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琳姍
狀物類習作是統編版教材中一個重要的訓練類別,體現了語文習作應該充分立足于學生生活的理念。狀物類習作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寫作形式,它以“物“為依托,讓學生的寫作更加真實地發生。狀物類習作主要包含對“動物”“植物”“靜物”“建筑設施”等物體的描寫,讓學生通過語言進行形象化的呈現。因此,學生會感覺入手并不難,能充分激發出他們的寫作興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會描寫,部編版教材中編排了許多狀物類課文,也包含了相關的習作要求。當然,狀物類習作不僅在于描繪物體,更在于描繪得具體、生動、有意義。因此,教師需要關注狀物類習作教學指導,讓學生進行更加真實的描寫,讓學生的表達更加立體生動。本文以五上《我的心愛之物》為例,探討狀物類習作指導方略。
生活是寫作最大的資源庫,只有基于真實的生活進行觀察,學生才能累積寫作素材,才能將事物描繪得更加形象。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留心觀察的好習慣,這樣在習作中才能更快地確定主題,在腦海中翻找出相應的素材。但是,許多學生往往不會進行恰當的觀察,不知道如何觀察,不知道該寫什么。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的方式方法,讓觀察具體可感,而不是空洞的字眼。
《我的心愛之物》這一習作中,要求學生寫寫自己的心愛之物是什么樣子的,教師可以以這一要求入手,指導學生進行觀察。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在開始這一習作前的一段時間內,布置學生進行物體的觀察,為習作積累素材。讓學生先選擇一些自己的心愛之物,然后每天對它們進行觀察,將觀察所得一條條地寫下來。比如,有學生寫的是自己心愛的植物,教師就可以留給學生一定的觀察時間,記錄植物的成長變化。同時,為了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觀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聽一聽……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物體的細微之處,比如,觀察植物的葉子,學生會發現不同植物葉子的葉脈是不同的形狀,都有自己的特點。這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自己的心愛之物,就能描繪得更加完整、具體。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這個物體的特點是什么,比如同樣是寫綠蘿,不同的綠蘿的特點是不同的,引導學生把作文寫得更加生動、新穎。通過這樣的觀察,充分打開學生的寫作思路。
總之,觀察是寫作的基礎,只有充分的觀察,學生才不會覺得無話可寫,并能夠寫出物體的獨特之處。教師需要給學生觀察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學會更加主動、細致地進行觀察。
統編版教材對于習作的編排常常與單元課文進行聯結,形成整體的架構,引導學生掌握習作方法。這樣的編排體現了讀寫結合的教學思想,讓習作思維貫穿于整體的學習中,與前后的學習相輔相成。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意識地進行整體教學,在課文講解中設計相關環節,滲透習作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中領悟到寫作的秘訣,從而讓習作更簡單。
《我的心愛之物》是五上第一單元的習作,教師可以通過聯結單元文本整組推進教學,在文本學習中思考作者狀物描寫的方式方法。比如,第一單元課文既有對動物的外形描寫,如《白鷺》和《珍珠鳥》;也有對植物樣子的描寫,比如《桂花雨》,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描寫方法。比如,《珍珠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小珍珠鳥的頑皮可愛;《桂花雨》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寫出了桂花笨笨的小小的外形特點。這讓學生明白外形描寫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寫精彩,在習作中可以加以運用。再如語言表達,《白鷺》一文中白鷺是美的化身,本文語言凝練優美,像詩一樣;而《落花生》中花生質樸無私,因此作品的語言偏生活化,更加平實一些。這樣一來,學生就明白語言表達是為了文章本身服務,就會進行語言表達風格的選取,使得文章的語言更加貼合實際,也更能形成自己的文風。再如,同樣寫植物,《落花生》與《桂花雨》的主旨完全不同,所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同樣是生活中常見的植物,但因為被賦予了獨特的內涵而有了不同的立意。這會讓學生積極思考事物的象征意義,描寫時有所側重,寫出物體的獨特之處。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單元整體為觀照,力爭以讀促寫,以讀教寫,讓狀物類習作指導依托文本而推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掌握寫作的方法。
語言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生動的表達能讓作文增色不少。小學生的語言特點是,簡單的概括多,詳細的描寫少;平鋪直敘的語言多,畫龍點睛的亮點少。語言的豐富精彩是學生寫作的一大難點,因此有些習作常常顯得淡而無味或是雜亂啰唆。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力爭將狀物作文寫精彩。
在《我的心愛之物》習作中,教師要讓學生將語言表達得更具體、更生動。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完成物體外形的描寫,通過片段賞析幫助學生學會表達。比如,有學生寫的是一個本子,往往簡單幾句話就寫完本子的外形,習作用詞用句雷同,描寫角度相似,大多集中在對本子的大小、圖案的描繪上,然后就不知道該寫什么了,思緒枯竭。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觸感、嗅覺來感受本子。這時就會有學生寫,本子摸起來厚厚的,紙張十分光滑,有著油墨的氣味。教師可以讓學生寫得再具體一些,學生就會再仔細觀察,發現本子的邊角磨損了,說明經常使用;紙張上有一些紋路,在光照下若隱若現……這樣就能把一個本子寫得更加具體可感,細微的描寫與表達使習作脫穎而出。接著,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將語言表達得更生動。比如,寫本子的紙張,可以運用比喻的手法:紙張上有一些紋路,像一根根絲線,但摸起來又十分光滑,像綢緞一般。沁人心脾的油墨香氣像飄渺的歌聲在空中彌漫……如此訓練,語言就精彩了。在這樣的片段訓練下,學生就知道該怎樣表達了。
其實,許多學生的作文“寫不長、寫不好”,和語言表達的匱乏有著直接的關系。只要讓學生知道怎么寫具體,怎樣寫精彩,就能舉一反三,語言表達的水平也就不斷提升了。
在狀物類習作中,學生往往關注物體的描寫,但對內涵主旨的構建思考較少,導致作文的深度不夠,文章的思考性不強。但是,一篇文章的主旨是內核,是藝術性的體現,更是創作者文學素養與寫作能力的體現。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去挖掘表達的內涵,升華自己文章的主旨,達到更高的文學高度。
比如,《我的心愛之物》這篇習作,大多數學生會立足于“心愛”兩個字,寫出對物體的喜愛之情。但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你為什么喜歡它?在思考的過程中拔高作文的基準。比如有學生喜歡家鄉的“星星花”,命名為“羽葉蔦蘿”的一種植物。學生對這種植物進行了精彩的描寫,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喜愛之情,但是,文章也止步于喜愛之情上了。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發現,自己是因為母親喜歡家鄉的“星星花”,所以才會關注并喜愛這種植物,這種深層次的喜愛,其實是表達了母親對故鄉的思念,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愛。于是,在結尾處學生這樣寫:那動人的“星星花”,在母親的眼里,更在我的心里……作文的立意一下子就拔高了。再如,有學生寫自己童年和爺爺一起做的風鈴,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這串風鈴其實就是對自己童年快樂、自由生活的一種懷念,抓住這一立意,文章一下子就有了獨特的主題,有了最為核心的表達。此外,還有學生寫作文由于沒有一定的主旨,導致內容雜亂。比如,有學生喜歡自己的眼睛,對眼睛的功能一通亂寫,導致讀起來不知其意,在教師的指導下,他抓住眼睛可以看見宏大的世界,也可以關注細微的事物的特點來進行描寫,文章一下子有了清晰的脈絡。
可見,作文的立意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厘清文章的思路,避免素材胡亂地堆砌,讓學生有所取舍。同時,它讓事物有了具象的意義,文章的表達更有見地。
寫作不是一件簡單的任務,而是需要不斷打磨和斟酌的過程。因此,示范和評價是作文教學中十分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一環。事實上,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更是學習的一種方法。寫作前的示范能讓學生有目標、有計劃地進行創作,少走彎路。寫作后的評價是對學生寫作修改提高的幫助,也是一種寫作方法的鞏固。因此,教師要在習作教學中加入示范和修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的心愛之物》這篇習作,就可以進行示范和評價。許多學生在寫狀物類習作時沒有思路,比如有學生喜歡一支筆,僅僅是因為這支筆漂亮,所以無法寫成一篇作文。這時候,例文示范就能幫助學生打開寫作思路,拓寬習作視角,習得寫作方法。教師可以以學生的視角寫一篇下水文,一來學生對于老師的習作會更感興趣,傾聽學習的熱情更高,二來學生會感覺原來寫一篇和老師一樣水平的文章并不難,從而建立起寫作的信心與興趣。在作文課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賞析自己寫的下水文,讓學生點評,從而知道可以從哪些角度模仿著寫。同時鼓勵學生提出修改的意見,讓表達更加精益求精。然后,在學生完成草稿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習作交流。可以先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然后從文本語言、結構、立意等不同角度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進行全班交流,共同提出修改意見,集體的頭腦風暴讓學生的收獲更多。在這樣的探討下,學生會積極動腦,提出修改意見,這樣的自主性獲得才是真正的收獲,記憶會更加深刻,在今后的習作中可以輕松運用。
由此,教師需要明確的是,寫作不是一個孤獨創作的過程,它需要吸納他人的智慧,需要他人的點撥,教師的示范和集體的評價是促進自我思考與反思的一個過程,是寫作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過程。
總的來說,狀物類習作是基于兒童興趣的寫作訓練,它縮減了作文與生活的距離,是學生對世界的感受所得,掌握方法,寫出精彩的作品就一點兒也不難了。在狀物類習作的指導中,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將學生的感知充分發掘出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讓學生感覺到描寫一個物體是簡單的、有意義的。教師要帶領學生立足于生活,依托于教材,把一個物體寫成形、寫具體、寫精彩,賦予物體深刻的內涵與情感,這樣的狀物才是真實的,表達才是立體的。相信在這樣的寫作訓練的熏陶下,學生感知的世界是豐富精彩的,學生的文章更是打動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