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平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鐘衛英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改革時期教師應重視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在課堂中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調動課堂學習積極性,以最大限度地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教師應充分把握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情境創設、師生互動、審美鑒賞、文化傳承等多方面展開研究,采用合理的手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理念。
語文是小學教育階段的關鍵學科之一,在教育改革背景下,以語文核心素養為導向進行閱讀教學,能有效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并有利于文化認同及審美情趣等素養的提升,使語文閱讀教學目標更加明確,這與新課標中所提出的要求是相符的。可見,語文核心素養的構成要素與語文教學價值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閱讀教學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當下教育領域中的熱點問題,教師應明確閱讀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的意義,并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加以實施。首先,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及獨立思考能力要求較高,教師在教學中應將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通過交流和互動給予針對性指導,加深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和認知,這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核心素養有較大的幫助。其次,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對教學手段的創新也有積極意義,傳統教學方式多以理論分析及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忽視了對學生閱讀習慣和思維的引導,導致學生學習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文本的理解較為淺顯。而以核心素養為指導開展閱讀教學,則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式,合理分配課堂時間和精力,將精讀與略讀有效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深入感知文本核心思想,從而保證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更多的收獲。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要先明確學習語文的根本目的,其在于指導學生獲得語言表達與運用的技巧。而教學情境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著閱讀文本與學生,有了它,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才會更顯著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手段來創設教學情境,巧妙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達欲望,達到豐富語言積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學目標。然而,情境的創設需要依托課堂及豐富的教學活動,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導入形式來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借助多媒體展示圖片、視頻、文字等資料,調動他們的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在此基礎上,再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品味其中的詞句,分析段落大意,深化對閱讀文本的理解,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同時,閱讀教學中還可以創設豐富的實踐活動,借助課上或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文學常識比拼、三分鐘演講、角色扮演等活動,再現閱讀文本中的情節和思想情感,并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激發學習和探究的樂趣,使學生深入領略文字背后所隱含的獨特魅力。由此,學生不僅可以強化對閱讀文本的理解,還能在閱讀教學中體會到樂趣,語言積累與運用能力得以高效培養。
1.學生與文本對話
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本質上是學生了解文本內容、品味文本語言、感受作者情感的過程,高效的對話能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展,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換言之,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布置明確的任務并保留充足的探究時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在理解文本內容和思想情感的基礎上,品味遣詞造句和修辭手法中的亮點,使學生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質疑能力得以培養和鍛煉。而想要達成學生與文本的有效對話,教師主要應從預習和教學兩個角度入手,從預習方面來說,教師可以設置操作性較強的“任務”,指導學生在課前借助工具書、上網求助、向別人求教等方法,對閱讀文本寫作背景、文學常識、重難點、情節起因、經過、結果等進行預習,預習任務的布置要符合學科特點及學生認知規律,否則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從教學角度來說,教師要以引導者的身份,組織學生深入研讀文章,鼓勵學生回顧預習中存在的疑惑,通過對詞句的分析找到答案,使學生獨立思考和實事求是的珍貴品質得到培養。由此,學生可以完成與文本的有效對話,同時將自己的見解向教師和同學表達,并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通過創新思維用自己的語言概括課文基本內容。
2.學生與教師對話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經常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啟發和誘導他的學生。而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也認為問題是教學的“心臟”,合理問題才能為學生的思維指引方向,提供動力,推動創新。可見,合理提問在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內容有效提問,讓學生暢所欲言,而問題的設計則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讓學生的思維在引導下,通過合理的想象和聯想進行學習。但在以往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多是采用“填鴨式”的方式講解知識點,與師生平等交流對話的形式相比,缺乏對學生思維上的引導,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把握教學目標和學生的閱讀水平,在互動中合理設問。在初讀閱讀本文階段,運用提問、設疑等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主動感知文本的內容。而在品讀課文階段,可以設計問答環節,在“一問一答”中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通過感性化想象,鼓勵學生思考和體會,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促進其分析能力與想象力的提升。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學生細讀課文,結合文本中的中心句或關鍵字提問,對學生思維進行點撥,通過對閱讀文本的二次加工來深入了解和掌握知識點,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和提升。
3.學生與學生對話
小組合作學習是語文課堂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對鍛煉學生思維有著重要意義。而在培養學生思維發展時,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探究來推動生生互動。在學生與學生對話前,教師應先布置明確的討論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以小組形式展開探討,探討中生生的思維會出現強烈的碰撞,并迸發出靈感,促進思維的發展和進步。但實際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存在一定的問題,生生之間多是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會有部分學生參與不積極的情況,學生的互動效果不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先指導學生了解閱讀文本的大致內容,再提出明確的探究任務,使學生在閱讀中不斷動腦思考問題,起到活躍思維的作用。在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和分析完成任務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在小組中積極發言、闡述思路,通過討論和交流將問題的答案進行整合和提煉,并將學習成果反饋給教師。教師針對學生的反饋信息進行評價,幫助學生再次梳理思維邏輯,使其思維得到升華。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在生生對話中獲得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并在同學和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對思維的梳理,同時突出了自己的學習主體地位,對思維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
1.在誦讀中體驗
誦讀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接觸文本最直接的一種方式,有效的誦讀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還能培養他們的鑒賞能力。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誦讀練習,并重視學生的體驗感。利用小學生模仿能力強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中應傳授多種誦讀方法,讓學生在指導下正確理解文章情感,逐步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同時注意對朗讀技巧的傳授,使學生在抑揚頓挫的誦讀中,逐漸形成語感。但以往教學中,教師多是將誦讀作為學生了解文章大意的方式,忽視了其他的教育價值,只給予學生較少的誦讀時間,大大降低了他們的誦讀體驗。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在充分認識到誦讀重要性的前提下,豐富課堂誦讀的形式。在剛接觸閱讀文本時,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誦讀,首先掃除陌生字詞障礙,讀準字音、讀通文字。其次,為了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誦讀技巧,教師還應進行示范朗讀,并要求學生在掌握字詞含義的基礎上認真朗讀,體會文字和情節中蘊涵的思想情感。最后,為了幫助學生培養語感,教師應遵循“少講多讀”“以讀促悟”的原則,鼓勵學生反復誦讀文本,體悟作者內心深入的情感,從而激發閱讀興趣。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就會形成語感。
2.在拓展中體驗
閱讀教學雖然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能讓學生在閱讀中通過不斷的積累來提升能力,但教材中文章篇目有限,無法滿足學生的能力發展需求,教師應開展拓展性閱讀,有意識地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并豐富閱讀體驗。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應選擇與教材文本類似的作品作為拓展閱讀內容,引導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知識去分析和鑒賞拓展文章,以達到豐富閱讀體驗,完成文字積累,促進綜合能力提升的目的。但在傳統教學中,部分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忽視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體驗,也阻礙了審美鑒賞意識的提升。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先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脈絡和中心主旨,并為其推薦主題相同或相似的文章,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同一主題不同的表達方式,進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在拓展閱讀中不僅可以為學生推薦相關文章,也可以結合文本創作背景,補充講解一些歷史資料,使學生了解必要的知識,更容易領會文章中的思想內容。基于此,學生的閱讀知識面會得到顯著的拓展,所積累的語言知識也會越來越豐富,未來在閱讀到相同主題的作品時,能快速調動情感體驗,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
1.立足課內,理解文化意義
文化理解與傳承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學生對國家、民族、社會和歷史的自我認同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抓準其中的優秀文化元素,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其中的文化含義。課堂則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要立足于課內,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文字背后蘊涵的歷史文化進行探索,包括作者生平、創作背景、主題思想等。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教師可以提前布置學習任務,告知學生學習主題,讓他們課后收集作者的相關資料,在收集和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的視野和文化素養能夠得到有效的拓寬,也能豐富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課堂中教師則可以引出教學內容,在學生掌握文章結構和大意后,深入展開教學,結合具體文字鼓勵學生進行分析和鑒賞,從而對文章創作背景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多次誦讀,體會文本中的語言美、韻律美,深入理解語言背后豐富的文化內涵。此外,教師還可以圍繞文本的主體思想,帶領學生探究傳統文化,教材中收錄的文章多具有積極正能量,分析文章主旨和思想情感后,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教學,鼓勵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回憶生活中是否遇到過類似的案例,從而理解文本想要傳遞的優秀文化意蘊。
2.走向課外,挖掘文化資源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教師要重視文化資源的挖掘,只有將目光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才能豐富文化資源,并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將注意力放在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學習上,進而提升自身素養。但課外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需要依托主題化教學活動,教師應對學生進行耐心的指導,并結合他們在課堂中的綜合表現,開展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實踐教學活動。就課外拓展來講,教師應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設計實踐調研、實地走訪等主題活動,通過分析閱讀文本中存在的優秀文化,利用社會資源和校園資源設計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強化自身體驗,獲得學習上的滿足感,同時引導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更深入的認識。此外,在課外活動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合理的指導,以語言、肢體動作為載體,肯定學生的觀點,并對所挖掘的文化資源進行分析,使其與課堂所學內容有機結合。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的活動體驗性會大大提升,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也更加深入。由此,學生會在活動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趣味和獨特魅力,并對課堂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產生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
總的來說,語文是小學教學階段的基礎學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想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就要重視各個環節教學活動的設計,由課內到課外有序深化學生對文本的認知,保證學生在積極主動學習的同時,促進語言表達能力、思維創新能力、鑒賞能力、文化理解與傳承等素養的提升。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能一蹴而就,教師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將核心素養滲透到教學各個環節中,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力和素養也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