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廣遠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取向(教育部 2020)。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不僅能使學生自然地避免交際過程中因文化差異而產生信息傳遞效果不佳的問題,提升交際活動的有效性,而且有助于他們在對不同文化的比較、鑒賞、批判和反思的過程中,拓寬國際視野,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因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閱讀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閱讀語篇中語言知識的講解,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其在中外文化知識探究中提升文化意識。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閱讀語篇,挖掘閱讀語篇涵蓋的飲食、節日、藝術、文學、科學、教育等方面關于文化的主題,將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工作融入閱讀教學環節。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對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首先,有助于強化語篇分析效果。閱讀教學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對語篇進行細致分析。語篇分析的難點不僅在于詞匯和語法知識的理解,還在于在具體的語篇中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背景、作者的思維習慣等(高娜 2020)。通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其在語篇分析環節深入探究語篇中蘊含的背景信息,體會中外表達習慣、交際習慣及思維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從而更加透徹地理解語篇內容。其次,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交際能力。為更好地提升交際效果,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交際能力,在傾聽或瀏覽文字的過程中快速且準確地接收信息,并運用目的語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培養其跨文化意識。最后,有助于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文化差異。當下,越來越多的高中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往往不能正確對待文化差異。通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可以使其逐步形成尊重外國文化、繼承并弘揚我國文化的意識。
教師在導入環節自然地融入西方文化元素,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解讀語篇的興趣,還可以使其在解讀語篇過程中重點關注其中的歷史、政治、哲學等方面的知識,促進其跨文化意識的養成。教師可以通過與西方文化相關的圖片、故事、歌曲等自然地將語篇導入與文化元素相結合,開展師生對話,更好地提升閱讀教學質量。
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一 Unit 3 Celebrations為例,在講解Lesson 3 Memories of Christmas時,教師借助多媒體分享英文歌曲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讓學生從歌曲中感受圣誕節的愉悅氛圍,并在此基礎上自然開展師生對話,引導他們思考圣誕節的來源和相關的節日裝飾、文學故事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自然地引入 Father Christmas、the North Pole、decorations of Christmas tree等相關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細節,擴充文化知識儲備,了解西方文化。最后,教師自然引入“The passage we are going to learn is a memory of a woman about Christmas.We can know more about Christmas from the passage.”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自然地養成探究西方節日相關文化的意識。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分析語篇結構,從而使其自然地探索英語表達習慣(張小玲 2020)。這一環節不僅有助于學生提升英語書面表達水平,還有助于其體會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促進跨文化意識的提升。在分析語篇結構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解讀文章、段落和句子結構,從而使其更好地理解中英文表達習慣的差異,進而理解西方國家人們的思維習慣。
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4 Information Technology為例,在講解Lesson 3 Internet and Friendships時,教師鼓勵學生分析語篇的結構特點,使其意識到語篇運用firstly、secondly、thirdly將各個段落銜接到一起。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語篇主要段落的結構,從而使其意識到語篇通常會將主旨句作為段落的第一句話,并通過閱讀段首句自然地預測本段內容。最后,教師進行總結,使學生意識到大多數西方人在創作語篇的過程中自然地融入線性思維模式,即開門見山,突出重點;我國很多文章重視螺旋式寫作技巧,圍繞主題由遠及近、由表及里地論證作者的觀點。這樣,學生在使用英語創作或解讀英語語篇時,就會自然地運用英語思維。除此之外,在解析閱讀語篇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對比分析英語句子的語序,幫助學生體會中西方的不同表達習慣。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補充學習資源,使學生解讀和補充閱讀語篇資源時自然地對比中外文化,深入理解文化差異。在補充學習資源時,教師要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文化的魅力,使其在理解文化差異的同時,樹立文化自信,強化主動傳播我國文化的意識。
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7 Art為例,在講解Lesson 1 Masterpieces時,考慮到很多學生能通過The Starry Night、The Scream與The Empire of Light三幅西方美術作品的介紹感受到西方美術作品的特點,教師設計了中國畫欣賞環節,引導學生將語篇中介紹的三幅西方美術作品與中國畫進行對比,從而讓其進一步感受中西方美術作品的區別,體會西方美術作品的特點,感受中國畫留白和題字的韻味,分析中國畫的意境美。需要注意的是,在鼓勵學生鑒賞不同國家的美術作品時,教師要引導其采取科學的點評方式,使其養成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模仿教材中的三段短文,選擇自己喜歡的中國畫,從“What does the painting show?”“What may have inspired the painter?”和“What did the artist think or say about the painting?”三個角度完成續寫練習。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比不同作品差別的意識,還可以使其在仿寫過程中進一步感受英語思維習慣。同時,在開展續寫練習時,教師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如何將中國畫的魅力呈現在短文中,使其樹立文化自信,加快“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進程。
為激發學生對中西方歷史、地理、生活習慣等知識探究的熱情,教師可以根據閱讀語篇所提供的情境適當布置探究任務,使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養成深入探究中西方文化的意識。為降低學生自主探究的難度,使其保持自主探究的熱情,教師可以科學劃分任務探究小組,讓其小組合作細致解讀語篇內容,挖掘其中與外國節日、飲食、行為習慣及文學藝術等相關的信息,培養其文化探究意識。
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9 Learning為例,Reading Club 1部分的幾段短文涉及學生在澳大利亞、美國、英國與中國留學期間遇到的困難,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與文化差異關系緊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為學生布置小組探究任務:“Summarize what cultural difficulties the students experienced when studying abroad.Then give advice to them.”這樣,學生在小組探究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并借助互聯網找出語篇中留學生遇到的文化沖擊,如在分析劉濤(Liu Tao)留學期間的情況時,可以結合澳大利亞的地理特點、體育文化等分析為什么“Students talk about things like football and surfing.”;在分析陳欣(Chen Xin)在英國留學的經歷時,借助互聯網查找“They have a lot of discussions and debates in class.”的原因,并對比自己學習期間的實際情況,找出“Chen Xin still feel quite shy sometimes.”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通過提供建議,使學生意識到要注意學習中西方文化差異,促進其跨文化意識的養成。
教師要為學生在解讀語篇期間融入文化情境,更好地培養其跨文化意識,豐富閱讀教學形式,通過語言鼓勵其鑒賞語篇結構,引導其參與多樣化的閱讀活動。教師還要組織學生朗誦語篇、將語篇改編為英語短劇或開展辯論賽等,使其自然融入探究活動,強化對語篇中文化元素的理解。
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三Unit 8 Literature為例,在講解完Lesson 2 Poetry后,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朗誦教材中的詩歌,并適當進行指導。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在朗誦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和The Daffodils的過程中,感受美國詩歌文化的特點,融入具體語境,既強化對詩歌內涵的理解,又體會中西方詩歌文化差別。為進一步幫助學生通過朗讀融入文化情境,教師鼓勵其仔細閱讀教材中Skill Builder部分的材料,分析詩歌中是否運用了simile、personification、exaggeration等修辭手法,總結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在創作過程中引入了哪些意象等。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感受英語詩歌的特點,體會英語詩歌與我國傳統詩詞的區別。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入英美影視作品,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英美國家的日常行為習慣、藝術表達手法及飲食文化等,并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知識。
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二Unit 4 Humour為例,在講解完Lesson 3 My Favourite Comedian后,教師分享英國喜劇《憨豆先生》(Mr Bean)中“Mr bean in a fancy restaurant.”相關片段,讓學生在觀看喜劇的過程中加深對語篇內容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高中生在觀看喜劇時將注意力集中在趣味性的情節上,很難感受到“喜劇”與“文化”之間的關聯。有鑒于此,為加深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教師在放映影視片段時講解英國幽默文化的表現形式,通過《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等英國文學作品引入英式幽默的特點,幫助學生從自嘲的藝術表達手法、憨態可掬的舉止神態及單純、古怪的言行等方面理解英國幽默文化的表現形式。這樣,學生在觀看作品片段時能更深入地透過影視作品理解英式幽默。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憨豆先生》的其他片段,引導其進一步理解humour,透過憨豆先生的肢體語言、穿衣風格等找出英國紳士文化的獨特之處,加深對文化知識的理解。
高中階段的閱讀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中的語篇講解。教師還要適當分享課外閱讀資源,讓學生在擴充英語閱讀量的同時,積累更多的文化知識,拓展文化視野。教師可以結合語篇適當選擇課外閱讀資源,使學生在課外閱讀期間,結合課堂所學知識,提升文化理解的有效性。
以北師大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四Unit 10 Connections為例,本單元Reading部分Club 2節選自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作品《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教師完成語篇講解后,引入更多莎士比亞的作品片段或作品評價相關的英語文章,介紹受莎士比亞影響的文學家及其作品。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探究課外閱讀資源的同時,也拓展了文化視野,掌握了更多與歐洲社會生活變遷、民族風情相關的知識,了解了英國歷史劇的發展歷史,促進了其跨文化意識的養成與提升。為提升課外閱讀的有效性,教師設計閱讀討論環節,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分享自己的收獲,并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更多與歐洲文化或英國歷史相關的知識。
綜上所述,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新閱讀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挖教材中的中西方文化元素,并主動收集課內外知識,探索中西方人們的思維觀念、生活習慣、審美情趣、社會規約和風俗習慣等相關知識,促進其跨文化意識的提升,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成為有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