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瀅
群文閱讀是近年來流行的一種語文教學模式,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并認可群文閱讀的效用,方可引導學生進行合理高效的閱讀,幫助其不斷積累閱讀經驗,拓展其知識面。而詩詞鑒賞作為高中語文重要的組成內容,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方面承擔著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要務,學生在此過程中要學會品鑒作品呈現的形象和表達技巧,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態度。杜甫的《蜀相》被選入部編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該詩作為自讀課文,給予了師生更廣闊的自主探究空間,在教學中引入群文閱讀教學,可使課堂展現別樣風貌。
群文閱讀教學要求課堂圍繞一個議題展開,議題的擇取既反映出課堂的教學目標,又起到為課堂穿針引線的作用。在接觸選擇性必修教材前,學生已學習完必修教材,因此為學生選定合適的議題,指引學生自主探究,建構具有自我認知的知識體系格外重要。《蜀相》的課前準備中有以下幾種議題待選:第一,以意象“淚”為議題,擇取各代詩人作品,比較分析其中“淚”的不同緣由和情感寄托;第二,以詠史懷古題材為議題,串聯高中學段語文教材中相關作品,幫助學生把握表達技巧,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擇取詠史懷古題材作為《蜀相》群文閱讀教學的議題,能起到“以一帶多”的效果。詠史懷古詩常用的表達方式為借景抒情、用典、對比等;其表達感情,或是對歷史的冷靜剖析,或是聯系歷史與現實,表明心志。明確以上兩個探究的方向,可較好地起到提綱挈領之效,帶動后續全文閱讀環節的開展。
在課堂實踐中,如開始就選擇多個文本交付學生,易產生重點不明、課堂條理不清的弊端,所以教師應精析例詩,為學生做出正確示范,指明理解方法。
首先,由教師帶領學生對《蜀相》進行整體感知,知曉時代背景;再從標題明確全詩的內容與布局;繼而回溯詩作,感受杜甫爐火純青的表達技法,及蘊含的深刻情感。
其次,由學生自行分組,對兩個方向進行討論,相互點評,教師跟進總結。
方向一(表達技巧):1.設問發端。首聯看似自問自答,實則含而不露地表達對諸葛亮的敬仰。2.反襯。頷聯一“自”一“空”,以樂景寫哀情,有物是人非之感。3.借景抒情。前兩聯著意寫景,后兩聯抒情。4.用典。用“三顧茅廬”典故,為尾聯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埋下伏筆。
方向二(思想感情):本詩借尋訪武侯祠,贊頌諸葛亮的一生功績與赤膽忠誠,又借其功業未就,感嘆詩人自身際遇,在詠古憑吊之中,表明心志。
以一帶多的閱讀模式,是在精析例詩的基礎上,利用已學或全新的詩詞,來鞏固、深化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認知,使課堂形成廣度、深度和溫度的有機結合。在教師主導分析后,依照課前議題,選定三國題材的詠史懷古詩作為閱讀內容,將《蜀相》與杜牧《赤壁》、蘇軾《念奴嬌》、辛棄疾《南鄉子》進行整體設計,確定討論主題為“詠史懷古說三國”,學生自主閱讀感悟,再概括探究,以求融會貫通。
方向一(表達技巧):1.《赤壁》所用藝術手法:以小見大,后兩句并未點明赤壁之戰的勝負,而是通過二喬的命運,設想孫劉陣營敗亡的結果,含蓄內斂。2.《念奴嬌》所用藝術手法:(1)虛實相生。上闋為實寫赤壁險要地勢,下闋虛寫火燒赤壁場景,氣勢磅礴。(2)烘托。重點塑造周瑜,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引出“多少豪杰”的感嘆,再歸于周瑜一人,從景和人兩面烘托其少年得意的風姿。(3)借景抒情。上闕寫出長江氣勢,更涵蓋古往今來的英雄人物,表達了蘇軾對三國豪情的向往,也為下闋抒情做鋪墊。3.《南鄉子》所用藝術手法:(1)用典。辛棄疾精于此法,“不盡長江滾滾流”即化用杜甫《登高》“不盡長江滾滾來”,所用不著痕跡,與全詞渾然一體。(2)借景抒情。從悠悠長江起筆,道盡三國故事,縱觀古今往來,抒發其激昂之思。
方向二(思想感情):1.探究《赤壁》所寄之志,需知人論世。杜牧曾多次上書朝廷進言抗衡藩鎮與吐蕃之策,但不被采納,故本詩剖析三國成敗外,也暗含杜牧憤懣的不平之氣。2.《念奴嬌》詠寫赤壁和周瑜的背后,是蘇軾被貶黃州的憂憤與對自身的感嘆,但全詞意境宏大,確是豪放派的扛鼎之作。3.《南鄉子》借贊頌孫權年少英雄,不畏強敵,寫出辛棄疾對偷安江南的南宋朝廷的憤慨,更是千萬百姓要求奮發的時代之聲。
這三首詩詞是緬懷先賢,更是借古抒懷,寄托了三位作者不同的人生思考。本環節為課堂限時訓練,學生于課前準備時獲取相關閱讀篇目,自主理解、作答,再由教師進行點撥與啟發。
師生在經過精析和自主探究后,都對群文閱讀的詩詞有一定感知,而比較閱讀作為詩詞鑒賞的常見方式,可用于課堂,加以輔助、補充。師生應遵循“整體把握,求同存異”的基本原則,尋求鑒賞方法上的提升。
在表達技巧的歸納上,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鑒賞知識,但落實到具體篇目仍需轉化的契機。詠史懷古詩的表達技巧一般有類型化特點,借景抒情是常見手法之一,這里的“情”是廣義上的“情”,并非只包含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還包括詩人的哲思、抱負、理想等(《格律詩創作述略》,現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232頁)。詩詞采用該手法,學生可借課堂實時訓練,發展、創新其思維。又如用典,《文心雕龍》里詮釋其為:“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上述詩詞有一半直接用典,因三國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學生理解并不費力;但其他詩詞所涉典故,則要求學生涉獵歷史,參考注解方可體會,這也是對文化傳承與理解的必由之路。
詠史懷古詩是作者情感超脫于“史”與“古”之上的投射,不同作品常有差異化的表現。如《念奴嬌》與《南鄉子》,在詞風上有同工之妙,皆是豪放派代表作品,但在情感趨向上又有迥異之處。蘇軾偏向自身與歷史人物的共鳴,以豁達之姿稀釋眼前苦悶,將個人的志趣升華為文人的共鳴;辛棄疾則是借古人之口,訴說千萬南宋百姓對恢復中原的殷殷期盼。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追求詩詞獨特的情感體驗,在把握特征與技巧后,浸入式的體悟尤為重要。
群文閱讀教學要求師生既要有全面認知的大局觀,也要有細處品味的感悟力。唯有師生共進,在課堂以一帶多,以精講帶群文,在課后以詩詞鑒賞帶動多類型文本,方可引領學生走進文學的殿堂,真切感受文學之美,達成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