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鹽瀆實驗學校 張 和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推進以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發展,已成為新世紀教育改革的主題。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學生發展為本,關心學生需要,以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為落腳點,強調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強調學生充分利用經驗、潛能進行建構性學習,強調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尤為重要,是新課程有效實施的重要保證。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課程資源的支持,課程實施必然會受到一定的阻礙和限制,課程目標也就難以實現。“課程資源”的界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所有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來源。筆者在文中所指的“課程資源”傾向于廣義的課程資源,是在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其中包括教材、學生、教師、家長,以及學校、社區和家庭中所有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全面發展的各種資源。
課程資源的種類眾多,為了更好地認識、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學者們對課程資源進行了分類。美國課程專家泰勒根據課程設計的程序,將課程資源分為四種類型:教學活動資源、目標資源、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和制定評估方案的資源。此外,根據課程資源的不同來源,可以將其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根據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社會課程資源和自然課程資源;根據物理特性與呈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文本課程資源、實物課程資源、活動課程資源和信息化課程資源;根據存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根據功能特點的不同,可以分為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根據國家對于課程管理的權限來劃分,可分為國家課程資源、地方課程資源和學校課程資源(又被稱為校本課程資源)。
“生活化課程資源”就是指課程資源中可以用于進行生活化教學的那一部分資源的總和。教學資源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筆者認為凡是能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供利用的一切資源,都是小學數學教學資源。小學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很難很快地理解數學的概念或者與數學學習有關的概念,小學生在頭腦中往往會因為一時難以建立表象,而影響理解它們的內涵和本質。因此,教師應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材料以及數學課程可以利用的各種教學資源。《數學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道出了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問題,揭示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根據對小學數學教學資源所下的定義,筆者進一步認為:凡是能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供利用的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一切資源,都是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資源。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從而獲得對數學的理解。”因此,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系,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充分挖掘學生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把數學教學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數學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充滿快樂、激情、幻想與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
校園生活是學生最熟悉、最感興趣的內容,從學生的校園生活中提煉出教學資源,也是學習內容生活化的有效載體。因此,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校園生活,善于發現校園生活中的數學素材,為實施新課程提供有利的課程環境。校園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豐富多彩,比如多媒體教室、圖書館、實驗室等各種場所和設施。
案例:學習“面積和體積”的有關計算之后,某位教師將學生帶到熟悉的操場上,先引導學生對操場和跑道進行實地測量,然后提出:根據所測量的數據,同學們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積極思考,紛紛發言:(1)操場的面積是多少?(2)我們學校有1200名學生,活動時的人均面積是多少?(3)環形跑道的面積是多少?(4)若在跑道上鋪上0.3米厚的三合土、0.2米厚的沙子,需要三合土和沙子各多少立方米?(5)若每立方米的三合土需15元,每立方米的沙子需25元,那么在跑道上一次鋪三合土和沙子共需要多少元?(6)若在操場四周邊上每隔2.5米栽一棵樹,共需要栽多少棵樹?每棵樹20元,共需要花多少錢?等等。見學生一一作答之后,教師還補充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若在操場
1 2的空地上栽花種草,請你當一回“小小設計師”,為學校設計一份綠化方案。教師充分運用校內的生活資源,創造性地開展了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
小學生的生活經歷中處處充滿著與數學相關的活動,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家庭背景。教師可通過家訪、交談、聊天、觀察等方式來了解和收集不同學生的生活背景,尋找其中的數學問題,為課堂服務。家庭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豐富多彩,比如家庭里的家具、家庭用品、電視、電腦等;家庭人口、職業等;家庭收入情況、水電費、儲蓄等數學問題。如,一年級教學“高矮”的前一天,教師可安排學生:“明天數學課上,小朋友們要告訴全班小朋友,你家里是爺爺高些,還是奶奶高些?是爸爸高些,還是媽媽高些?”這樣學生回家后自然就會認真觀察比較,無形之中就把“高矮”的知識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了。再如,在學習“小學數學乘法”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家人到超市購物的小票,再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根據單價、數量、總價的數量關系和數字特點,發現因數和積之間的關系,從而找到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這樣做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還能讓學生明白將生活中那些零散的數學知識加以整理分析,就可能找到數學規律和方法。
社會是學生跨出校園、家庭的一大重要場所,從學生的社會生活中提煉出的教學資源也是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有效載體。教師在用好校園、家庭生活中的教學資源的同時,還必須開發和利用社會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將社會生活資源提煉成數學問題,形成數學教學的新格局,讓數學課堂成為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創造性地學的生活樂園。社會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豐富多彩,比如社區圖書館、博物館、植物園、海洋館等學生假期經常觀光的社會場所;社會商場、工廠;社會的工程建設、旅游景點等。
案例:某位教師在教學“認識分數”的時候,在鞏固練習中就播放了一段電視上的蛋糕廣告,內容為:有8個小朋友吃蛋糕,先把蛋糕平均分成8塊,每人一塊,這時又來了一位小朋友,看見他們吃蛋糕,饞得直流口水,其中一位小朋友把自己的蛋糕平均分成兩份,一人一份。看完廣告,教師問:看了廣告,你聯想到幾分之一?
由于這段廣告學生平時已經看過,且音像效果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興趣很高,思維也異常活躍,因此對分數的認識也更加深刻。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不局限于課堂上、教材里的數學,而應跳出教材、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把數學教學延伸到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去解讀。
從學生的生活角度分為校園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家庭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和社會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充分利用有著重要的意義價值:它不僅提供教師素養與專業素養挑戰的平臺,提高教師素養與專業素養的能力;提供教師教學方式改變的機會,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提供學生學習方式改變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也提供問題解決的情景,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提供感悟數學與生活間聯系的機會,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提供向學生滲透數學應用價值的機會,增強數學應用的意識等。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合理地利用校園生活教學資源有著重要的價值:
第一,校園中各種場所和設施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的利用價值。多媒體等設施在教學過程中的綜合利用,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素養與專業素養的能力,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質量。校內教學資源是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協調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最基本的、最便利的教學資源。教師的素養狀況決定了校園生活教學資源的利用程度以及發揮效益的水平。因此,校園生活教學資源的利用必然與教師自身素養和專業素養的能力有關。但有些教師就是怕麻煩,為了省事,不去嘗試利用這些資源,純粹運用簡單的現成的個人習慣化的教學資源,一味地利用“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個教案一本書”的方式來展開教學。社會的進步、新課改的要求,提倡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網絡教學資源,用模型、幻燈、錄像以及計算機在數學教學中把抽象和枯燥的數學概念變得形象、直觀,這可以把學生吸引到數學的世界中,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魅力無窮。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素養與專業素養的能力,改變教學方式,充分利用校園中的各種場所和設施。
第二,教室里、校園內教學資源的利用價值。從學生眼前熟悉的事物入手,在生活中找出抽象數學知識的相關原型,便于學生理解;引導學生自主觀察,發現身邊事物與數學存在著密切聯系,懂得利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生活經驗中學習新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把數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合理地利用家庭生活教學資源有著重要的價值:
第一,家庭生活教學資源是學生熟悉的資源,是對校園生活教學資源的延伸。豐富課堂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感悟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學生家庭生活中熟悉的教學資源,可以使學生不由自主地發現原來自己生活的周圍環境中存在著這么多的數學,數學與生活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第二,向學生滲透數學應用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新課標強調學會綜合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不僅要“學”,而且要“學以致用”,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而家庭生活資源給教師、學生提供了利用的機會,比如家庭收入、存款等問題的解決。學生遇到問題時,懂得結合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試著獨立地去解決,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這既改變了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社會生活教學資源有著重要的價值:
第一,使學生感悟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學生的生活離不開社會,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數學教學資源,社會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與數學知識息息有關。當學生假期在社會上的各個場所游玩時,遇到的實際問題,諸如租車、公園的門票優惠等,通過數學知識得以解決,不僅有助于學生發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還能增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第二,提供問題解決的情景,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社會生活中大量的教學資源,大量的生活素材可為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提供問題解決的情景,學生學會自己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結合實際情況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從中獲得對生活的感悟。
第三,為數學綜合實踐課提供便利的資源。“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大范圍,在“綜合與實踐”的教學過程中社會生活教學資源的利用不可忽視。社會生活中大量的教學資源可以為“環保類”“社區參與類”等數學綜合實踐課提供便利。教師平時應多捕捉社會娛樂資源,關注社會生活現象,搜集社會生活素材,創設生活問題,為課堂教學服務。
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開發,就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與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開發利用資源,將數學課堂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認識數學的活動課,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最終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