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華歧中學 辛海霞
問題驅動教學是適合數學教學特點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提出問題,才能產生學習動力,因而在數學教學需要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學生需要具有問題意識,善于質疑,激發探究動力,提升數學核心素養。教師需要以多元化手段,發揮問題驅動作用,促進學生進入探究的更深層次。本文對問題驅動教學的作用進行了闡述,并提出實施問題驅動教學的實施策略。
學生具有了問題意識,才會具有質疑精神,在不斷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中進行知識建構,從而促使學生向知識更深層次探究,并且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知識邏輯有關系,豐富知識儲備,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在學習中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對學生內化與掌握知識十分重要。新課標對初中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理念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重視。數學學習的目標不只是提升學生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教師還要通過各種措施,讓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以問題為依據引導學生進入學習過程,或者在教學中讓學生提出問題,以及學習中遇到的疑惑,或是學習重點與難點,從而引領學生的探究方向,激發學生探究動力,這種教學方式即為問題驅動,運用這種教學方式優化數學教學過程,即為問題驅動策略。實際上,問題驅動策略就是教師通過問題教學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根據初中生好奇心強的特點,以問題引領學生的思考,以問題驅動學生向著知識的更深層次推進的教學策略。其實,問題驅動并不是新鮮的教學方法,在平常數學教學中,教師也會對學生進行提問,但是這種提問是隨意性的,沒有經過備課環節的設計與精煉,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可能是學生能解答的,也可能是學生通過努力思考而不能解答的,如果學生不能回答,必然會挫傷學生學習信心,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善于以問題為線索貫穿學生學習過程,學生根據問題進行探究,在問題的探究中促進學生知識建構,有效達成學習目標。問題驅動策略可以有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問題的思考、分析、解決都需要學生的參與,而教師只是發揮引導與點撥作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提高。
問題除了有驅動思維的作用外,其實它最基礎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講解灌輸,唯恐學生對知識不理解,不清楚原理的內涵與應用,教師不厭其煩地講解,然后讓學生做相關題目,希望能借此強化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但適得其反,學生不但對知識不理解,當題目稍有變化時,還會束手無策。如某個題目中的條件稍有變化,或者求解的問題有所變更,那么部分學生就會產生疑問,不會深入思考問題,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思路。而問題驅動下的數學教學,教師可以用問題引發學生的關注,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根據學生自控能力不強的特點,設計富有趣味性與吸引力的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在課堂上,好的問題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的啟發性的問題可以串聯成問題鏈,引發學生不斷深入思考,對學生的思考起到導向作用,學生的注意力也被問題吸引,主動參與問題的探究過程,從而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問題驅動模式下的初中數學教學,強調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活動的開展,教師提出問題或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都可以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現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同時,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小組探究的方式加以解決,才能實現更好的合作。學生在問題驅動模式下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轉變,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思考,學生擁有了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同時,教師可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如在預習、課堂、課后復習中,以問題為引領促使學生思考與自主探究。學生除了在課堂上探究問題,也可以在課外以問題為引領進行自主探究,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教材中所涉及的基礎性知識進行問題設計,讓學生掌握并達成基礎性教學目標,然而,學生在掌握了基礎性知識以后,還要進入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應用層面,教師就可以選擇一些看似超出課本基礎性知識而有所拔高的問題,提出來讓學生思考與探究。當然,這些具有拔高性質的問題,也是以教材為基礎,從教學目標出發進行設計,如可以對教材例題進行改造與變式,如改變例題的條件,或者重新設計問題的走向,使難度拔高,使知識領域更廣,即提出一些發散性的問題,促使學生通過多個角度來考慮問題,用多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同時,在問題驅動模式下的初中數學教學,還強調注重學生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學生針對某一問題進行專題性研究,小組成員密切合作,集思廣益,不同的學生可能提出不同的建議,提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學生可以匯集不同意見,也就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看待問題,用不同的角度與方式與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部分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注重以提問來促進學生思考,即使偶爾提出問題也具有隨意性,沒有對提問進行精心計劃。或是提出問題卻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學生還沒有得到答案,教師就說出正確答案,由于學生缺乏思考的過程,知識的掌握也不牢固。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自問自答的方式,這種教學形同的講解灌輸,不能對學生產生啟發誘導作用。有的教師缺乏對學生學情的分析,對知識間的關系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因而在提出問題時,不能把握問題的難度,有的問題難度過高,學生很難思考出答案,有的問題難度太低,學生覺得沒必要回答,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是教師在提出問題后,不能以正確的方式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只是單純讓學生獨立思考,不能充分發揮問題驅動的作用,使小組成員密切合作,從而學會從多個角度去分析與解決問題。
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采取的講解灌輸模式,學生缺乏思考的機會,也不會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因為幾乎一切問題都是由教師提出,然后由教師回答,學生只是被動聽講,在課堂上做好筆記就可以了。在被動聽講狀態下,問題意識得不到有效培養,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時,缺乏質疑精神,不能根據自己的認知提出問題,也就缺乏主動探索的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教師產生了依賴感,在遇到問題時只寄托于教師的講解與反饋,而教師通常是滿堂講解,學生練習與自主學習的機會很少,產生的問題常常得不到教師的矯正與反饋,因而,學生在學習時常常出現知識斷點,而這些斷點的不斷累積,就會使學生產生挫敗心理,在數學學習中不能品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也缺乏繼續學習的自信,因而被數學課堂邊緣化的學生必然越來越多,班級學生在學習上產生的兩極分化也越來越嚴重。因而在數學教學中給學生思考與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十分重要。
“問題驅動”教學是以提問的形式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的重要教學方式,然而目前教師在實施問題驅動教學中,只注重提出問題,然而,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往往不注重引導學生如何進行探究,不注重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學生的探究有時處于盲目狀態,教師在設計問題驅動教學過程中,只注重設計問題,不注重預判在提出問題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會出現哪問題,應該如何引導。有的教師在實施問題教學時,讓小組合作探究,卻不注重讓小組成員展示探究成果,分析學生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缺乏分享與體驗,也就很難有效地完成知識建構。部分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體現教學重點難點或教學目標,或者提出的問題缺乏趣味性與啟發性,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學生注意力,與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學生的數學思維也很難提高。部分教師在應用問題驅動教學法時,不注重問題設計的階梯性,即由易到難的提出問題,逐步讓學生由淺入深的理解與內化知識,而是一開始就提出難度較大的問題,致使學生很難將舊知與新知實現很好的對接,學生難以厘清數學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再者,教師只是單純提問題,缺乏與學生的有效互動,小組合作互動與只是流于形式,難以產生理想的效果。
問題驅動教學要發揮驅動學生深入思考的作用,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環節對問題的設計進行精心考慮,做好充分準備。一是要注重問題的相關性,即所提問題要與教學內容相關,能與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相關,并且所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力與水平,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不會因為難度太大或太小而影響學生探究熱情的提高。二是提出的問題要具有趣味性,注重問題的情境化,即在一定的情境中提出問題,讓學生以情境為依托進行問題的思考。在此,要注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提出問題,讓學生能更直觀地探究問題,富有趣味性地進行探究。如在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時,教師可以以學生觀察自己在課堂上的座次及位置來理解直角坐標系的概念,提出問題:你在教室中的位置,是通過什么確定的?或者讓學生回憶去電影院看電影拿票找座位的過程,這樣學生就會對直角坐標系有一定的理解。如果教師以理論的方式解析什么是直角坐標系,學生就難于理解,也不會對直角坐標系的學習產生興趣。因此,問題的提出要與教學內容有關,要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初中生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即學生要借助一定的直觀事物才能更好地理解相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用生活中實物的邏輯關系來理解相對復雜的數學邏輯關系。這就要教師在教學中摒棄傳統講解灌輸式教學方法,采取信息化教學手段,優化數學教學過程。如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于初中數學教學課堂,其直觀性與形象性,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實踐證明,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可以為學生更深入的理解知識發揮重要作用。學生置身于由視頻、圖片、動畫營造的相對真實的情境中,可以對數學知識的邏輯關系有一個更真切的認識。教師可以結合教學情境,進一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使相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更易于被學生理解與應用。如學習“點和圓、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時,如果讓學生單純地看書和看圖理解,效果往往不佳,學生不但不能深入理解,并且也不會應用。而在此環節,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早晨太陽升起的視頻,太陽是一個圓,而地平線是一條直線,讓學生通過這些理解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學生看得真切,理解得也透徹。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直線與圓有幾種位置關系?讓學生探究思考,最終得出正確結論。
教師運用問題驅動教學法,目的之一就是對學生的探究方向實現正確引領,提高學生學習的針對性。但是,如果教師在提出問題時,一味地迎合學生的興趣,而忽視對關鍵問題的提出,也不會使學生真正理解數學邏輯關系,致使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而,教師在了解學生興趣的基礎上,還要注重提出關鍵性問題,所謂關鍵性問題,就是學生理解知識的關鍵點,如舊知識與新知識接軌的關鍵點等。如在學習反比例函數等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在教學的準備環節對新課標要求進行分析,再針對考試中對知識點考查的重點與方向,設計相關問題,如反比例函數的概念與性質應該如何總結歸納?如何運用這個性質來解決相關問題等,利用這些問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與鞏固。通過一些問題促進學生對反比例函數的性質與概念的理解,并且運用相關知識點來解決相關問題,反比例函數是幾何圖形面積求解的重要內容,教師要通過提出問題,促進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提高。
數學教學中實施“問題驅動”策略,可以有效促使學生進入問題情境中,對問題產生探究欲望,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及原理等產生切身體驗。問題可以引領學生的探究方向,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全身心投入數學教學過程,促進學生認知的提高。在教學時,教師要對學生學情進行把握,問題要經過精心設計,要運用于恰當的教學環節,提問要注意難度適度,難度太低會使學生失去探究興趣,難度太高超出學生的實際水平會使學生產生挫敗感,而是要讓學生經過成功的探索,完成知識建構,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