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上海道小學 周 建
道德與法治課程已經成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不斷豐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是擺在教師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在落實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中,倡導新理念、新思路,如何轉變課堂教學觀念,沖破傳統的教學框架,改變傳統課堂上教師說教式教學,形成多元的新型課堂教學方式,需要教師們共同研究探索。
在現代化教學條件下,課堂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被無限地擴充,教師的備課素材得以豐富,學生的思維認知得以拓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會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為學生由被動地接受變為主動地研究學習提供條件。課堂教學方式趨于多元化,在教師和學生的同生、共創下,現代課堂教學越來越發揮出獨特魅力,吸引著教師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和實踐。
學生在學習中,很多經驗來自于生活體驗,為學生創設體驗式教學方式,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體驗場所,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學生體驗內容,可以更好地為學生所接受。創設體驗式教學方式時,教師要以教學目標為基本依據,將學生感興趣的各種素材與教學內容相整合,以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現實體驗。在現代的課堂上,更多地是運用各種媒體技術,創設場景,通過動態的畫面、逼真的內容,生動形象地把在文本教材中見不到的場面、情景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增強學生的現實體驗感。通過體驗式教學,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探究,與情境內容深入互動。
如教學三年級《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一課時,教師組織學生到學校實際環境中體驗,并結合實際環境設置符合學生特點的問題,從而調動學生從學校環境、學校文化、作息時間、文體活動、校園安全、學校歷史、辦學理念等多方面對學校進行更深入地了解,指導學生去理解和探究學校的歷史文化和辦學理念對學生成長的促進作用;學校管理規范、秩序井然,對全體學生的保護作用;學校開展的豐富多彩教育活動對學生素質發展的積極作用,從而使學生充分體會校園安全、規范和美好,提高幸福感,進而產生建設美好校園的愿望。這樣的體驗式情境課堂,適合于小學中低年級,將學生感興趣的各種素材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將課堂感受和現實體驗相結合,使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感官上的體驗。
觸景生情是人的心理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契合的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激發學生感知,增強學習的興趣,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安全記心上》一課時,學生對安全概念的掌握、生命的理解、安全知識的認識和逃生技能的運用都只是停留在說教上,缺乏形象的感知,沒有對“安全第一”產生強烈的情緒體驗。借助信息技術對各種災難事故進行再現,可以使學生產生共鳴,對理解“安全第一”具有催化作用。例如,在教學《平安出行》一課中,展示由交管部門提供的影像和圖片,使學生對交通規則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兒歌、卡通畫上,讓學生對違反交通規則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有更直觀的認識,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進而增強安全意識。再如,在教學《“119”的警示》一課中,當學生看到火災的真實場面,產生了對災難的畏懼情緒,從而對掌握逃生技能,防范火災發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創設情境化的課堂教學適合道德與法治的學科特點,通過情境化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不斷增強課堂教學情感教育功能,使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情感。
當前,越來越多的信息需要人們共享融合,共享式教學既能使課堂實現資源共享,又是當前對學生進行共享教育的要求;既能豐富課堂教學方式,又能培養學生共享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收集、處理知識素材,是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實現信息的共享,則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共享不僅可以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而且能將更多的知識信息融合到課堂教學中,極大地擴充課堂的知識容量,進而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多的資源。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很多內容適合于資源共享式課堂。創設資源共享式課堂,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圖、文、聲并茂,以共享的方式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也使教學資源的覆蓋面更廣、效果更強。集體的認知理解可以使學生記憶更加牢固。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學生現實生活為基礎的課程,以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發展學生的社會性為主要任務。脫離了學生認知和實際生活的課堂,是不接地氣的課堂,教育學生的實際作用會大打折扣。因此,教師要將時代要求作為首要目標,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課堂充滿時代和生活氣息。生活式課堂教學方式,可以將教室里進行的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融合。例如,在教學三年級《家是最溫暖的地方》一課中,讓學生以個人的家庭實際為素材,記錄家庭中溫暖的瞬間,與家長共同體驗家庭的溫情,共同填寫調查問卷記錄家庭的溫馨。這些發生在生活中的素材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課堂教學更貼近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也更利于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
現在的小學生正處于對事物充滿好奇、探究意識強的年齡階段,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可以大膽嘗試讓學生自主探究,對教學的素材信息進行重整、加工和再應用,打造自主探究式課堂,從而培養學生信息加工能力和流暢的表達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可以明確探究任務,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學生。各小組根據各自的興趣點,自由選擇其中的主題和相應的資料進行探究,并明確分工,按照要求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探究任務。學生收集相關材料,包括文字、圖片、動畫等,可以根據學習目標進行重組、融合、分析、加工、組合、再創,最終形成合作探究后的學習成果。例如,在教學六年級《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時,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式,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學習、調查、探究的全過程,對法律存在的范圍和意義進行初步地探究,學生相互進行信息的交流補充,進而學會收集整理信息資料的方式方法,并能對信息資料進行恰當取舍,認識到法律就在身邊,法律保護人們的權利、規定人們的義務。通過探究的教學方式,還能使學生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學生對所掌握的知識不再是簡單的復制和調取,而是經過充分的內化和實踐,不斷地形成學習的綜合能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翻轉課堂改變了以往“教師教、學生學”的常規課堂教學方式,充分借助網絡平臺,實現“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新型交互性的學習模式。學生在觀看微課程的基礎上,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并與教師、同學產生互動,而教師則根據學生學習反饋情況,針對學生的問題、疑惑來確定教學內容進行授課。
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也可以應用于道德與法治課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通過微課以形象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由“文本閱讀”變成“視頻閱讀”。學生通過課前學習微課,了解課程的內容和知識點,再配以相應的任務單,讓學生在看的過程中,邊看邊記錄。教師可通過云平臺、微信、QQ等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在課堂上進行有針對性地講解和交流互動。學生與教師的思維在信息化平臺上互動與交流、探究與解疑,從而打破學習只在課堂的傳統,讓信息化平臺成為師生終身學習的“電子教室”。這種教學方式可以適當應用于一些課堂教學之中,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從而更好地服務課堂教學。
豐富課堂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現實體驗,是增強教學感染力,拓展學生感性和思維空間的有效手段。潛心鉆研、大膽嘗試多元的課堂教學方式,必然為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