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縣第二小學 鄭淑姬
科學實驗是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掌握科學原理,了解科學知識,培養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全面分析和把握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實驗活動,能讓孩子從小樹立崇尚科學、注重實踐、認真求實的觀念,為進入中學階段學習物理、化學、生物打好堅實的基礎,讓學生親身經歷、主動探究,這樣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科學知識。筆者從具體教學實踐出發,分析了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普遍性、基礎性問題,深入探究實施科學實驗有效教學的重要性,同時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探尋有益的實踐對策,從提供科學實驗素材、選取科學實驗方法、設計合理的科學實驗架構等層面進行闡述,以期獲得良好的實驗教學實效。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有不少學校非常重視基礎學科教育教學,卻常常忽略了小學科學教學,認為科學實驗是可有可無的課程,對學生升學沒有實質的意義;有些小學學校始終沿用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不重視科學實驗室建設,甚至沒有配備專門的科學實驗室,實驗教學時設備條件簡陋,所需的各種器材不夠齊備,實驗材料簡易粗糙,無法滿足小學生探究科學實驗的需求,嚴重制約了他們的科學學習興趣和熱情。特別是在開展科學教學時,缺乏專任的科學教師,科學課程多數是由其他學科教師代上,科學課有時還被隨意擠占。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實驗教學必然是低效的,根本發揮不了科學實驗應有的教育效果。
有些教師習慣于利用書面講授的教學方式,對科學實驗教學的目標認識不清,缺乏充分的教學設計和實驗準備,對所要開展的新實驗內容并沒有預先向學生演示,缺乏專業的教導和講解,只會照本宣科、粗略解析一下實驗基本過程,然后直接向學生展出實驗結論;有些教師缺乏專業細致的實驗精神,實驗教學中缺乏一定的嚴謹性,常常忽視學生在實驗探究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造成了科學實驗教學效率低下,實驗課堂枯燥無趣。
小組合作是保障科學實驗活動獲得良好成果的有效形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些教師明顯缺乏創新科學實驗的意識,無法為小學生創新設計形式多樣的合作探究實驗,科學實驗方法單調,流于常規,缺乏新意,只能照搬教材中現成的實驗案例,使學生難以通過開展實驗探索而獲得滿意的實驗學習成果;有的教師無法緊密結合現實生活,創造性地提出、設計一些富有生活趣味、生動精彩的實驗項目,只能以講解來替代實驗演示,或只能讓小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來取代實驗操作,造成實驗教學效果無法有效凸顯。在具體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無法得到教師的及時指引,他們往往只能單獨進行實驗操作,缺乏科學實驗嚴謹性和創新性的訓練,影響了他們實驗探究和團隊合作等能力和素質的培養。
科學實驗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科學實驗課主要以探究活動為主,非常契合小學生富有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心理,深受他們的喜愛。而在小學科學實驗課中,學生的探索學習興趣培養尤為重要,興趣是激勵學生參與學習的首要因素。教師緊密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優化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能有效激發小學生參與探究實驗的興趣,促使他們真正投入科學實驗活動,讓他們盡情地在“做中學”,掌握基本實驗知識和原理,嘗試進行各種創新實驗,積極開闊自己的眼界,拓寬學習思路。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成長的時期,他們有著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科學實驗就是訓練小學生創新能力的最佳平臺,是指導他們探求科學現象、揭示科學本質、追求科學真理的重要學習形式。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階段,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和創新創造能力是開展科學實驗教學的目標,教師要善于利用科學實驗教學方式來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正符合了實施科學實驗教育教學的目標,真正凸顯學生在實驗探究課堂中的主體性。教師優化設計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提高科學實驗效率,指引小學生融入科學實驗活動,指導小學生細致把握好實驗重難點和關鍵節點,學會觀察、模仿、嘗試、學習,學會與組內學伴的協作探究,踴躍參與科學實驗小組互動活動,既能讓他們盡情體驗探索科學的過程,獲得豐富的實驗知識和技能,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順利完成實驗,又能激勵他們主動地、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尤其在實驗課堂中,教師引領小學生共同做好實驗流程設計、合理組合分工、加強協作探究,靈活掌握實驗操作要領,能進一步鍛煉他們的實驗操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合作實踐能力等,促進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培養,從而為深入探索研究科學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科學精神的本質是實事求是,要求學生能樂于探索研究,勤于參加科學實驗活動,學會掌握科學實驗方法,樹立起求真務實的實驗探究態度??茖W與教育密不可分,科學實驗是培育小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意識、樹立科學學習態度、涵養科學精神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路徑。優化實施小學科學實驗有效教學,還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精神。在科學實驗課中,教師創設科學合理的實驗教育教學,指導學生積極嘗試做出猜想和假設、參與探討交流、開展實驗探究、總結得出結論、驗證結論成果,有利于激勵他們堅持探知求真,不斷提升科學思維水平,促進科學精神的有效培養。
科學探究要真正做到高效細致,需要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學智慧,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動手動腦,用實驗活動來帶動、啟發、開拓科學思維,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形成嚴謹、細致、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
科學實驗的趣味性是引導學生參與科學實驗的有效手段。有趣的實驗課題,是吸引學生的先決條件,在指導科學實驗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有的放矢,選擇有趣味性的實驗材料,把精心選配的材料交給學生,會激發學生的心理期望值,提高學生探究欲望。例如,在教科版四年級上冊“導體和絕緣體”觀摩課中,課前設計一個游戲環節,通過手拉手,讓導電球亮起來,由于簡易電路檢測器電池電壓小,電阻大,實驗中檢測不出人體是否容易導電。本課創新性改用導電球作為電路檢測器,相比較傳統的電路檢測器,導電球檢測性能更高,能精準地測出水、人體是導體,再通過引導對比檢測結果,在課堂上有機地融合安全用電,掌握電流原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能力,并學以致用。如果說好的題材是科學實驗切入點,素材則是實驗的基礎,素材的選取直接決定著實驗效率的高低,也是學生獲得科學課堂知識最有效、直觀的手段。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實驗是科學課堂精華所在,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來獲取知識要點,在實驗過程中結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和實際要求進行科學實驗,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規范化的實驗操作和適當可行的科學實驗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科學研究習慣,更有利于學生直觀、準確掌握知識要點,從小培養科學興趣,但是應著重把控以下幾個方面。
1.規范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中大量的實驗現象需要通過目測觀察,其精彩現象轉瞬即逝,所以在課程設計中要提前明確要點、難點和精彩點,告知學生只有通過細心的觀察才能捕捉到這些精彩的瞬間。例如,在教科版六年級下冊“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中,實驗過程中給學生留下充裕的時間觀察化學反應現象,通過假設、驗證、推論、總結,讓學生初步了解“化學變化”的科學概念。具體操作中學生容易出現以下問題:一是反應劇烈,不容易將觀察到的氣泡與氣體相聯系;二是兩次用手觸摸玻璃杯,不仔細體驗,感受不到溫度的差異;三是由于劇烈反應氣體容易溢出,杯中的氣體不足以讓蠟燭熄滅,學生傾倒氣體時,常會連帶液體倒出。針對這些現象,應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仔細體會、認真揣摩,充分發揮手、眼、耳、鼻的感知,多角度觀察實驗現象,這樣的觀察才更具體、更深入,印象也更深刻。
2.借助網絡資源,豐富實驗手段
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豐富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它集文字、圖像、音頻、動畫于一體,產生逼真活躍的動態畫面,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科學實驗的要點、難點;有些科學實驗的具體操作,過程復雜深奧,很難用準確語言表達清楚,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就非常直觀。例如,在四年級上冊“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一課,教學中借助多媒體、動漫演示,展現了食物在人體內是怎樣經歷運輸、消化、吸收的全部過程,以這樣的方式,教學內容更充實、生動,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問題簡單化。又如,在“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課,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都是地球運動的結果,四季變化與地軸傾斜、太陽照射角度變化有本質的關聯,所以實時播放實驗操作視頻,用影子變化的特點“立竿見影”推測出四季的成因。這種生動、具體、清晰、直觀的畫面,能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與聽覺感官,使學生耳目一新、興趣盎然,也啟發學生借助多媒體平臺,廣泛了解有興趣的科學課題,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和思路,豐富了科學知識儲備。
3.明確實驗定位,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與思考需相輔相成。由于小學生人生閱歷所限,往往只看到事物表象,沒看到問題本質,甚至出現“操作實驗時興趣盎然,提出問題幼稚可笑”這種“活動有余、思維不足”的現象,是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流于形式的結果,因此,實驗結束后要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交流、歸納、分析,這個過程對確保科學課堂的高效尤為重要。例如,在四年級上冊“點亮小燈泡”一課,教師設計魔術點燈引入探究有關燈泡的問題,經歷了認識器材、大膽猜測、繪制線路、實驗操作、動手驗證過程,進入匯報交流,系統分析階段,投影展示會發亮的連接方法,找出共同點,正確定義回路概念,斷路和短路是學生在點亮小燈泡中常見的問題,因此要拓展總結安全用電知識。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操作性失誤是難免的,“節外生枝”更需在實驗后分析歸納找原因,這樣的實驗課堂才會有效高效。
在一節四十分鐘的科學實驗課中,要完成已學知識的復習、新課程的講解、實驗要點的引領,觀察、體會、領悟、探索、研討,部分實驗結果無法在一節課中生成,還要布置后續的拓展和總結,所以小學科學實驗架構的設計變得尤為重要。應該從上課伊始就從內容、時間上合理編排,整合課堂結構,要把握重點有的放矢;能在實驗課堂完成且學生興趣點大的課題,可以設計為實驗課重點,對于一些學生自己可以動手,簡單易操作且沒有危險隱患的實驗操作,可以從課堂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日常的生活瑣碎中,在豐富、神奇的大自然中,自主完成探究過程,這樣取得的效果也尤為明顯。例如,在教科版四年級下冊“觀察土壤”一節的設計,以追尋袁隆平爺爺科學研究為主線,引導學生以科學家為榜樣,通過“眼看、手捏、攪拌、分篩”等多層次、多角度的實驗,深入探究土壤的特點。本課有三個實驗,首先初步觀察,認識土壤成分;然后篩子過濾,給土壤顆粒分類;第三個實驗靜置觀察,認識土壤分層。上課進程到此時大約剩十五分鐘,尚未生成分層現象,怎么辦呢?我們就設計在課堂的伊始階段,攪拌融入第一個觀察實驗中,接著靜置二十分鐘就有分層現象,這樣探究起來就更直觀、具象,整個實驗時間有節奏、不拖沓,課程結構更加優化合理。
在小學學習階段,科學實驗課在學科教學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越是實驗條件完備、任課教師重視的學校,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樹立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培養科技興趣、養成科學實驗動手能力等方面都特別突出。這些能力對進入中學階段相關科目的基礎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既要發揮小學生好動、好奇、好學的天性,讓他們邊實驗、邊學習,做到寓樂于教,又要嚴謹嚴肅地對待科學實驗課程。而打好這些基礎的先決條件是科學教師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精深的專業能力,并熟知課程進展和課題重點,了解學生心理特點,有宏觀把控課程進展的能力,高度重視優化實施小學科學實驗有效教學的重要性,講究教學手段和實踐對策,有目的地控制科學實驗課知識點在科目擴散、拓展、延伸的能力。當然,著重點還是要抓住科學實驗課本質,讓科學實驗課的時效性、有效性在科學課中發揮重要作用,做到舉一反三,這樣就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