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莉
說明文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學生大多偏愛記敘文、散文,非常討厭說明文、議論文。許多教師也感覺到說明文教學十分枯燥乏味,千篇一律。 為此,改進說明文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是迫在眉睫。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聚焦復雜真實的現實生活問題,呈現精心設計的產品和進行任務探究的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法。 與常規教學相比,項目式學習的過程比較注重學生的切身體驗,同時也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是一種能促成師生共同發展的學習建構模式。 結合說明文教學現狀,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更好地提升其對說明文的學習效率,也為了更好地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我設計了《蘇州園林》的項目式學習。
《蘇州園林》是部編版八上第五單元一篇準確把握了事物特征的優美的說明文,語言流暢,通俗易懂。文章高度概括了蘇州園林建筑的成就,詳細介紹了園林建筑的布局,寫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是一篇介紹園林建筑藝術的說明文,本文的項目式學習如下。
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三種不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主觀學習意識:歷史情境、生活情境、體驗情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生活即教育”。其認為,站在生活角度上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才會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國很多文學大家所創作出的作品也是以實際生活為背景的。比如,蘇州是葉圣陶先生的家鄉,所以他能夠寫出飽含深情又充滿詩情畫意的《蘇州園林》。因此,開展項目式學習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立足于學生生活,選擇文章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共同點作為項目切入點。從這點出發,本節課我選取了學校旁邊的月壇公園作為學習項目,確定學習主題:向葉圣陶先生學習,為月壇公園寫一段介紹文字。
本項目學習流程如圖1,教學目標如下: ①把握特征,理清本文的層次順序。 ②抓住特征,寫一段層次清晰的介紹文字。 ③體會本文的語言感情美,在自己的說明文寫作中盡量做到語言美、感情深。
1.項目學習主題導入
結合朋友圈截圖展示,我們會發現面對自然美景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有感而發。 如何讓我們的圖片和文字更加匹配,如何更好地為我們的圖片配上合適的介紹性文字,是我們學習葉圣陶先生的《蘇州園林》之后要完成的主要任務。
2.學習任務展示
近期,班級打算舉辦一次月壇公園美景展。請你去月壇公園拍攝最美的秋景,并為之配上優美的介紹文字,完成后在班級內部分享,以期給同學們帶來更好的審美體驗。
3.活動一:葉圣陶為蘇州園林代言
初讀課文,抓住特征。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圍繞“主要特征”大問題,向學生提問,層層深入。 文中哪一句話最能說明蘇州園林的共同特點? 第二段課文中,作者圍繞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征,寫了哪幾層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明確蘇州園林的總特征以及文章是圍繞哪幾個方面突出總特征以后,教師通過設問,讓學生理清它們之間存在的邏輯聯系,整體把握文章邏輯結構。在理清邏輯結構之前,主要通過概括段落大意來把握文章內容層次。問題如下: 請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第三至六節的段落大意。 第三、四、五、六節內容與第二節是什么關系?(總分) 請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第七至九節的段落大意。 課文的第三至六節是否可以放到第七至九節以后?(主次)

圖1 《蘇州園林》項目學習流程
通過“層層深入”的分析,我們清晰地看到,作者在介紹蘇州園林時是緊緊圍繞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總特征,按照從總到分、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來寫的,條理清晰,主次分明,特征突出。結合我們理清的文章層次,完成本文結構的層次表(表1)。

表1 《蘇州園林》層次表
通過這個結構層次表,學生發現這篇文章的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段與段之間存在嚴密的邏輯關系。這樣,強調同學們在閱讀說明文或者在描寫某個景點時,嘗試運用這樣的方法來理清文章結構、介紹景點,在不斷實踐中不僅能整體把握文章結構,更能提升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學習葉圣陶先生為蘇州園林代言,明確了在寫作說明文的時候,要抓特征、明層次。
細讀課文,賞析美景。 這個環節讓學生細讀課文,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段,并說說為什么喜歡。這旨在引導學生發現葉圣陶先生的《蘇州園林》的感情美和語言美。
4.活動二:我為月壇公園代言
(1)說一說
月壇公園照片有什么特征。 根據課前準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拍攝了月壇公園一角的美景,并選出了最滿意的一幅作品上交。從這些小組上交的作品中,最終選定一幅大部分學生都認可的作為課堂案例。
這個環節,學生認真觀察照片,并說出這幅照片的主要特征。教師適時引導,適合學生寫作的主要特征大致有幾個方向:色彩鮮艷,古樸典雅,綠意盎然,仿佛一幅畫等特征。
(2)寫一寫
按照“抓特征,明層次”的要求,小組合作,寫一段介紹文字。 這個環節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當堂完成“我為月壇公園代言”片段。
(3)評一評
你是哪種代言人? 為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師生共同設計了課堂評價量表(表2)。學生本人、學習小組同學和教師共同參與評價。 根據個人自評、小組互評,每個小組都選出了一個優秀代言人。這些優秀作品當堂展示,最后結合教師所寫片段共同評析。

表2 課堂評價量表
蘇州是葉圣陶先生的家鄉。在葉圣陶先生的筆下,蘇州園林是一幅優美的圖畫,充滿詩情畫意。這節課,主要按照“抓特征,明層次”的要求,跟著葉圣陶先生學習了如何寫一段文字介紹我們身邊的月壇公園。
根據學以致用的原則,本節課的作業設計如下: 你眼中的月壇公園,是不是還有更多值得寫的地方?請仿照《蘇州園林》把你的片段完善成文章。
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其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學習的范圍十分廣泛,所以,學習遷移涉及的范圍也很寬廣,比如我們平常所說的知識遷移,以讀促寫也是知識遷移的一部分。學習遷移理論要求有效的讀寫結合教學必須實現從閱讀到寫作知識的反復遷移。
基于學習遷移理論,本節課重點運用讀寫結合的方法,讓學生有效習得。本節課當堂完成的優秀作品代表如下。
學生作品1:
涼亭與其周圍的景色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涼亭上下兩層灰色亭頂錯落有致,亭檐高挑,梁架間飾以惟妙惟肖的山水花鳥工筆彩畫。幾根粗大的紅色亭柱以紅欄亭椅包圍,左右兩邊,延展出長長的灰頂綠柱綠欄亭椅,方便人們休憩和欣賞。亭周,松柏翠竹,郁郁蔥蔥,山石齒齒,形態各異。亭前,一汪池水,荷塘碧綠如鏡,倒映出涼亭一派美景,別致而優雅。身在其中,仿佛置身于美麗的畫卷之中,讓人流連忘返。
學生作品2:
已是仲秋,月壇公園的綠意卻絲毫未減。
遠遠望去,茂盛的樹木簇擁著中心的亭子和池水。一棵棵高大的松柏直沖云霄,枝干沒有一點兒彎曲,枝葉茂密厚實,像個天然的帳篷,遮住炎夏烈日與嚴冬驟雪。
視線向前移動,便看見那澄澈的湖水,湖中的浮萍上深深淺淺地鋪著殘荷。湖水像是碧綠的綢緞,又像是被周圍的花草染過似的。陽光透過樹木灑在湖面上,濃金色和深碧色交相輝映,頓時波光粼粼。再添幾分岸上的濃綠,真是蒼翠欲滴,翠色欲流。如此盎然的景色,讓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本節課嘗試在說明文教學過程中,通過任務驅動,帶領學生開展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讓學生有效習得,最終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教育工作中,教師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設計完整的教學框架,創新教學策略。如此一來,既能夠發揮項目式學習法的教育價值,同時也能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