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勞動街小學 管雪雁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不是單一地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而是在教學中、在活動中讓學生可以領悟數學精神,根據數學活動的類型積極滲透德育內容,從而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本文主要探究新課程下小學數學德育滲透的策略。
數學教學不是將學生塑造成一個空有數字概念的人,而是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了解道德、了解紀律、了解規則,并從中得到啟發,塑造自我美好的品行,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明確是非,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以數學知識技能的滲透為重點,并不注重學生思想品質的培養,因而限制了學生的發展,限制了學生學科品質的提升,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數學教育的雙重教育價值,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雙向的提升。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主要講授專業知識,很多教師基本上沒有滲透德育內容,沒有適當將課程內容進行延伸,一些數學教師單純地認為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是道德與法治教師的責任,數學知識和德育內容沒有任何的聯系,正是由于這種認知,導致數學教學價值難以被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科素養難以得到提升。傳統教學模式雖然滿足了學生的基本學習需求,學生也掌握了一定的數學知識,但是學生卻缺乏一定的學科認知,思維被禁錮了,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德育,不僅是提升學生自我認知的關鍵路徑,也是拓展學生思維,開闊學生眼界的重要方法,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對德育內容的滲透,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現階段教師在實踐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更加關注與學生的學習成績提升,在教學展開的過程中著力點更加傾向于學生能否有效地背誦相應的知識概念和公式,能靈活地解決問題,對德育內容給予的關注和重視相對較低,甚至在很多教師的觀念中數學教學和德育兩者并不相關,認為德育并不是數學教師的責任,忽略了德育滲透所能帶來的影響和所起到的效應,導致了德育在數學教育中融合度相對較低,所能起到的效益和影響也相對較弱。
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是長期的,只有保證教育的連續性,才能提升其教育價值,因此教師在此過程中需要有足夠的耐性,并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通過巧妙的延伸,從數學知識逐漸過渡到德育內容,從而使學生獲得啟示,重塑自我見識。但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些教師雖然引入了一些德育內容,但是由于缺乏滲透技巧,導致課程規劃混亂,德育內容的滲透比較牽強,不夠流暢,從而占用了較多的課堂時間,這就表明教師對德育內容的認知不夠,同時沒有重視課前的教學設計,最終影響了德育內容的滲透效果。長此以往,很多教師就失去了教學耐心,對德育內容的滲透也就不了了之,很多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德育流于表面甚至有很多教師將數學教學和德育教學分割開來,涇渭分明,這就導致了德育的滲透不僅無法有效地提高數學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甚至還會從很大程度上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拖沓,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除此之外,德育內容也并沒有根據小學學生的學齡特點認知規律和發展需求進行相應的分析和研究,德育失去了其擁有的效益和影響針對性不高。
不管是什么學科,都有雙重教育價值,數學課程也是如此,在保證學生學到相應知識能力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學生的德育,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滲透德育看似不切實際,但是實質上,數學課程和道德與法治課程也有著一定的關聯性,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滲透德育內容是遵循教學規律和學科規律的。數學課程中不僅容納了基本的數字、圖形、空間等基礎的數學知識,也包含了豐富的數學文化,數學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向人們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傳遞探索永無止境、生生不息的科學精神,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凸顯數學學科的文化價值,數學課程中的文化內容無一不顯示著正確的價值觀,在提升學生學科素養的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向學生傳達正確的價值取向,有利于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
小學數學教材中包含了內容極為豐富的數學文化材料,將這些材料進行充分挖掘,可以達到提升課堂容量的目的,教師可以結合不同的課程內容,立足不同的教學目標,相應地融入德育內容,在保證學生學到數學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數學課程屬于科學,在教育方向上和其他學科一樣都是一致的,都是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為最終目標,所以教師應該深刻分析數學教材中的文化內容,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
數學是一門探究性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探究、合作、求真、務實等精神深刻地體現在全部的數學活動中,教師應該認識到數學課程的這一特點,通過巧妙的延伸和拓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合作意識,探究、合作、求真、務實等精神意識是學生必備的品德,教師在注重知識內容滲透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精神和合作意識,因此,教師可以以數學活動為依托,引導學生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對問題進行深刻探究,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數學精神,并逐漸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學生高尚的學科品德。在數學探究活動中促使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合作品質,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引導作用,通過言語激勵學生,鼓勵學生深入其中,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幫助和激勵學生,使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自信。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分類”一課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主進行探討,從而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在探究中培養自己的科學精神,在探究活動開始前,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并給每一個組分發幾個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然后指導學生的進行自主分類,學生依照教師的指導展開自主觀察,通過測量、記錄,對不同三角形的特征進行了詳細的探索,小組數學活動由小組組長進行指導,學生分工合作,協同操作,通過調觀察、對比、記錄、總結等流程完成了活動,并得出了基本的結論。在活動結束后,教師提問:“活動完成后你們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學生爭先發言,有的學生說“三角形的角不同,它的性質也不同”,也有學生:“直角三角形和其他類型的三角形不同”,教師又問:“除了知識外你們還收獲到了什么?”學生說:“活動是我們是一起完成的?!币灿械膶W生說:“經過活動對數學知識的印象更深了?!苯處熯M行鼓勵并肯定學生的說法,并說:“探討活動是一個過程,需要多人協作完成,通過這次活動我們要知道人多力量大,要學會和他人合作,通過探索才能收獲更加深刻的知識。”通過活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學科認知,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促使學生獲得了成長。
小學數學教材設計十分人性化,不僅設置了數學知識點板塊,還設置數學活動、數學小故事等板塊,數學小故事主要是以往科學家的相關事跡,教師可以深挖教材內容,挖掘數學小故事,促使學生受到啟發,從而提升自身道德品質,在完成基本數學教學后,教師可以針對性挖掘對應內容,從名人故事入手滲透德育內容,靈活地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深挖教材內容,拓展延伸,從而發揮數學課程中的德育價值。
例如,在學習“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介紹有關的圓的數學名人故事,從故事入手,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內容,從而促使學生受到啟發,提升自身的品德思想,例如,“古代人最早是從太陽,從陰歷十五的月亮得到圓的概念的,那么是什么人作出第一個圓的呢,數萬年前的山頂洞人用一種尖狀的石器來鉆孔,一面鉆不透,再從另一面鉆,石器的尖是圓心,它的寬度的一半就是半徑,這樣以同一個半徑和圓心一圈圈地轉就可以鉆出一個圓的孔,后來經過漫長的實踐,在陶器時代,制作出了很多圓陶器,半坡人學會了制作圓形的房頂,在后來木頭制作的車輪也慢慢出現了。”在實際的探索中,歷經了漫長的實踐,人們對知識的探索是無止境的,教師問學生:“對這樣的一個故事,你們有什么感受?”學生回答:“學習是沒有止境的?!苯處煴慵右钥隙ɡ^續說:“學習是不斷的,但也要堅持,只有堅持不懈,才能認識得更加全面,就像你遇到一道較難的數學難題,通過堅持,一定會有所收獲”,通過拓展延伸提升了學生的道德品質,完成了德育滲透。教師要認識到教育內容會從很大程度上決定教育方向、教育的效益和影響,想要在小學數學教學展開的過程中有效滲透德育,實現對學生的觀念塑造品質培養和價值引導,教師就需要關注起教學內容所能起到的效益和影響,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豐富優化和完善,讓德育與數學教學充分融合。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是教學的升華,也可以促使學生養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一個數學家縱然有高深的數學知識,但是若沒有愛國的基本素養,是失敗的。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以進行深刻地延伸,從基本的數學內容可以靈活地延伸到愛國情懷上,才能真正地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及時地引出一些愛國的數學家,讓學生產生敬佩之情,也可以引出相應數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強國激情,讓學生學好數學,為國家奉獻自己的力量。
例如,在學習“應用題”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內容對學生進行情感疏導,用言語打動學生,教師可以問學生:“學習數學的意義是什么?”學生說:“可以應用在生活中,計算買東西的費用。”學生給出了許多答案,教師說:“不錯,但是學好數學的最大價值是做一名科學家,科研是需要計算的,需要學好數學,科學家是為國家做貢獻,為科技發展出力的,因此我們要學好數學,長大后努力成為一名科學家,為國家做貢獻”,從而鼓勵學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
小學數學教學中,要促進數學課程和德育內容的融合教學,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讓學生從抽象思維轉化到形象思維,通過立體形象的視頻和圖片實現促進學生情感的升華,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多媒體資源豐富,在激發學生情感、促進學生思維認知上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實踐性的數學活動,可以為學生構建體驗式的數學活動,進而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認知。
例如,在學習“公頃、平方千米”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我國國土面積的相關視頻,引導學生的通過具體的數字和圖形,讓學生體會我國遼闊的國土面積,在觀看視頻中,學生對平方千米的單位有了新的認知,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河山的品質,進而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
數學是一門處于不斷探索和實踐中的科學,探索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數學課程的學科特點,通過巧妙的延伸和拓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合作意識。新課改下,數學課堂要求學生有強烈的科學精神和合作意識,所以教師重視數學基礎知識的滲透過程中,更應該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探究、實踐的價值和意義。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任務型的數學活動為依托,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品質,讓學生通過不斷的驗證,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品質,為此教師應該強化引導作用,通過語言激勵、行為激勵,鼓勵學生讓學生勇敢面對問題,當學生遇到阻礙時,應鼓勵學生,讓學生積極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樹立學生勇敢探索的精神。
例如,在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數學活動任務,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實踐讓學生了解合作探究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探究品質,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鼓勵學生在組內自主分配任務,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自主解決應用題,在巡視指導的過程中,教師發現有幾個組遇到了困難想要放棄探究,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及時鼓勵疏導學生:“解決問題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需要大家協作完成,所以我們要直面難題,想方設地的解決問題、阻礙,不要遇到問題就退縮,只有直面困難,才能解決困問題?!蓖ㄟ^任務型的探究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勇敢向前的道德品質。
綜上所述,數學課程和道德與法治課程也有著一定的關聯性,教師在保證學生學到相應知識能力的同時,小學數學德育滲透也十分重要。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德育內容的滲透,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積極解決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數學課程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