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深耕基礎教育寄托了發展中國教育的“美好愿景”,詮釋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意義。在全面育人理念指引下,通過持續深耕基礎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個我”、“小我”和“真我”,鼓勵學生將個人成長與時代發展相融合,將個人進步與國家需求相融合,通過貫徹全新育人理念,推進基礎教育實現高質量、內涵化發展。傳統基礎教育在育人理念、育人方法、協同育人等方面存在不足,影響了基礎教育的科學性與完整度,難以實現預期目標。在新的育人場景下,通過從課堂教學、成長環境及家校協同等角度發力,持續深耕基礎教育,將實現以下價值:
第一,深耕基礎教育,充分釋放了中小學教育活力。建設高質量的基礎教育體系,是實現全面育人目標的核心動力。通過發揮課堂育人載體優勢,將學生訴求、培養要求作為基礎教育全面創新的第一要務,鼓勵學生積極探索自我成長、個性發展的良好空間,更好釋放了基礎教育的內在活力,為實現全面育人目標創造了現實可能。
第二,深耕基礎教育,全面凝聚了中小學育人資源。通過深耕基礎教育,整合各類有助于促進學生成長的優質資源,形成了全面育人的最大合力,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空間。通過持續深耕基礎教育,不斷匯聚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優質資源,積極構建良好育人生態,為實現中小學育人目標提供了堅實基礎。
第三,深耕基礎教育,有效適應了新的中小學育人生態。在智慧育人場景下,通過引入新的智慧育人手段,創新基礎教育形態,用學生喜愛的方式構建新的基礎教育體系,既充分遵循了學生的認知邏輯與學習方式,也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持續可能。
在穩步推進“雙減”工作落地進程中,要堅持采取系統思維,通過綜合施策,標本兼治,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主陣地優勢,妥善處理育人與教學、家庭與學校的協作關系,全面凝聚助力學生健康成長的優質資源,真正書寫好新時代育人新答卷。在深耕基礎教育時,應堅持做到:
首先,課堂是深耕基礎教育的“主戰場”。要在建設優質金課的基礎上,充分融合地域文化、學校特色,整合學情、校情等多種資源,搭建個性、特色的育人載體,穩步且高質量地推進基礎教育課程。在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課堂時,要注重深度挖掘區域文化資源,通過將集體教育、戶外動與課程建設相融合,向學生豐富呈現鮮活、真實的地域文化,全面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實現基礎課堂教學的理想成效。要注重完善課外實踐課堂,通過構建課內外一體協同的課堂體系,營造實踐突出、全面覆蓋的教學氛圍,充分打牢育人的“基礎關”。
其次,作業是深耕基礎教育的“新高地”。要以全面落實“雙減”政策為指引,從學生發展的多樣性、學生成長的全面性等多元視角,優化作業方案,創新作業布置方式、完善作業批改反饋機制、優化作業評價體系,在充分提高作業質量的同時,發揮課后作業在促進學生全面成長進程中的多元優勢,通過利用作業任務,將課后閱讀、綜合拓展、課堂鞏固有機融合,充分筑牢育人的“課后關”。
最后,協同是深耕基礎教育的“新場域”。要以家校高度協同為基礎,以社會多方參與為保障,通過構建多元聯動、縱橫協同的育人格局,積極營造生動、真實的基礎教學生態,更好發揮學校、課堂的育人主陣地作用,積極擔當育人育才使命,消除課堂內外協同育人壁壘。要充分發揮智慧育人的應用優勢,通過及時引入新的智慧教學技術,改造傳統育人生態,構建智慧育人平臺,幫助教師快速掌握和了解學生狀態,通過制定個性、科學育人方案,充分完善育人的“協同關”。
基礎教育在我國教學體系中肩負了重要的育人使命與價值追求,在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的教育體系時,必須重視夯實基礎教育體系,通過持續深耕基礎教育,積極踐行開放育人、個性育人理念,注重利用智慧技術,打造更有趣味、更加生動的基礎教育體系,切實打牢、筑牢育人基礎,持續、有力推動基礎教育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