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瓊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于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學生的審美能力有了明確的要求。語文教育是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創造表現的能力。下面筆者以《故都的秋》的教學為例,具體探究如何在與經典文本展開對話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自覺。
衡量一篇散文優劣的重要標準,是其是否具備“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形散”指其取材十分自由廣泛,不受時空限制,表現方法不拘一格,但這也成為了中學生散文閱讀的最大障礙,因為他們很難在大量的選材內容中,快速準確地捕捉到創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散文之“神”。此外,散文的語言大都具有很強的抒情性和音韻美,這需要學生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故都的秋》作為一篇寫景狀物散文,是現代散文中的名篇,文辭優美,感情濃厚,意味深沉而雋永。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展開對于這篇散文的審美鑒賞,以期為培養學生的審美自覺提供一定的借鑒思路。
《故都的秋》題目中包含了兩個關鍵詞——“故都”和“秋”。1928—1937年北京改名為北平,本文創作于1934年,為什么郁達夫不為這篇文章擬題“北平的秋”,而稱“故都的秋”?且郁達夫是浙江籍,為什么要稱北京為“故都”?“故都的秋”中既有郁達夫個人情感的隱藏,又有歷史文化厚重感的蘊含。這也就和文章第10段關于“秋”的議論性的文字對應了起來。另一個關鍵詞是“秋”,是北平四季其中之一。既然要展現的是自然時序,那么對于秋的表現,便是文章的重要內容,文章必定會寫到秋天的各種自然風物,以此展現郁達夫心中故都秋的特點。因此,從題目上我們能解讀到以下信息:郁達夫和北平之間是有著歷史淵源和深厚感情的;文章除了要表現作者對于故都的秋的喜愛之情,還會表達出一種厚重的歷史文化感;文章最大的寫作手法為情景交融;郁達夫的抑郁質的個人氣質也隱含其中。研讀題目,解讀題目中作者留下的蛛絲馬跡,可以找到解讀文本的鑰匙,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從文章的題目出發,進行頭腦風暴,運用思維分析,質疑提問,可以探尋文章的寫作內容和寫作思路,找到文本解讀的關鍵。以題目為切入口,可以快速觸及文章的情感內核,探索散文之“神”,降低文本解讀的心理難度。
《故都的秋》一文,雖是郁達夫應朋友王佘杞之邀寫成的一篇急就之章,但他對北平細致的觀察、深入的體會和深沉的情感,與自己獨特的審美傾向相結合,形成了一個圓融的整體,將文本自由而廣泛的選材集中于“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一散文之“神”,借情馭景,以神化形。閱讀鑒賞時,學生能夠抓住這一文眼,就可以做到綱張目舉。
《故都的秋》中,作者不逢北國之秋近十年,為什么在南方每到秋天總想起的是“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而不是北海公園周邊的樹影,不是胡同小巷的夜月,不是天安門前的天空?顯然,這些意象是作者精心選擇的,雖是簡單羅列,沒有冗余的修飾詞,但單從意象本身就能感知到一種蕭索冷寂、凄涼曠遠,也就是作者在第一段就飽含深情闡明的“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一情感的具體體現,是他獨特審美傾向的外化。
再如,“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破屋”“濃茶”“落蕊”“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棗子樹”等意象,選擇上突出常見性、平民化,在意境營造上呈現一種衰敗落寞美。即使是代表收獲的“棗子樹”,也以其生長之地弱化它的飽滿、生機感,讓讀者產生一種很有代入感的、易于感知的審美行為。雖是不同的場景鏡頭,但都與文眼緊密相關,始終在體現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之美。
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應始終秉承“以神化形”的鑒賞思路,讓學生在大量文本素材的描述中,從各種角度領會散文之神,可以提升學生散文審美的能力。
藝術來源于生活,作家的審美傾向可以是抽象的,但審美體驗卻與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調動學生想象,提升其情境感知力,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與作者形成一種情感共鳴,實現一定深度層次的審美行為。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在郁達夫筆下,這兩種行為能夠讓人自然而然地感覺到十分的秋意,這種“秋意”從何而來?學生是否也有這樣的感受認同?要想真正地實現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教師對于創作者如此這般的獨特審美感覺,便不能忽略而過。
如何引導學生理解這兩種行為中所蘊含的秋意,是對教師文本理解力和教學能力的重要考驗。細數絲絲槐樹葉底漏下來的日光,是作者“泡一碗濃茶,向院子里一坐”,于這個愜意慵懶的秋日清晨,所表現的是中年男人的清閑與落寞,且一定是一個有情懷、有文人氣質的中年男人。對于行為主體形象的解讀,以及這一行為背后情感韻味的體悟,是我們感知秋意的第一步,但這需要學生有細致的生活觀察和及時的經驗調取。其次,這里可以細數的日光,應該是清冷的白日,而非炎炎紅日,日的顏色也是秋意的傳達,這一結論的得出,得源于對生活環境的細致觀察。第二處,“破壁腰中”的“破壁”,是披滿青苔、墻皮斑駁的青磚黛瓦之墻,還是年久失修,墻垣偶有坍圮的“垝垣”之墻,哪一種更符合作者的審美傾向;“靜對著”,不僅是行為上的靜,也是心理上的靜,是精神上心無掛礙、高蹈塵外的暫時超脫;“牽牛花”是在故都甚至是北方的秋天十分尋常可見的,讓審美對象平民化,是作者在自己獨特的審美傾向之中始終追求的一種塵俗化選擇,這一意象的選擇,也因郁達夫想要把這種秋意刻畫成一種雅俗共賞的對象,這也是“十分的秋意”的另一層內涵。
以上的種種,都需要學生的細致生活觀察,積累生活經驗,調動想象,設身處地與創作者形成一定層次的情感共鳴,理解郁達夫清、靜、悲涼的秋意之美。把我們所遇到的每一篇文本,當成一個鮮活的生命,感知它的溫度,探索它的情思,試圖與它對話,培養審美直覺和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