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 付超 劉義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分配方式、經濟成分等不斷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人們思想活動的差異性、獨立性也日益明顯,開拓進取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得到了重視。與此同時,一些社會不良風氣也逐漸蔓延,對高校大學生形成不良誘導,如投機主義、急功近利、享樂主義等。
基于此,在大學生德育中遇到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高校需要從體育文化建設、德育等方面入手,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本文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育人功能的生成機制及實現機制進行分析,進而提出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育人功能實施的科學路徑。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育人功能的生成動力主要體現在教育主體與受教育主體的雙重需要。只有德育主體的需求得到有效滿足,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育人功能才能夠實現。教師作為教育主體,承擔著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培養高技術、高素質人才的責任,同時其需要不斷地對德育內容進行完善優化,從而使各類教育內容以生動、多樣、有趣的形式,被受教育主體接受。學生作為受教育主體,對于高校體育文化存在精神、內涵以及智力等方面的需求。高校校園體育文化需要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這類需求。
在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實踐活動中,應以強身健體為宗旨,充分遵循各項體育活動的客觀規律,通過體育實踐活動來鍛煉自身體魄。在大學生進行體育活動過程中,要培養其良好的體育精神,即團結、友善、公平、誠信、互助等。只有充分理解體育實踐活動中的“真、善、美”,且理清其中的關聯,才能夠感受到高校體育文化的魅力所在,從而實現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育人功能。
根據不同的組織活動主體、學生參與程度的高低以及教育目的,高校校園體育實踐活動可分為三類,分別是自發型校園體育活動、有組織的校園體育活動以及混合型校園體育活動。自發型體育活動主要由學生自行參與、組織、管理,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管理意識;有組織的校園體育活動有分工明確的組織者或者組織部門;混合型校園體育活動由受教育主體——學生自行組織開展,學校各職能部門根據所開展活動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指導。以上三種高校體育活動組織類型皆可以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通過不同體育實踐項目所具備的育人功能來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從效用關系的角度來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主要有兩個途徑,分別是接受途徑以及灌輸途徑,二者共同構成其核心。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機制主要包括五個要素,分別是教育主體、受教育主體、客體、介體以及環體。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在這五個要素中,教育主體通常是指在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中對受教育主體進行德育信息傳授的人。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通常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高校體育教師作為教育主體,在德育內容傳授過程中所具備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會對實施成效產生質的影響。
在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中,受教育主體主要是指接受德育的人。育人功能的輸出對象主要是針對受教育主體而言。與教育主體一樣,受教育主體需要具備較高的道德水平,這需要教育主體對其進行不斷地教育及規范,盡可能使受教育主體的思想素養符合社會對于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大學生作為受教育主體,需要在高校體育教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運動興趣,充分發揮自身主動性,從而促進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
除教育主體與受教育主體以外,客體、介體與環體是構成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育人功能實現機制的另外三個要素。其中,客體主要是指包括思想教育、法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在內的德育內容,其特性在于主要反映國家意識形態,體現社會需求以及促進高校學生綜合塑造;而介體則是使主客體、環體三者進行有效溝通的紐帶,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受教育主體的接受度,才能充分發揮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育人功能;在德育培養過程中,常常也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一切外部環境皆總稱為環體。外部環境是影響個體思想品行等關鍵因素之一,可分為宏觀環境及微觀環境。宏觀環境包括國家地區整體經濟文化等環境,是育人功能實現的基礎;而微觀環境則主要是指包括家庭環境以及學校環境等在內的局部環境,其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有重要的影響。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育人功能實現機制主要包括四個功能子系統,分別為導向系統、驅動系統、加工系統及調節系統。系統之間相互獨立,共同作用。
在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育人功能實現機制中,育人功能培養的目標方向主要是以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為核心導向,使大學生的價值追求與道德觀念盡量與既定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相一致。在不同的傳授模式下,大學生會對所接受的不同觀念以及思維內容進行深層次加工,將學到的知識轉換成為自身的思維方式,并形成符合自身發展以及社會需求的價值觀念。在德育過程中,德育內容的傳輸常常會與大學生的既定價值認知發生碰撞,而此時,受教育主體往往會對外來意識觀念的傳輸產生排斥感,從而影響德育培養的成效。
當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育人功能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這些薄弱環節影響著高校學生德育培養的成效。為了保證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實現并發揮作用,現提出一些可實施的路徑。
高校體育教師團隊建設對于育人功能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師德建設過程中,高校需要定期對體育教師開展理論學習以及師德交流活動等,充分調動體育教師主觀能動性,并通過科學的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來規范高校體育教師的日常行為。除此以外,還應不斷提升體育教師創新能力。高校體育教師的創新能力是促進高校體育文化健康發展,發揮育人功能的關鍵動力。
若要充分體現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育人功能,主要依賴于大學生日常體育活動作用的有效發揮。從學生個人發展角度而言,加快高校大學生體育社團建設可以充分激發大學生參與校園體育文化實踐活動的熱情,社團中不同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體育實踐活動來互相交流,進而有效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從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發展來看,高校體育社團的建設發展可以有效豐富高校校園文化生活,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及歷練的平臺。
基礎體育設施是高校體育文化實踐活動正常進行的基礎保障,對于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有序推進有著重要的影響。為了保障高校各類體育實踐活動順利進行,應該從加強學校基礎體育設施功能性、開放性兩個方面對高校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完善。
高校基礎體育設施除了要滿足體育課程的需求外,還應該考慮到學生的日常需求。在合理開支的前提下,盡可能為學生引進相關運動器材,提高高校體育設施的多元化,使校園體育場館成為高校學生日常活動重要場所之一。
高校要增加校園體育設施的開放時間,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對于體育實踐活動的不同需求。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體育設施規章管理制度,最大限度提升校園體育設施的功能性。既可以有效發揮高校體育文化育人功能,又可以提升高校體育設施的社會服務效應。除此以外,還要加強與其他高校之間的體育交流,不斷提升高校自身體育文化水平,激發大學生對于校園體育活動的熱情,從而最大限度發揮高校體育文化特有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園文化育人功能是以學生為活動主體,以校園為主要活動空間,以體育實踐活動為主要內容的一種育人方式,通過體育實踐活動來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意識、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綜合塑造,從而為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及大學生德育培養提供參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