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羅山中學 柯文拼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做好閱讀教學對豐富學生語文積累、提升學生閱讀理解、鑒賞評價、創新創造能力有著重要意義。當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著細讀不到位的問題,學生無法深刻領會文章的要義與內涵,影響其自身發展。文章聯系現階段教學實際情況,對做好語文閱讀文本細讀教學的意義加以闡述,從層次教學、角度教學、方法教學三個角度分析細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同時提出了幾點針對性的教學建議,以供參考。
其一,可以使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有利于提升其知識積累效率。區別與傳統閱讀學習,在細讀過程中學生可以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對文章進行品鑒學習,在這一階段深刻品味具體的詞語句式、段落結構,從而積累更多優美華麗的辭藻,學習更多的段落布局方法,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其二,可以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得到發展,有利于提升其鑒賞能力與創造能力。細讀過程中,學生細致地分析文章的結構、寫法、意義與傳達的情感,感受語言文字的韻律之美、意境之美與情感之美,審美素養得到提升。同時,細讀時學生對文章留白處進行評價、賞析、聯想,創新創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現階段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第一,理解層次不夠深入。教師停留在文本層面的閱讀教學,未對文章深處隱藏的意脈、形式、風格、情感進行深入的分析,細讀未走入文章核心,使學生無法感知文章深邃的內涵。第二,切入角度過于單一。課程中教師以“教”為主,只從學生的角度切入細讀,學生無法在課上變換角度思考文章,導致思維模式的僵化。第三,細讀方法傳授不到位。正確的閱讀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使其閱讀學習事半功倍,而錯誤的閱讀方法則會降低其閱讀效率,影響其能力的發展。由于教師對細讀教學的認識不到位,仍使用傳統的講授法進行閱讀教學,因此學生無法抓住文章矛盾、文章關鍵內容,會存在理解片面的問題。
細讀層次不分明會導致閱讀課程結構混亂,影響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知、理解與吸收。要使學生在文本細讀過程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整體風格和情感表達,教師要從微觀層次與宏觀層次引領學生細讀文本。

表1《濟南的冬天》細讀內容分析示例
1.微觀品味詞語句式,提升語文感知能力
從微觀層次細細品讀文本內容,可以實現學生與文章的深度交融,使其理解文章細微之處的意義與內涵。閱讀文本的微觀內容主要指的是詞語、句式,教師要引領學生品味字音、字形、詞義,讓其根據字、詞的構造感悟句式含義,理解文章語境,從而提升其語文感知能力。以統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濟南的冬天》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對這篇課文的微觀細讀內容、體現制成表格(見表1),以表格引領學生從字詞、語句兩個微觀層面感悟文章內容。表格運用時,教師先與學生進行對話問答,將問題答案展示在表格的“解析”欄中。在學生掌握微觀感受的方式、方法后,教師舉例具體語句,讓學生在“解析”欄中填寫感知內容,以此有效培養其語感。
2.宏觀賞析風格結構,提升理解分析能力
宏觀層面的細讀包括風格、文本組織結構、文本意向、文本感情的品讀,強調對句與句、句與段、段與段的閱讀理解。課上,教師要精準把握語文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閱讀教學的具體目標及重難點引領學生從宏觀層面細讀文章,讓學生讀透、吃透文章。以統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組織學生快速瀏覽文章,并回答問題:“思考文章可分為幾部分?”在閱讀與思考過程中,引導學生將文章分為兩部分:(1)描寫“我”在百草園的無窮樂趣的部分;(2)回憶“我”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事情。從宏觀入手,教師繼續提問:“每一部分主要寫了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以問引思使學生回到原文中,尋找問題答案:第一部分主要描寫了“我”在百草園的快樂生活,包括百草園美麗的景物、美女蛇故事、雪地捕鳥等,表達了作者追憶童真生活,喜愛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感;第二部分主要描寫了“我”在三味書屋的經歷,包括書屋與先生的介紹、初見先生的經歷、偷偷去后花園玩的經歷、師生讀書的經歷等,表達了作者反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這時,學生從宏觀層面理解了文章內容、情感及寫作結構,教師再提出問題讓學生整理歸納文章的寫作特點、寫作順序、主題思想,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與思想的感悟。
上述案例,教師著眼整體引導學生感知文章句段含義及主題思想,使其從宏觀層面把握文本內容,從而提升其閱讀理解與分析能力。
1.教師角度切入細讀,提升文章品鑒能力
從教師的角度切入細讀,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思考“我該怎樣剖析文章”“我該怎樣讓學生理解文本”“我該從哪幾個方面提出問題”等問題,使其在思考以上問題的過程中深度理解文章內容。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使用具體的教學方法轉換學生的學習角色,使其可以認同“教師”的角色,并積極地從教師的角度思考文章閱讀的方法與技巧,從而提升其文章品鑒能力。以統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紫藤蘿瀑布》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組織“我是小講師”教學活動,構建學生講堂,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設計教學目標與教學問題:(1)目標設計: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手法,體會文章蘊藏的深刻哲理;(2)問題設計:《紫藤蘿瀑布》主要講了什么?文章的開頭、結尾有什么特點?文章圍繞著“花”寫了哪些內容,作者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文章從哪幾個角度描寫盛開的紫藤蘿的?文章中哪些部分體現出了作者情感的變化?
組織學生站在教師的角度對文章提出問題后,教師再引導其思考:“教師要怎樣做才能讓學生正確解答以上問題呢?”引領學生思考文章細讀的途徑、解決閱讀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從教師的角度對《紫藤蘿瀑布》“賞花”“憶花”“悟花”三部分進行深度剖析,感悟花兒由衰轉盛、人生美好與生命永恒的意義。
上述案例,教師通過組織活動讓學生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閱讀教學問題,使其提出各種與文章相關的問題,并引發其對問題的深度思考。這樣,學生可以全面地、細致地品讀文章,實現對文章整體、細節的全方位品鑒。
2.作者角度切入細讀,提升閱讀反思能力
閱讀教學的難點之一在于學生無法精確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對文章的思想、主旨感受不到位。細讀教學中,教師可引領學生從作者的角度切入,通過換位思考加深其對文章的理解與感知。對此,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使其從創作的角度出發思考文章的構建意義、文章的深層內涵、文章的寫作手法,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反思能力。
以統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一課的教學為例,為引導學生從作者角度思考文章,教師出示了相關資料:
【資料一】:《侏羅紀公園》電影片段,主角大恐龍的第一次正式亮相,兩個小朋友因為誤開照明燈,讓恐龍嗅到了生命的味道,當兩個孩子還在車中不知道如何躲藏的時候,恐龍俯身從車頂攻擊,手無寸鐵的孩子用毫無抵擋之力的車玻璃抵擋,尖叫聲和恐龍吼叫聲混在一起……
【資料二】:在距今約2.3 億年前至6500 萬年前,地球上消失了一種奇異的爬行動物。它們與現代的蜥蜴有很多相像之處,身體外表掩蓋著鱗片,后代是由卵孵化出來的。在這漫長的1.65 億年間,它們成為整個地球的主宰。它們經受了氣候較為暖和的三疊紀、食物豐富的侏羅紀、布滿生存驚恐的白堊紀,最終消失在地球的歷史長河中。
接著,教師提出問題:“觀看、閱讀這些材料后,你有怎樣的想法?”以視頻資料、文字資料驅動學生探究“恐龍滅絕”問題,使其產生“恐龍是怎樣滅亡的”“如何讓更多人了解到恐龍滅亡的真相”等想法,體會作者阿西莫夫科普寫作的初心。之后,讓學生帶著科學求真、科學探索的情感閱讀《恐龍無處不在》,使其從作者的角度思考“板塊構造”“大滅亡”“撞擊說”等科學概念,體會文章語言簡明精練、規律性強的特點,學習作者勇于探究未知、敢于質疑的創新精神。
上述案例,教師出示視頻資料、文字資料加強學生對作者創作意圖、創作觀念的了解,使其與作者產生共情。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從作者的角度閱讀、思考文章內容,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感悟,進一步提升其深度閱讀能力。
1.矛盾還原實現細讀,提升辨證分析能力
教學中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情感邏輯、審美價值、文章意義的深度思考,加強其對文章本質的理解。細讀文章時,教師可將矛盾還原法應用到閱讀課程中,通過揭示矛盾、比較藝術形態與原生形態的差異,加深學生對藝術形象的感知,加強學生對作品實用價值、認識價值的理解,進一步提升其辨證分析能力。以統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白楊禮贊》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引領學生將文章第一句話“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與第四自然段“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一句話進行對比,提出問題:“‘實在是不平凡的’與‘極普通的’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矛盾,為什么作者要這樣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由文章令人生疑的部分引發學生的批判與思考,增強其深度閱讀的興趣,使其主動對第五、六、七、八自然段的內容進行辯證分析。通過對比矛盾,學生從內、外兩個層面感受白楊樹:白楊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沒有“婆娑的姿態”,外表極為平凡;白楊樹生命力強、耐嚴寒,耐干旱,固土能力強,抗病蟲害能力強,它的內在品質并不平凡。通過深入文章,挖掘矛盾之處,使學生理解作者托物言志,贊美北方農民、哨兵平凡卻又不平凡的寶貴品質。
上述案例,教師提煉文章的矛盾之處,通過對比引發學生正、反兩個方向的思考,引導學生發現矛盾、分析矛盾、還原本源,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辨證、深度分析能力。
2.尋找空白實現細讀,提升聯想創新能力
一些作者為了使文章更加凝練,語句更加含蓄,在文章中過多留白。然而留白過多會增加文章不確定的特質與空白的意義,提高了學生的理解難度。細讀教學中,教師要主動挖掘作品的留白,并提出具體問題引導學生“補白”,使學生在問題驅動下聯想、思考留白處情節推進、人物對話等內容,提升其深度閱讀、聯想創新能力。以統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社戲》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對文章中“到晚飯時候,外祖母也終于察覺了”一處的留白展開提問:“外祖母是怎樣察覺的?”在教師提問下,學生聯系上下文提出想法:“‘我’沒有胃口一天沒有吃東西,母親哄著‘我’吃東西的時候被外祖母發現了。”“‘我’一整天怏怏不樂,什么都提不起興趣,被外祖母發現了,外祖母還問‘我’為什么不開心。”通過對文章片段的補白,學生對“我”看社戲前的波折進行了深刻的剖析,進一步理解了母親、外祖母同意雙喜提議時的心情。這樣,學生通過聯想補全了文章未提及的生活片段,聯想能力、創新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對作者少時向往熱鬧、追求自由的童趣心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對作者母親、外祖母對作者的關懷、愛護之情有了更深刻的領悟。
綜上所述,做好文本細讀教學工作,對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學生思維水平、發展學生創新思維有著重要意義。教師要認真分析現階段閱讀教學中的不足,結合細讀教學的具體要求優化教學體系、調整教學角度、創新教學方法,以此引領學生深入品鑒文章的關鍵詞語、句式結構,實現語文綜合素養的有效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