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學 田樹仁 ■天津市雙水道中學 楊國珍
隨著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教學交流的日益頻繁,錄像課逐漸成為展示教學特色、傳播教改成果、開展教學研究的一種重要形式與載體。當前國家級、省市級的優質課評比,除課堂直評外,更多的是通過觀看教學錄像這樣一種間接形式進行評比。這就要求參評的優質課不僅要課上得好,而且要拍攝得好、編輯得好。因為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師生互動、課堂氣氛等,最終都要通過錄像展現給評委。如果攝像人員拍攝的畫面質量不高或不能恰當地表達教師的教學設計意圖,后期編輯又不能精當地取舍、潤色,即使現場教學再完美的一節課,在錄像上也不能完美體現。所以,如何設計、錄制優質錄像課便越來越得到學校領導、教師以及教研人員的廣泛關注。
設計、錄制一節好的美術錄像課,是一項“綜合工程”。首先,要求作課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完美,師生要有良好的教學狀態和精神面貌,教學細節精彩紛呈,教學過程引人入勝。這就要求作課教師課前一定要精心準備。其次,作為拍攝人員,要熟悉作課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細節以及教學要達到的目標、效果,做到胸有成竹,并能適時、準確地捕捉精當畫面。后期編輯時,應對這堂課有整體把握能力,在畫面精選、加工、潤色方面,游刃有余。一節優質美術錄像課,需要作課教師和錄制人員的完美配合,二者缺一不可。
一節優質錄像課,畫面一定要清晰、穩定,鏡頭語言干凈、利索,鏡頭轉換得當、適時,教學細節表現準確、生動等,總而言之,一節優質錄像課一定要把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師的啟發、學生的反應以錄像畫面、鏡頭語言這種形式集中、充分、生動、藝術地表現出來。
觀看錄像課與現場聽課不同,錄像課是將作課教師的教學設計通過具有選擇性的錄像畫面集中展現出來,這就要求錄像畫面必須準確、生動、流暢、自然,富有美感。為此,作課教師和錄制人員都需注意一些問題。
1.課堂結構。“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節課也如此,錄像課尤其如此。一節美術課的課堂整體結構,要如繪畫之構圖、音樂之旋律,跌宕起伏、錯落有致、富于變化。問題之設置,師生之互動,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或密不透風,或疏可走馬,或銀瓶乍破水漿迸,或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張一弛,收放自如,黑白灰層次分明,干凈利落,痛快響亮。一節美術課,本身就應該是一件完美的藝術作品。一節課雖小,但教學設計最好從宏觀角度思考,要將這節課置于與時俱進的具體時代特征與社會背景之中,這樣的課就顯得非常厚重、大氣。一些課往往在課堂導入環節就需要體現這種精神,將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2.教師表述。教師的語言、語氣、語調也同樣忌“平”。教師的講述要有親和力,盡量與學生縮短距離。語言要生動形象、豐富多彩、富有哲理。要注意語言表達上的“留白”,給學生思考、消化、接受教師傳達的信息的時間與空間。不同內容、不同目的、不同作用之表達,語氣也要有相應之變化。啟發性的語言,語氣要充滿調動性;結論性語言,語氣要肯定;點評作業時,語氣應親和,讓學生易于接受教師的批評建議。一節課自始至終要注意表達方式和語調的變換,或激越高昂,或靜謐低沉,或莊嚴凝重,或活潑輕柔,要充滿情感,有指向性、調動性,富有效果。總之,教師的語言表達,不但要條理清晰,主次分明,更要講究藝術性和教學效果。
3.互動評價。師生互動,不能表面化、程式化。互動一定要起到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的作用。互動形式也要注意多樣化。分組合作教學的評價,針對不同組的學生,展示、評價的方式也要有所不同。或集體展示,或推薦代表談創意,不同內容不同作用,要因“材”制宜,選取最恰當的形式。在視覺形式上,給人以美感。錄像課忌諱畫面的單調、重復,沒有變化。作課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課堂動態的空間立體化形式的畫面經營。
4.教師著裝。教師的著裝在錄像課中也十分重要。教師的著裝要端莊大方,又要和作課內容、教學環境相協調。上繪畫實踐類的課,最好不要穿得過于嚴整,要適當放松、休閑一點,這樣便于作畫示范。鑒賞課不妨穿得正式一點。教師衣服的顏色要與黑板有一定的反差。另外,教師的衣服要與學生的衣服有所區別,這樣教師在指導學生時,其主導作用在錄像畫面中能更清楚地體現。
5.學生配合。在錄課過程中,有的學生愛看鏡頭,這種“走神”特別影響錄像課的效果。課前教師一定要囑咐學生。為避免學生在錄像時可能會出現回答問題聲音小,或舉止不夠大方,或討論時不夠積極等現象,教師的發動與組織工作必不可少。總之,只有在備課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才有可能保證學生更好地配合教師。
如果作課教師把課準備得十分完美,錄制人員應該通過教育技術手段藝術地再現這節課。前提是攝像人員必須有較高的技術與豐富的錄課經驗,能適時準確地捕捉恰當的精彩畫面,或全景或中景或特寫,或推拉搖移,這一切都需要攝像人員根據作課教師的教學設計,預先進行準確的判斷并迅速捕捉,敏捷及時地應變。
1.機位布置。一般情況下,我們的錄課環境不是在演播室,大多是課堂實錄。這樣就要考慮機位的布置。既要考慮光線,不能逆光,又不能“穿幫”。所以攝像機的擺放經常是置于教室內靠窗戶的一側。如果教室窗簾的遮光效果好,也可將機位置于教室的另一側。由于教室大都安裝了投影和屏幕,還要考慮攝像機的擺放不能影響屏幕的使用。
2.聲音采集。因為大多的錄像課是在教室,聲音就成為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有的課錄完后,畫面很好,就是聲音太小。為了防止這一問題的出現,錄課時就需要做好準備工作。教師可以佩戴領夾無線話筒,保證教師的聲音清晰洪亮。學生的聲音可以用前機位的外置話筒進行采集,也可將后機位的外置話筒方向置于學生一方。
3.熟悉流程。錄制人員提前與作課教師溝通,熟悉教學設計與流程。為了保證錄像課的效果,拍攝人員最好參與作課教師的試講。拍攝人員聽課與其他教師聽課不同,他們要從錄課角度考慮如何用鏡頭充分表現教師的教學設計,同時從攝像角度留心教學過程中師生可能出現的問題,課后及時提醒作課教師,進行修正。錄制人員聽課是從拍攝角度去聽,思考整個教學過程中鏡頭語言的運用以及鏡頭的變換、組接,如何用鏡頭充分表現教師的教學設計,甚至需要考慮教學流程中的具體教學細節怎樣拍攝,怎樣表現,從而做到心中有數,到拍攝時有的放矢。
4.細節拍攝。教學細節往往能高度集中地體現教師的教學魅力、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靈氣。所以在錄像課中,教學細節的抓拍非常重要。一些精彩的細節特寫,往往能讓觀看教學錄像的人眼睛一亮,課堂頓現盎然生機。教師設置的問題“一塊石頭”般地扔出去,學生心里馬上蕩起“串串漣漪”,一定要通過鏡頭語言將學生的心理活動刻畫出來。拍攝師生互動環節時,一定要用畫面體現師生互動的深層意義。教師的主導作用正是通過學生反映這樣的鏡頭體現出來的。教學細節抓拍好了,不僅能充分表現師生的教和學,而且使錄像課在視覺觀賞方面,非常生動。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有可能決定一節錄像課的成敗。
5.后期編輯。錄像課編輯時,要注意畫面切換準確、及時、自然、流暢、穩定,不能有跳躍現象;切換方式用硬切,如用迭化,時間要適當。鏡頭轉換得當、適時,教學細節表現準確、生動,合成畫面要始終保持教學進程、內容的完整展示。作課教師最好與編輯人員同時參與編輯,這樣在具體畫面、具體語言的取舍方面,才能做到準確精當,保證整個教學過程經過編輯后,張弛有度,精確、藝術地表現出教師的教學設計思想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
本文無法具體而深入地將一節優質美術錄像課的設計與錄制方面的問題都講清楚,充其量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有更多美術教師、教研人員參與到這一課題的研究中來,使我們的美術錄像課越來越好、越來越美,在充分挖掘、表現師生的教學智慧的同時,又能給觀摩者帶來無盡的視覺享受。最終使優質美術錄像課最大效益地發揮示范與引領作用,不斷地將中小學美術課程改革推向深入與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