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倉中學 王秀平
活動課堂的構建離不開學生的互動與合作,在活動課堂教學中最為常見的方式是小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注重合理劃分小組,引領學生積極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并在合作學習中解決實質性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與討論,實現學生思維的碰撞,促進學生溝通能力及合作意識的提升,全方位加深學生對政治內容的理解。在活動課堂中,學生積極主動探索,個人的實踐活動及親身體驗對其身心健康發展將會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當前思想政治教師合理設計多種教育活動,引領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獲得深刻的認識,并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組織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參與其中,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簡單重復與面面俱到的講解方式不僅會抹殺學生的個性與思考能力,還會使學生對政治知識的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剝奪學生自主合作以及主動探究的機會。在活動課堂教學中,教師走出灌輸式教學模式的誤區,注重對教學形式的創新,善于結合不同的內容選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同時,注重創設教學情境,落實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精心設計與組織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引領學生提出一些有廣度與深度的問題,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發現全新的知識,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憑空形成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載體,在具體的活動中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高中思想政治活動課堂恰好符合這一教育條件,注重將學科教學內容與活動內容整合在一起,傳遞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
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許多高中教師對一些新的教學活動形式的開展不夠重視,沒有及時將其融入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建設的態度,使他們缺乏一定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甚至對這種活動的開展產生抗拒心理。
在一些思政教師的常態課堂上,“填鴨式”“滿堂灌”現象依然存在。由于活動太少,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在某些思政公開課上,教師重形式、輕內容,整堂課是“行動”又“行動”,可核心知識、能力素養卻未能被有效激活。
在思政課的活動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設計的活動任務過于籠統,沒有明確的指向,沒有精確挖掘教學資源,沒有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任務過于單薄,沒有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沒有提供一定機會讓學生選擇和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沒有滲透學生的情感、價值取向;任務過于理想,任務設計容量大,把教師想完成的很多教學內容都包含進去,過于理想化。
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注重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與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在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應尋求有效支撐點,以學生參與課堂建設、沉浸課堂氛圍、浸入課堂活動為抓手,實現思政課堂“體驗+沉浸+素養”的有效統一。
構建體驗式活動課堂,借助有效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體驗式活動中感受思政課堂的價值性和建設性。同時,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具體的體驗式學習活動中,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提升對思想政治學科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實現培育思政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如講授“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這一課時,本課主要說明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引導學生結合黨史知識,闡述相關歷史事件,闡明不同歷史時期得到的結論,提升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認同。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主要是瀏覽“復興之路”網上展館、了解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苦難歷史和復興歷程,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感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過的艱辛歷程,體會無論遇到多大的艱難險阻,中國共產黨必將帶領中國人民實現革命的勝利。而后從“復興之路”主題展覽中任選一件,請學生通過自主搜集資料的方式分享展品背后的故事,并完成相應的活動報告。借助體驗式課堂,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活動中開闊思維,實現培養核心素養的目標。
在辯論式活動課堂中,教師設置可議性和探究性議題,結合所授內容,以學生為主體,就當前的時政熱點與焦點問題開展合理辯論活動,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使其對政治現象作出理性的解釋、判斷和選擇。在辯論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的遷移和創造能力得到發展,辯證思維得到啟發,探究的深度和廣度得到提升,進而實現核心素養的培育。
如在教授“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一課時,教師可以以“傳統文化是財富還是包袱?”這個議題開展辯論活動。在辯論活動中,學生需要圍繞議題搜集相關資料。有人說傳統文化是財富,傳統政治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它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以仁愛、德政為核心,強調克己復禮、中庸和諧。儒家強調的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現代中國人仍有著重要意義。有人說,傳統文化是包袱,中國傳統文化主張以情治國,以道德來教化人們,不主張嚴刑峻法。現今,用情并不能確切地感化人們改過,若是以這種傳統文化主張的治國方針來治理國家,中國的社會將會一片混亂。之后,學生借助實際案例驗證自己的觀點,在思想的碰撞中,學生對本課內容會形成全新的認識,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社會實踐活動課堂的構建,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和能力,提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實踐能力等。在生動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極大地拓寬政治課的活動空間,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會面臨不同的角色選擇,通過自我個性化的實踐活動,可以充分獲得成就感。
如在教授“做好就業與自主創業的準備”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學校附近進行簡單的社會實踐,選擇安全有保障的工作,如食堂清潔人員、理發師、學校教師、售貨員、收銀員、技術維修工人和水果攤小販等,然后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體驗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職業角色。活動課結束以后,教師讓學生通過照片、資料、視頻等形式,將自己探尋就業與自主創業的過程和收獲進行記錄和分享。在分享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我國的就業形勢,對如何解決就業、實現自主創業有了自己的認識,實現了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實踐大課堂的統一。
活動課堂的源頭是社會真實生活,思政課堂的立足點是提高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構建生活化活動課堂,就是以貼近生活為中心,圍繞學生生活設計和開展活動,讓思想政治教學內容以活動形式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這里的日常生活不僅包括學生的實際生活,還包括所有的社會生活現象。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考慮學生的成長經歷、生活環境和生活體驗,確保活動主題能夠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如在教授“價值與價值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內容時,筆者設置了教學情境“我所在的班級”,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班集體建設實際設計一份問卷調查,并以“我與班級”為主題分享你的選擇。內容如下:1.你覺得班級中對你有價值的事物有哪些?2.你在班集體中具有怎樣的角色?3.你的這種角色意識和之前是否一樣?4.你認為同學的表現對你有什么影響?
學生對于身處其中的班級生活,有話可說,更有話想說。在學生彼此間的傾聽與表達中,思政課堂的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得到了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