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辰區教師發展中心 邢 云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圍繞提高思政教師綜合素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六個“要”: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其中把“政治要強”擺在首位,“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這是思政教師的第一要求。
在我國,思政教師肩負著為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傳遞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使命,其自身的思想政治信仰具有極強的示范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非常形象地闡明了思政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鍵作用。
中小學生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更需要思政教師為他們樹立正確信仰。中小學思政教師只有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才能從內心深處產生強大的信心和動力,理直氣壯地宣揚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充分挖掘課程內容,幫助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這一論述一經提出便成為加強思政課建設的金句火遍全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一論述既富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又飽含深刻的教育哲理,對思政課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理想信念是個人、政黨乃至一個民族的政治靈魂。中小學思政教師只有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才能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把忠誠和信仰寫在三尺講臺上,高效地為處在“拔節孕穗期”的青少年傳播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教師的耳濡目染,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就是要求中小學思政教師用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去喚醒學生,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去影響學生。只有中小學思政教師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才能深刻影響到學生人格的發展。
中小學思政教師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不是對“信仰”的抽象與泛化,其思想內核與精神實質必須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論與實踐邏輯展開,要緊緊把握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實質內涵,實現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論與實踐自覺,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論與實踐路徑,要做到“真學、真信、真行”,實現“學、信、行”的有機統一。這就決定了中小學思政教師在立志成為有信仰的思政教師的行動中需要圍繞“學、信、行”完成好三項修煉。
中小學思政教師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其關鍵在“信”,其前提在“懂”,只有“懂”,才能“信”。這就要求思政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真正弄懂、弄清其思想要義,成為徹悟信仰的思政教師。
1.研讀經典原著。
做有堅定政治信仰的思政教師,必須以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用科學方法研究馬克思主義。因此,中小學思政教師必須仔細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做到學懂、弄通、悟透,準確把握其精髓和真諦,掌握蘊含其中的馬克思主義原理及其立場觀點方法,學到“真經”,練就“真本領”,運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堅定自己的政治信仰。
2.加強“四史”學習。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中小學思政教師的一門必修課。在實踐中,中小學思政教師要有計劃地開展“四史”學習。所謂“四史”,即: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基、立國之本,而“四史”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產物,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特點相結合的革命實踐。中小學思政教師開展“四史”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鮮活教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四史”學習密不可分,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精悟透,才能真正把“四史”捻熟于胸。
中小學思政教師肩負著啟迪學生思想,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光榮使命,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過硬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是其必備的素養。為此,在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原理及“四史”的基礎上,中小學思政教師還要不斷錘煉思想作風,堅定理想信念。
1.堅持高度的理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度的理論自信是中小學思政教師的立教之本,這就要求中小學思政教師保持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自己,進而影響教育學生。
2.秉持深厚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延綿不絕的重要支撐,是中華民族永葆生機的精神源泉。一直以來,我們的祖先都將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緊密相連,最終構筑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作為有信仰的思政教師就要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系到一起,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聯系到一起。習近平總書記說:“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中小學思政教師只有堅定理想信念,秉持家國情懷,才能引導學生成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信仰不是抽象的概念,任何信仰都有其特定的行為表現。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一種理性的信仰,它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體系,需要具體的信仰行為去詮釋與支撐。中小學思政教師肩負著“立德樹人”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在做到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深悟透、融會貫通的基礎上,還需要篤行致遠,為學生傳遞馬克思主義信仰。
1.強化教學能力。
“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需要在具體的教學中去實現。中小學思政教師要想成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除了研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諳熟“四史”,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之外,還需要在三尺講臺上為學生傳遞這種信仰。
具體而言,在教學理念上,中小學思政教師需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足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持之以恒地做好思政教學工作;在教學內容上,中小學思政教師要找準學生思想認識的共同點、情感交流的共鳴點,力求使思政課教學的價值引導與學生主體訴求形成共振;在教學形式上,中小學思政教師要努力提升信息素養,大力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努力把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自己的思政課教學中,把多種教學形式融入到自己的思政課教學中,實現教學形式的信息化、多樣化。
2.提升人格魅力。
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不是空泛的,需要表現為特定的人生態度、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信仰和審美情趣。因此,有信仰的思政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還要展現出獨特的人格魅力。唯如此,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思政教師能以自身的信仰、人格、學識、氣質等去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師生之間產生積極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深度認同,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因此,一名合格的思政教師一定要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
“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加強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論述。每一名中小學思政教師都應該牢記總書記的要求,通過“研讀經典、錘煉思想、篤行致遠”這三項修煉,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