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信陽縣第一中學 韓永義
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歷史課程越來越注重培養高中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而且以“家國情懷”為重要價值觀。“家國情懷”主要指高中生在生活與學習方面要具有的價值關懷,基于人文關懷關注實際生活,把助力國家強盛、民族自強以及社會進步視為重要使命。當前,培養高中生“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時,應根據新時期創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對國家優秀民族文化進行繼承與發揚、落實社會主義重要價值觀,這也是把時代精神、國家精神弘揚光大的重要途徑。
華夏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家國情懷是國家繁榮發展的精神支柱。基于高中歷史學科能體現華夏發展歷程,使高中生理解國家的精神內涵,有助于高中生從歷史脈絡中汲取良好的民族精神且能積極傳承與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形成濃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學生中加強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改革開放史等的教育,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對學生提出的特別要求。”高中歷史課堂上不斷融入“家國情懷”,可以更好發揚愛國主義思想、集體主義思想與社會主義思想,充分發揮家國情懷的價值,這和培養高中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殊途同歸。
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賦予了歷史課程新的定義。唯有開闊歷史視野,重新審視世界,方可立于更高角度,掌握不同歷史階段每個國家間的相互聯系和對人類歷史進步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高中歷史課程的世界史內容較多、鮮活生動。教師如果能基于課堂,為學生講述各國風土人情、展開分析探討世界熱點問題等,立于世界高度,以發展眼光對待歷史課程教學,采取科學的價值觀對高中生展開歷史教學,如此可讓高中生開闊視野、了解世界、與時俱進。此外,指引學生基于世界角度了解本國的作用與地位,讓學生認識自身今后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有利于拓展高中生認知,培育全球意識。
在原來的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一般以講述為主,高中生則被動接受,傳統授課方式以語言講述與行為示意為途徑展開灌輸式教學,授課方式較簡單。從授課內容上來說,教師只注重考試知識點,有些與高中生綜合發展相關的內容被忽略。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一言堂”問題較突出,教師也沒能很好地將家國情懷的內容滲透至歷史教學過程,缺乏一定的人文性。學生的學習內容也比較簡單、方法僵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中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以及創新性。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營造學生自學、自主活動的環境,指引高中生在學習環節積極思考、善于發現問題,使高中生既會學,還樂學。但是,當前一些教師因為受教學工作計劃性、預設性束縛,師生活動也會受教學程序規范化的制約。教師根據課前規劃好的教學計劃展開教學工作,大部分情況下,學生僅僅充當“觀眾”和“聽眾”的角色。盡管這種方式看似井然有序,但會使課堂缺少生機,氛圍沉悶,難以創建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程序規范化也會使家國情懷的滲透教育缺少吸引力與感染力。
因為高中生受被動性學習模式的制約,加上以往的教學評價比較重視結果的終結性評定,高中生的創造力與探索力無法得到鍛煉及培養,學習自信和熱情較低,自學、自主發展水平及品質不能得到提高。很多高中生將各類輔導班、競賽班視為速成途徑,他們會習慣性被動接受教師的速成方法,長此以往,會形成固化的、依賴性的思維模式及特性,從而不能真正培養對知識的有效遷移和應用能力。簡言之,學生的學習思維僵化,存在被動性、接受性特征,無法用心感知與思考,歷史課程授課中融入“家國情懷”素養的目標也很難順利實現。
教師在培養高中生“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時,需要引導他們形成較強的民族認同感。比如,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出現過很多次大一統事件,如高中歷史教材中“促進民族大融合”這一課,在講解歷史教材時,應引導高中生了解到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統一體,促進民族融合屬于民族形成的關鍵途徑,在學習時高中生逐漸掌握民族融合、促進民族發展的相關知識,促使華夏文化更為豐富多彩,從而深刻了解到民族統一、團結屬于歷史發展重要趨勢,由此增強高中生民族認同感。再如,在關于“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內容中,經過深度學習,高中生知道了需在滿足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制定國家制度,中國少數民族的布局存在“大雜居、小聚居”特征,所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滿足國情,民族特色鮮明。從中國多民族歷史視角著手,在培育高中生民族認同感的基礎上,引導高中生形成高尚的“家國情懷”涵養。
高中歷史學科具有較強的系統性、時代性以及思想性,教師要深入挖掘歷史課本,引導高中生對世界文明形成多樣認識,增強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從而引導高中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根據具體授課內容,采用古今中外比較的方法深度拓展內容,培育高中生的“家國情懷”。比如,在講解“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內容時,帶領高中生認識中國古代的教育狀況:由夏商周創建的學在官府、至春秋戰國時代興起私學、然后到漢朝主要思想是儒學直至近代逐漸批判儒學……再根據歷史課本,總結和歸納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教育發展狀況,使高中生深刻了解到,國家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給現代化社會建設培育了大量優秀人才,為國家繁榮富強作出了貢獻,從而產生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再如,教學“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內容時,為了使學生更清楚經濟全球化發展,能根據“一帶一路”的實行以及前后發展狀況,深度探討我國在全球化發展階段的特殊地位與貢獻,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自尊心。課后還能給高中生展示各種關于中美貿易戰的信息,組織學生展開探討溝通,各抒己見,逐步了解到中國經濟實力持續增強成為與美國談判的關鍵籌碼,指引高中生形成為國家持續強大而堅持奮斗的決心及毅力,有效地融入“家國情懷”素養。
中華文明歷經千年而經久不衰,重要的原因便是中華兒女有著不屈的精神支撐。新時代背景下,也產生了許多發揚和繼承民族精神的優秀時代精神,如“特區精神”“女排精神”“工匠精神”……唐山市曾經歷過大地震災難,如今發展成了新興城市,也由于地震而聞名全球。唐山大地震雖然給唐山人民造成了創傷,但鍛造了他們堅貞不屈的優良品質,這種精神凝聚成“抗震精神”。高中歷史課堂上將唐山地震歷史知識融進教學中,特別是讓高中生體驗到唐山大地震出現后,黨與政府以及各族人民對該地區群眾的無私幫助,正因如此,唐山才可以在震后快速崛起。一些學生的家長或親人是震后的幸存者,學生能通過身邊的親人了解這段歷史,由此真切感受到正是由于有了黨與政府的關懷,才形成了震后新唐山城市形象。抗震精神不僅是堅韌不屈的精神,還是感恩圖報的精神,進而讓高中生深刻體會“家國情懷”。
培養“家國情懷”核心素養需要幫助高中生形成完善人格、樹立良好態度、形成科學“三觀”,課內外實踐是融入“家國情懷”的有效舉措,多樣化的活動對培育高中生“家國情懷”素養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可以轉變枯燥的教學氣氛,提升歷史學科活力。在教學活動中需要注意與“家國情懷”相結合,教學活動包含兩類,即競賽類與角色扮演類。若采取競賽類活動,教師要選取課本內容中的某個片段規劃有關家國情懷問題,且嚴格根據規則實行。例如,對全班學生展開科學分組,且挑選小組代表進行搶答,其余人員組建成“后援智囊團”,配合學生答題。另外,還能設計一些測試題,講課之前將問題展現在學生眼前,引導他們討論和解答,且最后評定出最佳答案,其能作為學科導入環節的重要部分,基于該活動融入“家國情懷”內容,也可以根據某個主題展開競賽活動,比如,以“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提升民族自信”為主題,組織高中生參與歷史知識競賽,讓他們主動收集競賽資料,綜合整理,再在課堂上系統展示出來,讓高中生評定出其中的最佳作品,教師給予適當獎勵與鼓勵。若采取角色扮演方式,可將涉及“家國情懷”素養的資料整合出來,編成一個小型劇本,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出來。例如,將“致遠艦撞擊吉野號”這種充滿愛國精神的事件合理地改編成小劇本,租賃服裝,引導學生表演,重現歷史場景,深刻領會家國情懷作用。若條件不足,可分角色朗讀,將學生分為敵寇、官兵與鄧世昌等人物角色,引導高中生展開分角色朗讀。
培育高中生“家國情懷”責任重大,簡單依靠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與滲透難以獲得良好的教學質量。所以,需要教師在做好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激發高中生興趣,積極組織社團活動,由此作為教學延伸的有效補充,真正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與高中生的學情,如高中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興趣喜好等,在課后帶領學生參與歷史社團活動,可以到歷史博物館等地方展覽,使學生親身體會先烈的高尚品格、英勇事跡與博大胸懷,掌握中國各個時代產生的偉大發明及創造,這一過程,熏陶與感染高中生的思想意識,接受更為深刻且豐富的家國情懷教學。依靠歷史故事,使英雄精神與品質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提高民族認同感、自豪感,積極學習先輩的優秀品格,并將其踐行到自己的實踐,形成報效祖國、為民服務的宏偉志向,不斷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
高中歷史教師要形成終身學習思想,提高自己的學科涵養,道德水平及社會責任心,要注重增強高中生的社會責任心,錘煉學生高尚的品格。高中歷史課堂上,一些教師受功利性等多因素干擾,沒有重視高中生價值觀和人格的形成教育,高中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現困擾。教師在德育教學目標上也有偏差。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認識到這個錯誤,深知歷史教育是培育高中生“家國情懷”的重要場所,要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終身學習思想,進一步提高自身修養。教師要為高中生樹立優良榜樣,為高中生傳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知識,用自身良好的言行感染學生,使高中生肩負起自身的責任,養成擔當意識,發展成對自身、對家庭、對國家以及社會有價值的人。
高中歷史課堂上融入“家國情懷”核心素質,需要激發高中生自主性,喚醒高中生的主體思想,引導他們深刻理解,從而形成“家國情懷”核心素質。教師要重視學科間的融合,歷史是文科課程,不應簡單地從歷史課程著手融入家國情懷,要重視各學科間的結合交叉,引導學生發揮自主性,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調動已有經驗進行深度探究。例如,歷史課本必修三中有關百家爭鳴的知識點也在語文課程中也有涉及,都出現了孔孟老莊等重要人物,對這種情況,要讓高中生全面整理這兩部分內容,提高他們對民族文化的了解。而且,在地理學習方面,地圖可以幫助同學們了解每個國家的地理部位,民俗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人文風俗,這同樣與歷史學科家國情懷要求的地區史觀一樣。政治學科中也有許多內容可以契合歷史課程中的“家國情懷”滲入,如價值觀、人生觀、國家自信心、國家認同感與社會主義重要價值觀等。引導高中生促進課程融合,提高探究能力,是融入“家國情懷”素質的重要途徑。
隨著時代發展,多媒體教學方式也大范圍普及開來。教師可以結合史料,選取合適的視頻資料,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感染學生情緒,有利于家國情懷的滲透。比如,在教學“叩響現代文明的打門”這節內容時,教師通過視頻資料,給高中生分析了現代科技,進而使高中生注重科學發展,增強他們的科學意識,而且還接受“家國情懷”培養。教師在分析完教材內容后向高中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學完這節內容后,大家了解到古代文明和科學,及其人民的智慧結晶,現今,我們在科技領域又取得了何種成就呢?下面就用一段視頻了解了解。”視頻播放結束后,學生會產生民族自豪感和許多見解。可讓他們表達個人觀點,或以小組方式展開探討,學生在家國情懷的感染下,同時也能培養求索意識和分析能力。
總之,高中歷史教學必須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及方式,培育高中生整體素養,增強他們的愛國意識與責任心。幫助高中生形成“家國情懷”素養,由此教師要注重文化滲透,精準掌握教學方向,堅持將培育“家國情懷”的目標融入歷史教學,靈活采取多種方法及渠道滲入“家國情懷”,以期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和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