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城關小學 何海梅
現階段,“雙減”政策以及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是小學數學教學發展的必經之路,“雙減”要求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學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影響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對課堂教學質量引起高度重視,不斷摸索創新課堂模式,結合學生成長需要科學的設置教學內容。
在“雙減”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當前的教學要求。減少作業量以后,教師需要思考如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水平,這就需要教師從教學目標優化方面抓起。首先要對教學目標的創新,對教學工作的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因為“雙減”政策的落實,需要教師切實理解“雙減”的意義和價值。其次,在實際的教學當中,需要更加關注課堂教學的效果,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并且能透徹地理解教師的教學內容,明確知識點的學習技巧。讓教學工作實現從教會學生記憶知識到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 最后,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需要分析學生的心理需要以及學生所處年齡段的心理發展特征,分析學生最適合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方式。
教學目標并不僅僅根據書本上的教學內容進行制定,而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目標。如果發現學生接受知識或者新的學習方式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就需要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教學目標也不能僅僅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來調整,還需要結合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接受程度和教學需要不斷調整思路,使教學活動更具趣味性。例如,教師在每次課堂教學結束以后,科學地分析教學當中的亮點以及不足之處,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科學調整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知識教學為中心。教師要深刻意識到,數學學科講究的是思維方式教學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教學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教學方面,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幫助學生養成發現問題和運用知識問題的習慣,遠遠比單純的知識教學更加關鍵。在“雙減”政策以及核心素養教學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目標應該以推進學生的綜合發展為主。如果教師發現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不足,就要積極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使教學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真正讓課堂教學工作提質增效。
學習興趣往往能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積極性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小學生的自制力不足,有意注意的時間比較短,如果教師講課的方式比較單一,教學內容缺乏趣味性或者不符合學生的興趣點,學生就很容易因為學習興趣不足而產生厭學的情緒,導致教師在教學中非常被動。只有具備了足夠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中學生才能由不到愿意學到愿意學,教師的教學工作也能更加輕松。例如,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插入生活當中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講解加減法運算這部分知識的過程中,筆者運用了公交車上計算乘客的數量以及超市購物的生活實例等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加減法的思考,還根據學生的興趣點不斷調整生活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興趣,理解學習知識的目的,使學生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價值。例如,1.一些長途的公交車禁止超載,為了保障乘客的安全,交通部門要求每個乘客都有自己的座位,如果車上有35個乘客的座位,在始發站上車的乘客為25名,那么在沒有乘客下車的車站,司機最多可以允許多少等車的乘客上車?2.小明家里買了10 個桃子,已經吃了3 個,還剩下幾個?3.媽媽去菜市場買菜,買了10.5 元的蘋果,給了售貨員15 元,應該找回多少錢?這些生活當中常見的情境當中的數學的運用實例,能讓學生對知識點在生活當中的體現具有切身的體會,并且明確數學對生活的重要性。通過這些情境,學生能感受到書本上知識的來源和運用價值,學習興趣自然就能得到提升。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以后,在課堂教學當中的表現也會更加活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就能獲得保障。
合作探究教學是基于核心素養提升的一種可行的教學方式,主要優勢在于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在課堂上運用合作探究教學,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探究積極性,特別是形成一種小組之間互相競爭的氛圍以后,組內成員之間能夠實現優勢互補,發揮各成員的優勢為小組爭光。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小組成員之間進行配合的積極性,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競爭意識以及集體榮譽感。在集體當中,不同學生的能力不盡相同,科學的合作可以實現高效的探究學習。例如,在教師在講解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部分知識時,運用小組探究教學往往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對部分學生來說,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在生活當中可能并不常見,如果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往往能獲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北師大版“三角形的面積”這部分知識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或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制三角形,讓各個小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性質和面積的求法。在課堂上,不同小組的三角形制作方法可能不同,制作出來的三角形的形狀也是不同的。有的小組運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正方形的紙和圓形的紙個制作了三角形,教師可以讓不同的小組成員分享制作三角形的感受,并且分析不同形狀的紙制作出來的三角形的特點。部分小組的學生表示,使用不同形狀的紙張制作三角形的方法不同,如果運用圓形的紙制作三角形,工序相對較多,但是如果運用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紙制作三角形,只要選擇一個角折疊一次就能得到三角形。運用正方形制作三角形時,可以將正方形紙張按照對角線進行折疊,這樣能得到兩個一樣大的三角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繼續分析,根據這個規律,三角形的面積有沒有比較簡單的計算方法呢?不同小組的學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有學生說,可以結合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的面積計算對三角形的面積進行分析,這樣是一種操作起來比較容易的方式,只需要再加上一個等大的三角形,拼成容易計算面積的圖形,這樣有助于數字的計算,思路比較清晰,但是有學生表示,這種方法雖然可行,但是比較浪費時間。也有學生說,因為兩個三角形一模一樣,是從一個正方形中裁減下來的,所以,可以直接用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計算出正方形的面積。直接測量正方形的邊長,就能得到正方形的面積,然后再除以2,平均分成兩部分,就能夠得到三角形的面積了。接著,其他小組的成員也紛紛積極回答問題和思考問題,對等邊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紛紛進行了分析,整個課堂非?;钴S,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僅教會了學生知識,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多媒體教學已經得到了普及,現階段,多媒體教學設備也是提升課堂效率,改善教學質量的一種途徑。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可以設置一些多媒體展示的內容。尤其是在面對比較抽象的知識點時,運用多媒體教學往往可以將知識點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多媒體教學還可以在短時間內教會學生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例如,現在的網絡信息技術非常發達,小學生從小就對互聯網有所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源,制作自己的教學素材,然后分小組上臺進行知識點講解和學習方法的分享,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上臺反饋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來演示,自主探究問題的解決方式。又如,教師在講解按比例分配這部分知識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對知識點的含義進行演示,結合生活中的事例以及教學動畫等內容,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同時,也能引領學生更好地尋找科學學習知識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在問題當中找數學、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作業與課堂教學效果密切相關,在教學工作指導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雙減”背景下,教師需要控制作業的量,在減少作業量的同時,注重質的提升,使作業的反饋真正反映課堂教學效果,促進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完善和改進。減少作業的量可以主要體現在減少書面作業方面,在傳統的作業布置當中,多數作業以書面的形式完成,雖然量較大,但是實際作用不夠顯著,很多學生單純為了應付教師的檢查,以敷衍的心態完成作業。在“雙減”的背景下,需要教師更加注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通過作業的過程使課堂教學的質量得到提升。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所學知識布置趣味性作業,讓學生任意運用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然后在課堂上將自己解決問題的心得進行分享。然后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予以評價,多加肯定,學生也能從教師的積極評價中獲得更多的自我效能感,加強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并且形成積極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實現活學活用。此外,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講,減少作業以及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完成作業的肯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更容易對教師產生比較好的印象。在作業具有趣味性并且量較少的情況下,學生更加有積極性用心地完成,對一個學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教師也需要在“雙減”的背景下,盡可能減少作業的完成時間,科學地控制作業的難度。研究表明,當一件事情的難度適中時,個體完成這件事情的積極性是最高的,難度過低時,個體就會因為目標過于容易完成而降低完成事項的積極性。如果難度過大,也會導致個體容易出現自卑感、挫敗感,導致個體嘗試與探究的積極性降低。因此,教師需要科學的根據學生的年齡段以及知識的接受程度來布置作業,合理地控制作業的完成時間和難度,切實實現課堂教學知識的鞏固。
作業的設置不是為了單純的完成作業和檢查作業,而是真正需要讓作業發揮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在作業設計中,建立科學的反饋機制十分關鍵,反饋的過程是教師反思自己課堂教學質量的過程,也是指導教師更新作業模式的指南針?!半p減”政策的推行,對作業的布置和反饋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需要從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中,及時發現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且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的方式和內容,使作業切實起到指導教學的作用。作業反饋方式主要包括與學生進行訪談、教師在觀察學生完成作業情況的過程中書面記錄等,與學生進行訪談主要可以幫助教師了解近期學生面對教師布置作業的看法,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了解到作業存在的問題以及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對學生的心理需要以及學習需要也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比較真實、全面。書面記錄問題能幫助教師總結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可以為教師優化教學模式,科學地設計課堂教學內容以及作業內容提供幫助,是有效提升教師的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
不同的學生在課堂當中的表現不同,心理特點不同、學習能力以及心理需要均不盡相同。筆者認為,要想使作業發揮實際作用,就要運用多元化的視角,布置符合不同學生成長需要的作業,讓每一個學生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都能有所收獲。在課堂教學當中,不同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不同,有學生“吃不了”,有學生“吃不飽”,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層次以及不同興趣的學生的實際需要,合理地安排作業的內容,使作業內容與學生的需要相匹配。此外,在進行作業評價時,教師也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合適的溝通方式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對成績不理想,容易產生挫敗感的學生,可能更加需要得到教師的幫助和積極關注。對成績較好,容易產生優越感的學生,教師在布置作業和評價作業的過程中,需要更多地鞭策學生,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合理地設計作業和評價作業,可以讓學生對學習擁有正確的心態,使學生更加愿意學習,愿意思考問題。
“雙減”政策的實質是給學生減輕學習負擔和心理負擔,核心是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半p減”政策的主要表現是作業的減少,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關注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提質增效的方式較多,不同教室在實際的教學當中面臨的挑戰也不盡相同,教師需要科學的把握課堂教學的設計、實施以及作業設置、評價等多個環節,在改善教學效果的同時,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在落實“雙減”的基礎上,使學生受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