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平縣第三實驗小學 彭仁彩
讀寫訓練是當前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能同時對學生展開閱讀與寫作兩個角度的學習指導,還能切實幫助學生樹立起相對完善的思維轉換體系,這對其后續的生活與發展都將起到相對積極的意義。但從當前的小學語文課程開展情況來看,很少有教師能將讀寫訓練相關內容融于課堂,對此,本文就從以下角度展開相應的分析。利用讀寫訓練的相關教學手段,來培養小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其目的就在于激發他們對課程內容的分析、閱讀理解能力,并進一步促進其本身的綜合發展意識,將其自身的寫作能力也同步加以提升,這樣小學語文課程的整體教學效率才能得到切實有效的提高。與此同時,因為小學生本身的身心年齡都相對較小,正處于形成良好學習基礎的重要階段,所以教師展開小學語文課程的同時,利用讀寫訓練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其整體的教學效果都將得到全面有效的提升。這不僅能對小學生發展起到積極意義,對課程的社會化革新也有著相對重要的影響。
充分了解讀寫訓練對小學語文課程開展的積極意義,是切實為后續教學革新提供理論基礎的重要保證,也是明確之后教學形式發展方向的關鍵性前提,而從讀寫訓練本身的性質角度來看,其應用的積極意義多體現在以下方面。
從讀寫訓練本身的教學性質、內涵等角度出發,教師能直接從這一融合式教學手段中,更直觀地了解到讀寫教學對學生思維認知所能起到的積極意義。因為小學階段的讀寫訓練本質上就是在利用課程中的教學內容,來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能力,之后再巧妙從這一角度出發,完善學生的寫作思維,所以教師在利用這一訓練手段,在開展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整體過程中,就勢必會利用到大量的多角度讀寫訓練內容,而多角度的內容、重復地練習,便能切實促進學生的良好學習思維的發展,進而有效提升課程的整體教學發展效益。
在小學語文課程的開展過程中,巧妙利用讀寫訓練相關形式進行教學,除了能將學生的語文思維加以培養之外,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將其本身的學習能力加以提高。在讀寫的相關訓練過程中,學生所親身接觸的文章內容、種類會相對較多,而這就自然會使其本身的知識內容儲備量有效增加,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再進行課程內容的相關教學講述,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程度便都將得到相應的提高。除此之外,課程開展對學生思維發展也能起到積極作用,那么在此基礎上,學生自身所掌握的閱讀寫作角度轉換思維,也會使其本身對課程教學內容的理解能力加強,因此,在小學語文課程開展過程中融入讀寫訓練的相關教學形式,對進一步提高學生本身的綜合發展能力而言,有著相對積極的影響。
小學階段教學的強調基礎性知識的傳授,而語文這一綜合性課程的有效開展,更能同時推動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知識理解能力、知識儲備能力等全面發展,而讀寫結合這一手段的有效提出,還能利用其本身的融合、滲透教學性質,將學生的學習能力進一步提高,這對其后續的生活與學習而言,能起到很大程度上的奠基作用。除此之外,讀寫結合相關教學手段的開展形式下,教師利用對已有模板,引導學生展開更具全面性質的理解和分析,使其能從認知與臨摹的角度,切實掌握其中的技術技巧,進而達成相同或更進一步的優秀表達。在這樣的反復訓練中,學生會形成一種固定的學習思維,而這樣的學習思維,對其本身的英語學習、數學學習等多種學習,也都有著相對積極的意義,因此,良好的讀寫訓練教學手段,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奠定學生的生活發展基礎。
在明確讀寫訓練對小學生發展所能起到的積極意義基礎上,教師還要從小學語文課程的整體教學發展現狀角度,展開具體的教學問題分析,從而意識到課程開展中仍存在的不足,進而巧妙地將讀寫相關訓練更好地融入其中,達成高效教學目的。
從當前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開展情況來看,最為突出的一點教學不足就在于,教師本身的教學觀念相對陳舊,傳統的應試教育對教師所提出的“唯成績論”教學觀念,并非一朝一夕能轉變。這也就導致當前大多數負責小學語文課程開展的相關教師,都沒有意識到“讀寫結合”這種融合性思維角度教學的積極意義,因此依舊下意識地利用相對陳舊的思想、手段展開相應教學。除此之外,據筆者觀察,當前大部分小學教師都以自我為中心,把控住整體課程的有效走向,并將知識內容傳達給學生。然而,像“讀寫結合”這一類教學形式的相關訓練,教師就要將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教師則是引導者,對學生展開相應的學習引導,這樣才能切實保證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同步提高課程開展效率、學生學習能力。
教師教學手段的相對單一,因為教師更重視學生的實時學習成績,而最好的短期記憶教學手段便是“灌輸式”教學方法,所以當前大多數小學語文的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都在應用這一教學手段,而且其中還有一大半課程是僅應用這一種教學手段。雖然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省去了很多的獨自思考時間,只需要將教師所傳達的內容加以背誦,便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短期記憶能力與成績的提高,但這種教學手段的長期應用,難免會使性格未定型的小學生形成一種依賴性的學習特性,遇到問題會更多地依賴教師解決……除此之外,讀寫結合這一教學方式在課程之中的全面有效應用,對陳舊的“灌輸式”教學手段還有著一定的制約,因為讀寫結合的教學形式,對學生自身的思維發散要求會相對較高,而“灌輸”的教學方式又并不能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前課程教學中存在手段單一的相關問題,教師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改善策略。
要切實地將讀寫訓練的相關內容融合到小學語文的課程中,并利用這樣的教學手段,有效提高學生本身的學習發展能力,并隨之將其本身的閱讀、寫作思維加以提升,教師首先就可以從閱讀的角度出發,將閱讀教學的形式加以豐富,從而樹立起學生的良好閱讀、學習習慣。這樣課程的高效展開才更具教學效益,而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也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對此,教師可以課程內容、主題等為依據,嘗試利用情境式教學手段,來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以此教授給學生“沉浸學習”的相關技巧,這樣他們便能從中感受到閱讀的興趣,進而形成自身的良好閱讀、學習習慣。與此同時,這樣的教學手段,還能切實地將學生的學習記憶程度加深,使其本身的知識儲備量得以豐富,這對其后續的寫作學習也能起到相對積極的意義。
以統編教材三年級語文上冊中的《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篇文章為例,當教師在進行這一文章的相關教學時,就可以應用創設相應教學情境的方式完成基礎教學,如讓學生們分別扮演“小貓”“母雞”“老屋”以及“小蜘蛛”等不同的角色,并讓他們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在不改變原文中心思想的前提下,展開趣味溝通……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也將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的開展含義,同時也能積累下相應的寫作素材。在他們完成相應的情境演繹后,教師還可以嘗試引導他們從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發,以“陪伴”為題,描寫出相應的主題文章等。這樣的教學手段能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有效強化其讀寫結合能力,樹立起良好的學習認知與習慣。
教師要利用讀寫相關訓練,將原本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加以全面革新,以突出讀寫訓練的相應優勢。除了要將課程的開展形式加以豐富之外,還要將課程的開展主體地位全面轉交給學生,以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提高課程教學的開展效率。對此,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將教學活動加以設計,并在活動的設計過程中盡可能多地將自己放在引導者角度,完成相應的指導教學,進而保證學生的學習發展能力是從自身的練習、思考中得到,這樣才能切實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將其本身的記憶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相應的協作發展能力加以提升。
例如,教師在進行統編教材三年級語文上冊中《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程教學時,就可以積極轉變自身的課程教學地位,并巧妙利用趣味教學形式,將課程加以展開,從而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發揮其本身主觀能動性的目的。因為《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文章中,包含著大量的景色、物體描寫,且描寫方式十分精細,所以教師在開展課程時,就不妨利用引導學生依據文章內容繪制圖畫的方式,進一步完成對文本的有效閱讀理解。如文章中所描述的海底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作者所刻畫的魚“有的全身布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上長了一簇紅纓;有的周身像插了好多扇子,游動的時候飄飄搖搖;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了刺,鼓起來像皮球一樣圓”……在這樣的描述下繪制出相應的圖片行為,能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物體的描寫技術、技巧,并切實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此基礎上,教師就不妨利用這樣的教學手段,再反過來給學生定一幅畫作,依據其從《富饒的西沙群島》中所學習到的相關技巧進行文字轉述,這樣學生的學習能力、讀寫結合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要想切實有效地利用讀寫結合式訓練內容,培養不同學生的綜合發展能力,尤其是將其本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創新寫作能力加以提升,充分了解這一教學手段對課程開展而言,所能起到的相關教學價值是著手要點,而了解小學語文課程開展現狀則是具體方向。通過這樣的全面分析,教師才能對課程的全面積極發展擁有深度理解,進而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措施,達成上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