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萌
“雙減”政策落地,對指導當前語文課程教學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標志著從知識為本位的課程教學向“立德樹人”轉變,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整體認知需求完成知識探究。為此,語文教學應從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的角度出發,語文作業應理性回歸語言表達、回歸價值理念、回歸個性綻放,讓學生從被動接受中解放出來,享有更多自由表達的空間和時間,為學生能自由快樂地成長提供陽光和雨露。這是對語文的深度詮釋,也是對學生學科綜合素養的重要揭示。立足于文言文的文體特征,應多給學生提供朗讀和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在積極思辨中發現問題,在大膽爭論中展現學識修養,這也是作業設計的應有原則。為此,筆者以《鄒忌諷齊王納諫》為例,探討“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聚焦朗讀引領,關注學生表達訓練和思辨延展,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品質,實現其個性綻放。
無朗讀,不語文。朗讀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序曲,是增強學生語言藝術的重要途徑。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熏陶。”可以說,朗讀訓練溝通著聽說讀寫,連接著知情意行。
文言文教學同樣離不開“讀”,要在讀中訓練語感,理解內容。在文言文作業設計中,教師可運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體味文字的內涵意義。通過朗讀的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語篇,揣摩語境,幫助學生在用心琢磨中形成多維度感觸。堅持以學生為本的作業設計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多元化的朗讀作業設計既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在《鄒忌諷齊王納諫》預習作業設計中,運用朗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領悟文言文內容,教師可給學生布置微視頻作業,配樂并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也可以拍攝短視頻“我來講故事”,既可以加強學生對文章的整體認知,又可以從朗讀的語音、語速、語調等方面去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從句讀中體味運用的價值意義。“誦讀”的要義,是“得它滋味”。本文通過多元化的朗讀,得的是“鄒忌”和“妻、妾、客”對話里的情味。學生在相似的句式中反復誦讀發現用詞的不同,揣摩字句中情感的不同。在對文本人物內心思想有了深入感悟后,再要求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從朗讀過程中的停頓、輕重緩急等方法里體悟故事中齊威王和鄒忌的性格特點。
朗讀是一個尋找、呈現、內化、積淀的過程。在作業設計中,以朗讀為原則,能幫助學生在梳理文字中生成理性認知。同時,轉換作業形式,將傳統紙質作業向新型動態作業轉換,學生在朗讀中能綜合調動多種學習感官,在體味語言表達藝術中積淀深厚認知,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如何讓學生運用語文意識去學習和使用語言,讓學生在靈活自如的表達中緊扣文本的核心要點,這是學生獲得深層理解的重要切入點和發散點。為學生提供多樣化表達作業,引領學生在深度琢磨和推理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在盡情傾訴中找到文本表達的思想內核,這是傾聽作者心聲和破解讀者心中疑惑不可缺少的鑰匙。
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不僅需要學生掌握文言文中的相關詞匯短語,還需要學生多從文字中找出有價值的精髓要義,讓學生能透過現象找到揭示本質的妙計。為此,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應該以疏通文字為主線,引導學生多琢磨文字,多揣摩文本內容,以此獲得深刻印象。在作業設計中,緊扣學生對鄒忌和齊威王的了解,可設計口頭作業,引導學生以換位思考的方式揣摩上述兩個人的心理活動,要求學生根據語篇大膽表達核心要點及其中的設想。教師還可引導學生“穿越”到戰國時期“用文言文給齊威王上書一篇諫文,注意行文符合文言文特點”,這一作業設計創設了生活情境,學生鞏固了課內知識,又活學活用、讀寫結合。枯燥、冷冰冰的文言文有了人間煙火味,打通了文言與生活,激發了學生“悅”讀“樂”寫的激情。
將語文作業設計為以表達為主的訓練方式,為學生提供可琢磨推理的路徑,使得表達切合文本初衷和作者用意。同學們在個性化的構思中,融入自己的獨特想法,能在大膽推理中主動表達自己的異議,賦予文本更為鮮活的生命活力,同時學生在創意表達過程中的成果也將程式化的作業上升為可圈可點的優秀“作品”。
思辨是作業的靈魂,尤其在文言文作業設計中更應體現思辨性。
思辨延展,需要結合文本,對文本內容深層拔高。為此,結合文本的思辨性,筆者特意設計了這樣的話題作業:鄒忌為何可以進諫成功?齊威王為什么會欣然接受建議?看似簡單的話題,實則需要學生們著眼字詞,著眼文本罅隙,腳踏實地地向文本要答案,然后進行邏輯性的表達。同學們很容易找出文中“臣之妻私臣”與“宮婦左右莫不私王”這一現象之間的類比。雄辯性的文章還在于一個“辯”字,此時的話題作業可以以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在推理與實證中解讀文本,提出疑問,解決問題。經過縝密的思考,類比說理水到渠成,諷的委婉勸誡才是類比的實質。在辯論過程中迸發的“火花”,無不是學生對該文深度學習的一種延伸,是學生在認真品讀文章后的一種積累和感知,這為他們能形成具有批判性的個性觀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思辨延展,是類文的聯讀、比讀思考。在這篇文本的聯讀、比讀的探究性作業設計上,可以將《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出師表》三篇文章比讀辨析,同中求異,思考古人不同的進諫藝術;同時可以延展《唐雎不辱使命》《愚公移山》《送東陽馬生序》聯讀,辨析文言“三”字結構的使用意義。
從發展學生的思辨性特征出發,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認知需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層面和維度探索其中的蛛絲馬跡。作業設計應在結合學生的整體認知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多給學生自我探索和嘗試的機會,引導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設想,讓他們能在不拘一格中傾訴己見。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多提出自己的新穎觀點,讓他們在主動參與對話、討論和爭辯中獲得深刻印象,形成富有個性的觀點。
作業設計無定法,貴在得當。從“雙減”背景下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的角度出發,初中文言文作業應體現文言、文章、文學、文化的一體四面,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切入點,注重從學生喜歡關注的熱點出發,多給學生拓展延伸的時空,讓學生在大膽嘗試和積極表達中完成知識積累與語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