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實驗小學 于恒
在實施“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育的重點與觀念都發生了轉變,“考試成績”將不再是衡量學生學習成果的唯一標準,現在的教育教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更注重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探究能力,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將深度教學融入到小學數學單元統整教學中,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方式,也是數學教師學習和研究的教學重點之一。
在長期“唯分數論”的思想影響下,很多教師和家長過度重視學生的成績,而對學生的整體發展與數學素養的培養關注程度不夠,這對于學生在數學方面的長期學習具有不利影響。在“唯分數論”的小學課堂上,往往存在“一言堂”的現象,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填鴨式”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教師教什么,學生就聽什么,學生缺乏自己的判斷,教師講的內容即使他們聽不懂,也不敢舉手提問。有時學生即使發現了教師的“錯誤”,也因為不自信而不敢發言。這種課堂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使學生的自信心受挫,甚至消極對待學習,認為學習是一件“不快樂”的事情。
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而且容易使教師在完成教學后難以掌握學生的學習程度以及整體情況。教師缺乏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不清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很容易出現一個知識點重復講多遍的情況,甚至班里大部分學生都無法跟上課程進度,使得課堂效率低下,學生的學習效果難以保障。同時,枯燥的“一言堂”也會使學生對于知識的認識停留在較淺的層面,對于數學知識的深層內涵無法把握,看上去學會了,卻不會融會貫通,對已掌握的知識無法做到有效利用。此外,學生只是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了主動探究的環節,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索的能力都沒有得到鍛煉與提升。
在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會大大降低,自主性無法得到訓練,學習效率低,效果差。為此,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迫在眉睫。比如,在開展單元整體教學時,發揮教師的主導與指導作用,對學生進行深度引導,將課堂“讓位”于學生,使學生成為教育教學的主體,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課程教學往往是分單元而定,每一個教學單元都有不同教學主題,在每一個教學單元中,雖然存在著不同的知識點,但是這些知識點都是圍繞著單元主題而設置的。在傳統的小單元單獨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讓學生掌握每一個知識點,從而忽略了單元的整體化學習。
例如:在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中,整個單元的內容圍繞著分數及其相關的知識與運算而展開,從認識幾分之一到認識幾分之幾,再到分數的比大小和分數的加減運算,內容層層遞進,但是其本質都離不開“對分數的初步認識”。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相關的內容,難免會產生難以理解的情況,有些學生甚至在學到分數的加減運算時依然對分數的概念認識不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最好從“認識分數”這一基本點著手,當學生對“分數”有了整體的認識與理解,那么對分數進行比大小和加減運算的難度就會大大降低。
在深度教學背景下,小學數學單元統整性教學在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想要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讓學生從深層次理解所學知識,并且能夠熟練運用,與其他知識相互聯系,形成頭腦中的知識網。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單一“傳輸”課本知識的教學模式,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這樣經過課程教學,學生不單單是掌握了知識,還培養了一定的數學思維,有利于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的長期發展。
例如:學習五年級上學期《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數學的轉化思想是掌握整個單元的重點,也是徹底理解《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的靈魂。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有些教師過于重視讓學生對公式的掌握,甚至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公式,卻忽視了學生對公式的真正理解。學生把公式背得再熟,如果不清楚公式的來源和推導,也無法做到真正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如若學生經過這一單元的學習,依然沒有對轉化思想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那么對這一單元知識庫的掌握也僅僅只是停留于皮毛。因此,教師在講授“三角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梯形的面積”時,都要注重運用轉化的思想進行推導,重視學生對公式推導的理解和運用過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掌握了多邊形面積的相關公式,而且對轉化思想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可以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用這種思維解決其他數學難題。
又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學期的《平行四邊形與梯形》這一課時,教師在引入單元主要內容前,可以先讓學生聯想一下之前學過的《長方形與正方形》,以這一單元的學習內容為基礎讓學生展開聯想,并回憶和鞏固相關知識點。這種方式其實也是對于數學思想的滲透,看似是兩單元的內容,但彼此之間有所聯系,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這種聯系,讓他們明白知識從來不是孤立的,從而在腦海中形成自己的知識網。
數學思維的培養是深度教學和統整教學的關鍵。作為數學教師,不僅要做到讓學生背好每一個公式、算對每一道題,而且應該做到培養他們的數學思想,讓他們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為初中乃至高中的數學學習打好基礎,作好鋪墊。
在教育教學中,筆者發現,要培養學生深度學習,教師要在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培養學習的自主性,給學生展示自己想法的時間,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間。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的獨立思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想法的時間呢?小組合作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教師在進行分組時,不能盲目或草率地為分組而分組,要根據每一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與學習情況進行分組,盡量保證每個小組的學生學習程度相差不大,只有這樣,小組內的學生才能順利、自由地進行討論。
以《平行四邊形與梯形》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讓學生在回憶《長方形與正方形》相關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說:“長方形與正方形都有四條邊,且對邊相等。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看看還有什么圖形具有這兩個特點呢?”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在合作與交流中,充分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發揮他們探索的能力。在繪制、討論可能的圖形中,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從而找到符合條件的圖形,教師便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展開新課的教學。
此外,《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同樣可以讓學生充分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剪刀、卡紙、膠水等工具,讓學生在卡紙上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并畫出另一個與長方形高度、長度均相同的長方形,并且將這兩個圖形剪裁下來,計算兩個圖形各自的面積,并且探討二者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在教師的鼓勵與引導下,絕大多數學生會選擇將平行四邊形斜邊所在的三角區域剪裁下來,拼接到另一條斜邊上,在這樣的合作與討論中,學生找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知道了這個公式從何而來,同時在小組合作中也充分發揮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在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程度雖然有差別,但是都在探討問題的過程中收獲了自信。成績較好的學生可以在結合其他學生的看法中獲得更全面的認識,成績較差的學生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學到其他學生的長處,對自己的想法進行及時的修正。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一言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小學數學是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基礎和關鍵。作為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將深度教學與單元統整相結合,從而助力學生的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