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梁山學區斜頭小學 李中科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科目教學的主體,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具有直接影響,在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閱讀教學也應進行優化和提升。對此,筆者認為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體,在語言類科目的教學中,講究“聽說讀寫”教學,而“讀寫”是屬于書面語言的教學范疇,兩者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學生通過閱讀活動可以掌握一些寫作的基本技巧,與此同時,通過寫作訓練也可以反復鞏固在閱讀期間掌握的知識,并且提升閱讀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較為關注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而忽視了文章修辭和句式結構的精妙之處,導致學生對文本缺乏深入的探索,無法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提升。而通過讀寫結合教學,可以實現“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實現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雙向提升,進而推動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在小學階段幫助學生適應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掃清許多學習中的障礙,并且提升學生對書面語言的應用能力,使學生能了解文學魅力,并且從文學中吸收知識,真正樹立對語文學習的自信。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往往采取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分別授課的方式,這就導致人為地割裂了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系,形成讀寫分離的教學狀態。而且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較為關注學生對文本的劃分,并且引導學生總結文章主旨大意,對文章的主旨思想進行概括。這就導致學生的閱讀體驗并不理想,也無法感受到文學的魅力,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興趣下降,對閱讀文本形成一套模板,沒有良好的閱讀體驗,導致閱讀效果不理想,而且閱讀教學活動并未促進寫作能力的提升。
針對上述問題,教師在接下來的閱讀教學中,就應實現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并且將其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在課堂教學期間,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章的修辭手法和句式結構進行分析,并且對修辭的精妙之處進行探討,進而讓學生感受到文學的魅力所在,產生閱讀的興趣。例如,在六年級上冊《草原》這節課的教學中,有一段描述是“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山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段話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但是教師還要深入探討這一段比喻的精妙。例如,將騎馬疾馳的男女老少比作彩虹,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將他們比作彩虹。在經過短暫的思考和交流后,有的學生指出,因為作者寫到“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而彩虹也有較多的色彩層次,因此,作者將男女老少比作彩虹是比較合適的。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學生發表了不同的看法,認為彩虹層次分明,但是男女老少們的衣服上的色彩是交融的,所以這個比喻雖然比較生動,但是不夠精確。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繼續思考,如何才能生動表達出色彩交融的場景。這時候有個學生站起來回答道:“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向我們奔來,就像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油畫內部的色彩呈現交融的狀態,而非彩虹一樣層次分明。”而通過這一比喻,可以使比喻的內容和對象都更加形象、精確。
在講解完這一案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剛才的思路進行仿寫訓練,可以用比喻的手法,也可以用擬人的手法。這時候,有的學生寫了“外公挑著水桶,一深一淺地走在泥土地上,一個不留神,踩疼了地里的白菜,白菜哭出了眼淚來”,其中,“一深一淺”表示外公用一個肩膀挑著水桶受力不均,因此走路的時候必定一只腳吃力重,一只腳吃力輕,而踩到了地里的白菜,白菜水分較多,踩到后會流出許多汁水,所以可以描述為白菜“哭出了眼淚”,這就是非常精確且生動的擬人手法,說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并且能將生活和文學結合起來。
從上述教學不難發現,讀寫結合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教師則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精確分析,既要點出文章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也要點出修辭手法精確在哪里,并且讓學生思考,是否還有更為精確的描寫方式。在完成上述環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并且鼓勵學生主動舉手展示自己仿寫的內容,如果學生仿寫出色,就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并且讓其再接再厲;如果學生的仿寫不太理想,教師也應對其鼓勵,讓其不要氣餒,并且幫助學生查找是哪些地方出現了問題,給學生提出改進意見,從而實現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的成長,使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寫作技巧、掌握寫作技巧,通過寫作鞏固閱讀中獲取的知識。
在目前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中,存在的明顯問題就是學生的閱讀內容和閱讀范圍較為單一,閱讀教學局限于課文,而且一般采取單篇閱讀教學,限制了學生的思考和想象,學生對課本以外的文章接觸較少,無法開闊自己的視野。與此同時,單調的閱讀素材也使學生感受不到文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違背了閱讀教學的初衷,沒有讓學生養成熱愛閱讀的好習慣。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從閱讀學習中掌握知識和技能,更要教會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養成熱愛閱讀的好習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閱讀素材進行擴充,一方面是教師選擇課外文本作為補充,并且采取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則是鼓勵學生在課外時間主動接觸名著作品,擴大自己的閱讀范圍。在具體的教學中,實現課內外閱讀的結合需要做到以課內閱讀為基礎、以課外閱讀為補充。例如,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四大名著的節選文章。例如,在五年級下冊中,就有《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以及《紅樓春趣》等文章,其中就涉及四大名著的相關內容,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閱讀這些課內文本的基礎上,引進一些名著內的其他內容。例如,《草船借箭》講的是諸葛亮的故事,而在講解完成這一課后,教師就可以引入其他有關諸葛亮的趣味故事,包括“七擒孟獲”“空城計”“三顧茅廬”“舌戰群儒”等,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并且以此激勵學生進行閱讀活動。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視頻片段,讓學生感受到古代文學以及優秀影視作品的魅力。
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課外素材之外,教師也可以給學生分發一些閱讀書籍,或者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并且寫下自己的閱讀感想。需要注意的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現階段一些小學生也開始接觸網絡,而網絡上有一些內容是不健康的,對學生會產生負面影響。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引導學生多多接觸積極向上的、健康正面的文學作品,使學生能在課外閱讀中積累文學素材,并且可以在課外閱讀期間進行寫作訓練,進而實現讀寫結合,提升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中,許多學生是缺乏自主閱讀的意識的,如果沒有來自教師或家長的監管,他們很少積極、主動地閱讀文學作品,這就需要通過寫作活動和寫作訓練督促學生進行閱讀,實現以寫促讀。在布置寫作訓練任務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出具有明確導向的任務。依舊以上文中的《草船借箭》《猴王出世》等內容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西游記》,對《猴王出世》之后的《大鬧天宮》進行剖析,并寫出對孫悟空的看法和觀點,學生只有在完成閱讀任務后,才能寫出合格的文章,因此,通過寫作訓練督促學生閱讀,可以實現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
在教學中,寫作訓練要實現常態化,讓學生通過逐日訓練積累寫作經驗,并且每天閱讀一定的內容,積累寫作素材。教師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使學生實現日常性寫作訓練,第一,讓學生在課堂上結合閱讀教學中學到的知識,開展課堂隨筆練習,如同前文中的案例一樣,讓學生在完成對課文的剖析后,進行模仿寫作;第二,可以通過布置日記作業的方式,讓學生隔天寫一篇日記,記錄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閱讀并不僅僅是對課堂內容和課本素材的閱讀,更包括對生活的閱讀,學生只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發現生活的樂趣所在,才能通過生活體驗實現對人生的閱讀,并且寫下自己的生活體驗,實現對現實生活的讀寫結合。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生活體驗是極其豐富的,教師的閱讀教學完全可以引入生活化教材,關注日記的作用,將日記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例如,在學完《黃山奇松》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景物,或觀察自己所在城市的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從而模仿課文內容寫出一篇日記,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不僅可以借鑒課堂閱讀中學到的技巧,還可以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真正實現以寫促讀。
傳統的語文閱讀課堂中,師生之間缺乏足夠的互動交流,這就導致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也容易跟不上教師的教學節奏,而且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厭學的情況,失去對閱讀學習的信心。因此,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閱讀需求,結合實際的教學需要,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基礎性的閱讀技巧,通過有效的師生互動了解學情,進而給予針對性的閱讀指導。
在語文閱讀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快速進入氛圍,并且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例如,以上文中的《草原》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開始的時候播放一些游牧民族的視頻片段、有關草原的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草原的遼闊和壯美,進而開展后續教學活動。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走下講臺與學生進行溝通,有的學生表示自己對草原很感興趣,想要教師推薦一些有關草原的書籍,教師就可以推薦《狼圖騰》《額爾古納河右岸》等,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此外,教師也應關注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例如,有的學生喜歡看古代成語故事,有的喜歡科幻作品,有的喜歡現代散文,教師都要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閱讀作品。
在接下來的閱讀教學期間,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閱讀技巧方面的指導。例如,讓學生學會標注關鍵字詞,掌握略讀、粗度以及精讀、細讀的方法,讓學生讀一遍有一遍的收獲。在閱讀期間,遇到優美的字詞和段落也可以摘抄下來,并且在日記或者寫作訓練中用到,也可以與同學分享,豐富自己的文學積累。當學生掌握了精湛的閱讀技巧后,學生的閱讀效率會得到明顯提升,并且閱讀的質量也會得到大大改善,真正通過閱讀學習提升自己在寫作方面的能力,實現讀寫結合。
小學階段的語文作業以抄寫作業為主,主要是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但是抄寫作業也有一個弊端,那就是學生容易對作業產生反感的情緒,如果抄寫作業量較大,不僅不會對學生的學習成果起到鞏固作用,反而會浪費學生精力,削減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因此,筆者認為,在作業設計方面也可以實現讀寫結合,從而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活動。教師可以布置讀后感作業,讓學生閱讀指定的書籍,并且寫下自己的讀后感,而后將讀后感上交。教師通過對讀后感作業的批改檢查學生的閱讀成果,如果學生閱讀后得出的觀點新穎、有創意,教師就要給予積極的評價,反之,就要提醒學生認真閱讀,并且在下一次的讀后感作業中爭取獲得表揚。對讀后感作業的批改可以有效檢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并且感受到學生在寫作方面的文學功底,能使教師對學生的閱讀基礎和寫作基礎形成更深層次的了解。
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優化作業的類型,將傳統的抄寫作業變為“抄寫+讀后感”作業,這樣既可以避免學生對作業產生排斥的心理,又可以降低學生的作業壓力,符合“雙減”政策的大趨勢。讀后感作業需要閱讀活動,但是課后的閱讀也可以實現多樣化,既可以是閱讀書籍,也可以是觀看影視作品。例如,在學完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閱讀有關圓明園的作品,既可以是文學作品,也可以是影視作品,而后寫出讀后感。通過這種作業方式,在完成讀寫結合的基礎上,還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主義教育,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也是極為有利的。
在本文的論述中,筆者首先分析了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價值,進而在此基礎上通過課堂仿寫、課內外閱讀、寫作訓練、滿足學生閱讀需求以及優化作業設計等方式推動讀寫結合的應用,使學生對閱讀教學充滿興趣,并且積極配合閱讀教學的開展,提升閱讀的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