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蓉嫣
情境教學在語言教學中的運用已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手段,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優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果。它既是對教師教育方法的革新,又是對學生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在回顧式敘事散文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必然會為其教學設計帶來新的思路。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回憶性的敘述散文既有散文的整體特點,又有文本的非小說和雙重敘述視角。追憶式敘事散文是作家在敘述自己的個人經歷時所發生的事情,所涉及的人、物、事,都是對過去感情的抒發和凝練、升華,而情緒的轉變則是敘述性散文不可或缺的要素。
回憶性敘事散文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材中選擇了《秋天的懷念》《背影》《回憶我的母親》等回憶性散文,中學語文課本中,有18篇散文或選段,占總選題的9.4%,其中回憶性敘事散文14篇,足以見得回憶性敘事散文在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散文教學的重擔落在了回憶性敘事散文上。因此,這種類型的散文在教學中的實際意義更加突出,是學生們學習散文、教師講授散文的一個重要依據。
1.情境教學與心理特點的聯系
從心理學的結果來看,初中生的情感發展有兩個極端,而意志自覺性和韌性的發展也有不成熟的傾向。首先,把情境教學法引入到回憶式敘事散文的教學中,可以使學生的情緒得到明顯的改善,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感情,形成自己的情感共鳴。其次,初中生的思維不僅限于直觀,還有形象思維、辨證思維、邏輯思維等,因此,單純的文字分析無法適應初中生的實際需求,而情景式教學則更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情境教學與散文的關聯
在進行情境教學前,我們必須弄清楚散文的特點,弄清楚自己要讀的是什么,可以分為寫景、抒情、議論三種,而在寫風景的時候,則要注重對風景和人物感情的描寫。讓讀者從風景中讀出作者的情緒:如果是一篇抒情的文章,則可以通過對背景音樂的調節,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要把握好環境的影響。情境教學在激發學生主動性的同時,也使他們的思想活動變得更為活躍。
例如,在《背影》授課上,教師可以把背景音樂改成《父親寫的散文詩》,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是我爸爸的日記,這是他的青稞,是他的散文。我爸爸是個老頭兒。”這是李健心目中的父親形象,表達了自己對父親的感情。讓同學們看得更清楚,從月臺上跳下去,給自己的孩子買橘子,作者看著爸爸的背影,心里暖洋洋的。爸爸給他拍了拍衣服,臉上帶著溫暖的微笑,這就是作者要讓讀者看到的。
1.情境的設置要有真情
在某些情況下,教師應該注意一個問題,為什么要進行情境教學,教師常常會忽視這些簡單的問題。不能只教授,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情境只能讓他們更好地了解,而非娛樂。還有一些教師為了形式上的生動活潑而進行情境教學,這與情境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
例如《背影》里,當作者在描寫父親翻過站臺時,若表現得太過做作,會使學生產生消極的學習情緒。學生會覺得作者很虛偽,進而影響到“父親”的角色。因此,教師在進行情境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到“誠意”這個詞。另外,在教室里,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多媒體設備,會使他們的思想變得遲鈍,對畫面有更深的印象,進而對書籍產生疏離。
2.引導學生發掘回憶性散文中的故事之美
回憶性散文與一般的散文不同,回憶性散文更注重情節的緊湊,不同時間的“我”可以被看作是兩個人,人們可以把“我”的記憶和憤怒、怨恨、后悔、悲傷等情緒混合在一起,讓讀者產生一種獨特的體驗,雖然不能說出主角的性格,但也能從主角的經歷中去理解主角的性格。因此,教師的角色在于引導和發掘回憶性散文的美感,使學生在閱讀時愛上它,從而在短文中找到故事情節的緊湊。這就是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師通過回顧式散文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美感。
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所描述的自己,是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作品中的主角,以一個第三者的視角來看待自己。《背影》中的主角,看著父親費力地翻越站臺去買橘子,感動得熱淚盈眶。朱自清是一位作家,他批判了自己,受到了當時的狂熱影響,太過急功近利,心浮氣躁。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學生去探索不同時間段的“我”。
3.認真體會“自我”和“本我”的結合
回憶性散文具有強烈的個性,作家在描寫生命中某一段時間時,往往懷著不同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是憧憬,也可以是失望,在回憶性的文章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情緒。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朱自清先生二十七歲,盡管他的年齡還有些稚嫩,但距離父親為他買橘子,已經有八年了。現在的他,已經長大了很多,在他這個年紀,回想起當年的事情,他對父親的看法將會完全不同。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當父親的無能為力和辛苦,買橘子時已是步履蹣跚,朱自清對他的父親是感激不已。八年未見,朱自清想到了自己的父親,卻好像只有在記憶里才會有。朱自清對“我”的記憶充滿了恨意,他早該體諒父親,想念他。
4.精讀文章,把“情”連在一起
所謂精讀散文,即幫助學生了解敘述散文中的關鍵詞、句子和段落。一篇記敘式散文的核心段落,其關鍵詞、句、段也是本文的主要部分。所以,在閱讀文章、厘清文章的時候,教師要善于把學生帶入到文章所描述的特定環境中去,并運用設疑、點撥、對比等方法,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重點。此外,在營造情景、細讀散文時,也要注意把握敘事詩所蘊含的感情。感情是記事散文的生命,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不管是記事,還是寫人。這一切,都是一種表達自己內心的經歷,一種情緒。
總之,在“我”的雙重敘事視角下,辨別不同的“我”顯得特別重要,它在文學作品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情境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情緒,使其思想與情緒相互交融,以實現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