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屏南縣古峰鎮第二小學 韓鶯妹
古詩以其簡短精煉、意蘊豐富等鮮明特點屹立于中華傳統文化之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數量較原來有大幅度增加,從中可見新時代語文教育教學對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愈發重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優設古詩課堂教學,不僅能使學生盡情感受古詩之美,領悟古詩的內在精髓,培育創造性思維,而且還能激勵學生積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培育起優異的語文核心素養。本文堅持從語文核心素養的研究視角出發,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元日》一課教學為例,重新審視當前的小學古詩教學,針對如何有效開展古詩教學進行分析,探討改進古詩教學的有效實踐路徑,以期更好地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素養。
當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存在教學方式較為單一的現象,部分教師的教學仍受應試教育影響,認為小學古詩教學無非就是讓學生了解古詩意思,然后會背誦、會默寫、會考試即可,無須把簡單的古詩教學復雜化,長期按照“講詩意—背古詩—會答題”的模式進行教學。有的教師則按部就班,在古詩教學中只側重于傳授古詩知識,每首古詩都是按照“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等教學步驟進行教學。單一死板的古詩教學方式忽視了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促使教師積極地進行了許多新教學實踐,筆者發現部分一線教師未能跟上時代腳步,對語文核心素養缺乏認識和解讀。有的一線語文教師雖然意識到必須更新自身教育觀念,跟上時代步伐,但由于日常工作任務繁重,疲于應付。這些一線語文教師因為主客觀原因,導致在古詩教學中無法引領學生提升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同時學生的文化素養也難以提高。新時代背景下,呼喚著教師不斷學習,提升自我文化修養,更新教育理念,在小學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獲得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古詩篇幅短小,意蘊豐富,小學教材中的古詩雖然大多都較為簡單,但與現代文相比,語言表達差異大,風格完全不同。加上小學階段的學生語文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對他們而言要理解古詩是件有難度的事,他們年齡小、閱歷淺,很難設身處地地與詩人感同身受。這就導致一些小學生對學習古詩產生畏難情緒。如果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下降,也降低了學習熱情。
筆者結合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元日》一課教學,談一談如何探索利用有效的教學路徑,在古詩課堂教學中滲透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語文學家夏丏尊曾說:“國文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傳語感于學生。”語感是語言素養中的重要因素,語文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培養學生語感的方法有很多,誦讀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方式。古詩語言凝練,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和音律美,值得反復品味誦讀。
首先,讀準字音,讀出韻律節奏。教學《元日》一詩,課伊始,教師播放賽龍舟圖、吃月餅賞月圖、踏青掃墓圖等典型的傳統節日習俗圖,通過看圖片、猜習俗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接著檢查預習,初讀古詩。首先要求學生讀準字音,重點指導“入屠蘇、換舊符”等字詞的讀音,指名學生讀正音后再全班齊讀。接著要讀出古詩的節奏,學生嘗試自己讀出節奏,教師隨后示范指導。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以五言、七言為主,五言詩、七言詩的節奏劃分,一般都有規律可循。如在五言詩中可以依據“二三”或“二二一”來劃分;在七言詩中則以“四三”節奏為主,也可“二二三”“二二二一”。《元日》一詩,可以這樣停頓:“爆竹/聲中/一歲除”,也可以這樣朗讀:“爆竹聲中/一歲除”。停頓時,要求學生做到聲音斷了但氣息不能斷。
其次,把握情感基調,讀出飽滿的感情。每一首古詩作者表達的情感不同,誦讀時語調聲調也不同。《元日》一詩表達詩人辭舊迎新的喜悅心情、歡樂自信的情緒,朗誦時應該用歡快的語調讀出喜悅之情。如教師引導學生在初步理解前兩句詩意后,說:“同學們,此刻就是春節,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屠蘇酒,你手持酒杯會祝福誰呢?”學生可能說祝福爸爸媽媽,也可能是祝福爺爺奶奶。教師接著說:“帶著你對他們的新春祝福讀讀詩的前兩句。”學生入情入境,讀出春節時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美好情感。古詩蘊涵的情感或激昂、或憂郁、或愉快、或難過,引導學生依據古詩內容、意境和情感采用不同的聲調來朗讀,能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對古詩內涵擁有更深刻的感悟,不僅增強語感能力,語言素養也獲得了提升。
最后,豐富誦讀形式讀出趣味。單一的誦讀形式會降低學生參與誦讀的積極性,教學時要采用形式多樣的誦讀形式,或指名讀、或范讀、或配樂讀、或師生配合讀……通過豐富多彩的誦讀形式,激發學生讀的積極性,使古詩課堂充滿朗朗的讀書聲和濃濃的語文味。《元日》一課運用到的誦讀形式有自由讀、配樂讀、師生合作讀、男女生比賽讀、想象畫面讀等,一遍一遍地誦讀品味古詩。當發現學生讀“千門萬戶瞳瞳日”這句時語調不夠歡快,于是教師進行了范讀,“新年的早晨,初升的太陽照著家家戶戶,人們忙著貼對聯,開門迎新啰!”教師邊說邊播放開門迎新春的微課視頻。學生聽了教師范讀,加深了對詩句的理解,觀看微課后的引讀語調突出“瞳瞳日”三個字,把開門迎新的喜悅之情表達出來,形成自己獨特的感悟。
古詩雖然很多都來自距離我們相當遙遠的年代,但是古詩中描繪的風景,詩中所寫的故事與人情,在我們現代生活中仍然存在。學生對古詩的語言表達形式較為陌生,理解古詩的意思對語文基礎知識比較薄弱的小學生來說是件有難度的事。但在教學中,如果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古詩詞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會促進學生對古詩的進一步理解和體會,這也是對古詩內化的積累。
《元日》一詩描寫到宋朝時期的春節習俗有放爆竹、飲屠蘇、換桃符,這些春節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學生并不理解詩中寫到的“爆竹”“屠蘇”“桃符”。為了引導學生讀懂詩句意思,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爆竹”“桃符”等圖片,播放介紹屠蘇酒等微視頻,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詩中寫到的春節習俗,同時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感受到古詩描繪的歡樂喜慶的節日氣氛,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如在引導學生理解“爆竹”一詞時,教師問:“誰知道爆竹是什么?”指名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爆竹圖并補充:“相傳每到除夕這天,有種叫‘年’的怪獸出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古人為了驅趕年獸,就會燃放爆竹。爆竹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燒的時候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音(出示爆竹圖片并播放爆竹聲)。古人燃放的爆竹,流傳演變到現在就成了鞭炮。”同樣,在學生借助注釋理解了“桃符”一詞的意思后,教師出示桃符的圖片并介紹:“古人用桃木板畫著門神或門神名字,掛在大門上用于避邪,這就是桃符。后來變成門神圖紙(逐步展示桃符演變圖),現在就變成春聯了。古人在門上掛桃符是為了避邪,現在人們在門上貼春聯,是為了寄托對生活的美好祝愿。”把詩中寫到的春節習俗“爆竹、桃符”與學生生活中的春節習俗“鞭炮、春聯”相聯系,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詩意,并感受到詩中描寫的節日氣氛。
古詩以含蓄見長,用短短幾個字道出無盡的言外之意,用寥寥數筆勾畫出生動的連環畫卷。與中國書畫一樣,古詩講究留白,留給欣賞者以足夠的空間想象。想象,是學習古詩的基礎。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去填補古詩的留白之處。學生只有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才能理解古詩所承載的意境。
在教學《元日》時,引導學生初步理解詩意之后,教師鼓勵學生邊吟誦邊想象:“讀著這首詩,你的腦海中出現怎么樣的場景?”教師不僅可以從學生的描述中了解到他們對古詩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他們進行匯報交流時,教師適時進行點評小結,指導他們按一定的順序描述,根據古詩詞的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在教師的引導下,有學生這樣描述:我仿佛看到春節的一天,人們正在家門口燃放鞭炮,耳邊響起陣陣“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暖暖的春風吹在身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暢飲用屠蘇草浸泡的酒,邊喝邊給親人朋友送上美好的新春祝福;初升的太陽照著千家萬戶,人們忙著把門上的舊對聯取下換上新對聯,迎接新春的到來。學生結合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想象著熱鬧的節日場景,說得自然也精彩。
據了解,很多孩子之所以不喜歡讀古詩、讀不好古詩,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走進作者描寫的古詩意境,無法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如果走進古詩描繪的意境,就會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讓古詩中的文字生成學生腦海中的畫面圖像,這個過程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加深了學生對古詩的感悟,促進了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一舉多得。
每一首古詩的創作都是詩人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環境下完成的。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古詩教學,應將古詩背景資料引入教學中。將古詩背景資料引入教學中,不僅能將詩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還能增強學生對社會人文氣息的體悟,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悟古詩人文氣息,品讀完古詩后,教師播放微課介紹王安石資料:王安石寫這首詩時大概49歲,那一年他剛當上宰相不久,為了讓國家更加富強,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于是在全國上下推行新政策。新年第一天的早晨,詩人看到家家忙著過春節的喜慶場面,聯想到新政策開始的新氣象,提筆寫下了這首詩。看完微課后教師問學生:“你覺得《元日》這首詩,僅僅表達了王安石過春節時喜悅的心情嗎?”通過討論,引導學生體悟到這首詩還表達了王安石除舊革新的政治思想、強國富民的政治抱負。了解了古詩的創作背景后,讓學生帶著王安石的美好心愿一起再讀讀這首詩,學生感受自然又不同了。
中國古典詩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朝歷代有關描寫春節的古詩詞數不勝數,不同的詩人寫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光靠課內四十分鐘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教師把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拓展中去。學生只有大量積累古詩文,才能充分吸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熏陶,從而豐富語言積累,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進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在學完《元日》后,進行適度的拓展延伸,起到“以一帶多”的目的。可以拓展同主題的詩詞作品,如宋代詩人陸游的《除夜雪》,蘇軾的《守歲》,南宋詩人戴復古的《除夜》,明代詩人文徵明的《拜年》,唐代詩人孟浩然的《田家元日》……也可以拓展同個詩人的作品,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書湖陰先生壁》《梅花》等詩,進一步感受王安石詩詞的語言特點和審美價值。也可以拓展同題材的作品,借助描寫有關傳統節日的古詩,使學生了解更多傳統節日的習俗,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如宋代詩人文天祥的《除夜》,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唐代詩人林杰的《乞巧》……教師酌情選擇詩文進行拓展,把自己搜集的作品分發給學生直接感知,并作適當的提問,學生就能在把握基點中生情。進行適度地拓展,以點帶面,使學生由此及彼,連接課內外,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也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古詩文素養。“以一帶多”的方式還有很多,只要教師引導得法,都能激發學生對積累古詩詞的欲望。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一節有效的古詩課堂,特別需要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路徑和策略。語文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更新教育理念,并選擇合適的教學實踐路徑,才能讓學生在古詩學習的道路上收獲頗豐,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同時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