提問,形式的單一性常常會讓學生產生倦怠思想(張艷2022)。最主要的一點是,教師常常認為家庭作業是基于書本的一種稀疏的工作設計。但實際上,作業不僅是教材編寫者預留的練習或活動,還需要教師根據課堂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整,布置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作業,引導他們有的放矢地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教學目標的制訂能夠確保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具導向性。教師應結合文本內容,挖掘文本隱含的育人信息,進行教學目標的制訂,以確保教學目標的合理性。在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并不注重單元整體教學,無法將整個單元的內容進行良好的串聯。基于單元整體的小學英語教學需要教師從整體出發,明確單元目標,從而將每個模塊進行有效串聯。
例如,以人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Unit 3 Look at me!為例,本單元整體分為A 和B 兩大模塊,通過解讀教材發現教學的整體目標為日常打招呼(Hello!)、問候(How are you?)等句型句式,以及帶領學生認讀ear、eye、nose、mouth、face 等單詞,在這個基礎上鍛煉學生聽懂、會說“Look at me!This is my...”等。教師可以這些內容為總體目標,結合學情進行目標的精細化劃分。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執行者。在倡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教師要進行角色轉變,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一定的學習啟示;要制訂更全面的教學計劃,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尊重其個體差異,在合理運用文本的同時深入解讀文本,挖掘文本價值,兼顧學生的能力教育與素質教育(Kanglin Zheng 2021)。
例如,在Unit 3 Look at me!的故事模塊中,圖文結合的模式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這一模塊的文本價值體現在故事的趣味性上,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教學價值,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愛表演的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在模仿和表演的過程中深化對故事語言、內容的理解,感受英語的魅力,從而形成正確的英語學習認知。閱讀環節的文本價值體現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上,有利于提高其創新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課本中的形式為范本進行人物、卡通人物或動物繪畫,然后按照繪制的身體部位進行單詞的對應。這樣的形式類似“思維導圖”,有利于促進學生大腦的發育,提高其學習效率。
每堂課結束時,教師布置作業,幫助學生整合課堂知識。可以說,作業是課堂的延伸和組成部分。然而,有些教師沒有很好地利用作業,只局限于讓學生抄單詞,導致其能力范圍受限,不能真正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因為形式單一限制了學生的提升范圍,若想讓他們汲取更多知識,不得不增加作業量,無意間給其施加了學業壓力。因此,只有讓學生在作業中體現單詞、句型、語言環境應用的方方面面,將作業與課堂教學相匹配,幫助他們形成完整的思路,才能使他們真正透過最少的作業收獲最多的知識。
綜上所述,模塊整體教學在小學低年段英語課堂中的應用不僅增加了師生互動,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小學低年段英語教學非常有幫助。模塊整體的運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教師進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教學,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因此,教師要合理、科學地運用模塊整體教學,既減少學生學習的壓力和負擔,又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