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教師進修學校 許瑞蓮
組織語法教學活動一直都是英語教學的重點環節,是學生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英語思維的有效方法。通過對當下的高中英語語法教學分析發現,很多教師在開展語法教學活動時都會有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問題。為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視角,探究語法教學的新途徑,從而幫助學生有效理解重點知識,并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高效開展交際活動。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明確指出:指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明確了活動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是學習者學習和嘗試運用語言理解與表達意義、發展多元思維、培養文化意識、形成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此之后,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對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概念及英語學習活動觀視角下的教學方法開展了深入的研究。通過對英語學習活動觀進行系統分析,英語學科活動往往基于語篇開展,應該包含以下三種類型:
組織學習理解類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基于語篇參與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學習環節,進而有效理解并記憶重點知識。
應用實踐類活動可以使學生在深入分析語篇的過程中參與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等學習過程,幫助其掌握所學知識的應用方法和應用場所,實現內化語言和文化知識的目標,推動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進程。
遷移創新類活動包含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等活動,要求學生擺脫語篇的束縛,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他人的觀點、表達方式等進行合理評價。
語法學習期間,學生需要掌握句子構成規律。然而,高中語法點較多,規則相對復雜,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存在知識理解效果不佳的問題,很難深刻體會到不同語法在具體語境中的應用意義,也無法準確記憶復雜的英語語法規則,導致其學習效果受到影響。
語法教學的目標不是讓學生機械地記憶大量的規則相關文字,而是要讓學生內化所學知識,在實踐活動中能夠熟練應用所學語法,從而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然而,很多學生都存在實踐應用能力不強的問題,既不能在信息獲取期間深刻解讀他人的觀點,也不能使用恰當的語法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會出現誤解他人想法或語法使用錯誤的問題。
通過分析英語學科活動的三種類型和高中語法教學難點,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視角組織英語語法教學活動,可以有效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快速理解和記憶相關知識,并在開展跨文化交際活動時能靈活運用所學語法知識提升交際效果。
在組織學習理解類活動期間,教師可以結合語篇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期間,發現不同句子之間的相似之處,并對其進行探究、梳理和總結,自然地參與到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學習環節。以北師大版必修第一冊Unit 1 Life Choices Lesson 1 The Underdog 教學為例,為幫助學生高效學習關系從句語法知識,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活動:
1.瀏覽語篇,尋找關鍵句子
講解Part 1短文前,教師可以分發導學案,在其中引入以下板塊:

表1 Part 1導學案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快速瀏覽Part 1 課文,尋找學案中各個句子在課文中的位置,并分析上述句子的內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意識到課文中引入了很多長句子,且導學案中加粗的內容可以使句子中加入更多的信息,如第一個句子中“next to out building”指明了“the court”的位置,促使學生在參與語篇分析活動的過程中,主動探究課文中是否還有相似的句型。
2.小組討論,探究語法規則
當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關系從句相關句子的尋找環節后,教師可以引入語法教學的重點:“These sentences are example sentences of relative clauses. Please work in group and try to explore the grammatical rules of relative clauses.”為確保各組討論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綜合情況劃分探究小組,并引導學生臨時調換座位,并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本組的討論成果。學生討論期間,教師也要積極關注各組動態,巧妙地為其提供幫助,讓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期間,保持討論探究的有效性。
3.成果展示,整合語法知識
各小組完成討論后,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分享本組的討論成果。鑒于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具備了一定關系從句相關語法知識,很多小組都能相對全面地總結相關語法規則。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請一個思維導圖繪制效果較好的小組推選出小組代表,借助多媒體,結合本組繪制的思維導圖,展示本組對關系從句相關語法規則的整理成果。在該組學生的思維導圖中,學生提出可以用“that”“which”和“who”做引導詞,并結合課文中的例句和自己的知識儲備,為每一個關鍵分支都設計了例句。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其他學生結合本組的討論成果,提出本組探究期間遇到的困惑。學生成果展示環節結束后,教師可以展示自己整理的思維導圖,在其中引入“引導詞”“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兩個關鍵詞,結合學生探究內容,細致、全面地講解語法知識。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所學語法知識重新解讀課文內容,更好地理解本課所學重點語法知識。
綜上,在引導學生解讀語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引導其關注與語法知識相關的重點例句,并在與同學討論期間,進一步分析語篇中引入的語法知識,最后在系統學習語法知識后,重新解讀語篇,理解其用法和使用規則,從而有效突破語法學習記憶效果不佳的困境。
當學生完成語法知識的系統學習后,教師可以適當地設計語篇翻譯活動,從而使學生在翻譯語篇的過程中,獲得應用實踐的平臺,內化所學語法知識。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可以將課文中的部分內容進行重組,并將其譯為漢語,鼓勵學生完成漢譯英工作。對初學語法的學生而言,這種方式可以使其在課文學習經驗的輔助下快速完成翻譯工作,提升語法應用信心。當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法應用經驗后,也可以分享課外語篇,從而提升翻譯練習的挑戰性,使學生進一步提升語法應用能力,感受所學語法的應用語境。以北師大版必修第二冊Unit 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sson 1 Avatars 教學為例,完成過去進行時這一語法知識系統講解后,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教學環節:
1.獨立翻譯,應用所學知識
雖然課文中很多句子都應用了過去將來時這一語法,但由于課文篇幅較長,且缺乏大量引入過去將來時的語法段落,鑒于此,教師可以簡化并適當改編語篇內容,引導學生翻譯以下語篇:
在20世紀80年代,很少有人知道未來的頭像會有如此廣泛的形式和用途。當人們開始設計自己的頭像時,他們發現了自己將擁有一種創造新身份的能力,這種身份看起來或行為與真實的自我完全不同。很多互聯網用戶意識到了他們的頭像將會被很多人看到,因此會精心設計自己的頭像。
這樣,學生在翻譯語篇期間,可以結合“在20世紀80 年代”這一提示,有意識地結合過去將來時相關語法完成翻譯工作。當學生在翻譯期間遇到困難時,也會主動通過翻閱教材解決自己的困惑,進而在譯文中找到對應的表達方式,引入“Few people knew that avatars would have such a wide variety of forms and uses in the future.”等句子。
2.生生互評,提升練習效果
學生完成課外語篇翻譯工作后,教師可以適當組織生生互評活動。這一英語語法學習活動不僅可以滿足高中生的展示欲和分享欲,還可以使其在鑒賞他人翻譯作品的過程中,重點分析其是否存在語法錯誤,在詳細分析、認真判斷的過程中,進一步內化所學語法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以發現,部分同學在應用過去將來時相關語法知識期間,往往會忽視細節內容,如在翻譯“他們發現自己將擁有一種創造新身份的能力”這句話時,寫下了“They discovered that they are going to have a power to create new identities.”這一句子,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需要及時指出同學存在的問題,引導其將從句中“they are going to”改正為“they were going to”。在此期間,學生可以互幫互助,互相汲取翻譯經驗,找出在應用過去將來時相關知識期間容易出現的錯誤,在今后的英語交際活動中,盡量避免出現此類問題。
綜上,通過科學設計語篇翻譯工作,學生可以更好地內化所學語法知識,為順利應用相關語法開展交際活動做好準備。
組織遷移創新類活動是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環節。語法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將創作語篇作為組織遷移創新類活動的重要途徑。需要注意的是,對很多高中生而言,運用特定語法知識獨立創作語篇具有一定難度,教師要適當地為其提供幫助。以北師大版必修第三冊Unit 7 Art Lesson 1 Masterpieces 教學為例,結合課文完成名詞性從句的講解后,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協助學生順利創作語篇:
1.明確主題,激發創作熱情
快速點明主題是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和思考狀態的有效途徑。在結合課文講解名詞性從句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很多學生也對各國的美術相關知識充滿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布置語篇創作任務,并明確創作要求:“Introduce a masterpiece of your favourite Chinese painter”對多數學生而言,中國美術作品的內涵更容易理解,介紹起來更容易,可以使其產生“創作任務難度不大”的想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多個優秀傳統作品,如《清明上河圖》《墨梅圖》等,從而幫助學生獲得啟發,快速明確自己的創作主題,并產生介紹相關作品的熱情。
2.課堂討論,自然引入語法
在幫助學生快速明確創作主題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與其開展課堂討論,共同探索創作思路。當學生提出自己想要介紹《墨梅圖》后,教師可以請其分析自己需要介紹的內容。首先,學生提出《墨梅圖》上的梅花與傳統梅花作品所有差異。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引導其結合課文中的例句,寫下“What is different form other paintings is that we can see many plum blossom and branches.”這一句子。在此基礎上,師生討論期間,學生也會提出畫上的詩也是一大亮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輔助引導其設計相關句子,最后在黑板上寫下“What makes it impressive is the poem on the painting.”,在此期間,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分享自己的想法,與其他同學共同討論引入名詞性從句的策略。通過這種方式,全體學生都可以在教師的影響下,多角度地分析自己喜歡的作品,盡可能地引入名詞性從句,創作出內容豐富、語言精彩的語篇。
綜上,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學生可以高效參與語篇創作活動,積極嘗試運用所學語法知識表達自己關于中國傳統美術作品的見解,提升開展跨文化交際活動的能力。
簡言之,高中語法教學期間,為突破語法教學困境,教師可以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視角優化語法教學環節,讓學生在高效參與語篇分析、語篇翻譯和語篇創作等學習過程中,逐步提升語法學習效果,并鍛煉自己的英語語言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創新思維等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