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威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王麗萍 趙 暉
核心素養培養為新課改后的一項重要教學要求,其既利于優化傳統教學形式,也利于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能夠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實現個性化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教師應在核心素養理念下,積極探索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方法,為提升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促進“深度學習”、培養數學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隨著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為實現“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不斷推進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全面整合,構建以信息化為引領、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對教師教學水平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建智慧校園、智慧教室,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導向”的課程目標和學習目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如何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教學,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因此,將信息化教學手段運用小學數學課堂中,不僅能夠拓寬信息傳播的渠道,激發學生的多種感官,而且可以提高數學學習的直觀性與新穎性,增強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求知欲。下面筆者就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方法談一談自己的做法。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主要是給小學生傳授和講解基礎的數學知識,如基本的數量關系、幾何圖形等內容,這些小學數學知識對小學生而言是抽象而又難以理解的。但在核心素養理念下,借助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教學強調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聯性、生動性和可理解性,更加注重培養以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和發散性思維拓展等主要內容和目標的數學核心素養,以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目前,隨著學校“三通兩平臺”建設,信息技術在小學得到了一定的普及,能夠滿足師生課堂教學中隨時在線應用音視頻等多種媒體資源的需求。但是相關教育部門、學校及教師對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學校沒有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來引導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的落地,沒有對小學數學教師進行系統的、專業的信息化教學技能培訓。很多教師由于理念落后,經驗不足,制作小學數學教學課件的質量沒有達到高水平的要求,沒有激發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更不能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資源平臺,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平臺自主學習。
在數學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學效率和效果依然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在有信息化設備下,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只做到了小學教師的“教”和小學生的“學”,缺乏探討和反饋。而且小學教師不能很好地發揮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輔助作用,更不能有效借助信息技術圖文并茂的動畫形式,來增強小學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和效果。隨著多媒體課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普遍應用,也有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信息技術,如通過快速播放PPT課件、微課等方式來傳授數學知識,小學生只能靠死記硬背來掌握基本知識,沒有辦法準確理解一些重要的概念。久而久之,會導致部分小學生也過分依賴信息技術,遇到稍有難度的數學問題,往往會選擇通過“小猿搜題”“百度”等手段來解決,卻忽略了邏輯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是否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這可以通過教學考核評價的方式來體現。現階段,小學數學教育主要還是以考試作為主要的考核方式,成績高低作為評價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唯一標準。大多數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效果沒有準確把握,對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缺少科學、合理的評價。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教學的整合,不僅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通過運用3D教學、VR互動教學等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小學生的課程參與程度和學習興趣,使其好奇心、求知欲、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等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而這些很難在考試中得以體現,這也導致學校和教師低估了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核心素養理念下,教育的作用是教會學生新的學習方式。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側重于基礎知識的傳授,特別是“班級授課制”把學生封閉在單調的教室內,致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個性化學習日益衰減,使部分教師對教學工作產生了懷疑、厭倦的態度。信息化環境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不再將所有知識裝到人腦中,而是引導學生學會使用人與外界知識網絡體系的聯結管道,實現人機結合的思維體系。
隨著大數據精準教學的發展,多媒體課件以其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教學情境出現在課堂教學中,打破了傳統機械、呆板的教學模式,達到了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效果。如在講“圓的認識”一課中,一粒石子輕落在平靜的湖面上,一圈圈漣漪蕩起;悅耳的音樂,陽光下的向日葵,綻放的花朵,陀螺旋轉形成的光環等,一一展現在學生的眼前。這樣精美的畫面牢牢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了學生的深度思考。信息技術的巧妙運用,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學生經歷了概念的“再創造”過程,讓操作、體驗、演示,催化數學概念的形成,從被動式概念走向概念的自主建構,提升了數學概念教學的有效性。“技術”輔助下的課堂教學,使知識的形成過程因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而更加具體、形象,生動。可見,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不但能夠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還有利于增強小學生的感官體驗。教師基于智能數據,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充分預設講評重點、拓展講評資源,還可以隨時關注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讓學生深度參與課堂探究,深刻理解和把握學習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能將學到的知識遷移與應用,實現知識的深層加工、深刻理解。通過經歷“有過程的學習”,暴露思維過程;通過“有效教學”來促進“深度學習”;通過學習,學會學懂,學深悟透,掌握知識,發展思維,提升素養。
現階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傾向于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過分重視了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對信息技術的巧妙,就能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真正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學具剪一剪、拼一拼、說一說,在學生積累初步學習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把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用動畫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了學生幾何觀念的發展。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使知識的形成過程更加具體化、形象化,可視化,為今后求證梯形、組合圖形面積的學習搭建了支架,提供了思維模式。又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展示交流課前“收集”的“身邊的角”,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初步認識角;其次,通過“說一說”“畫一畫”讓學生初步感知角;再次通過“制作活動角”,體驗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而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可見,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不但能夠改變以往靜止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增強小學生的感官體驗,而且知識的呈現也更為生動、有趣。在多媒體技術輔助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能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較好地建立起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通過動手操作、猜想驗證等學習活動催化數學概念的形成,使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走向概念的自主建構者。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僅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也促進了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提升。
核心素養理念下,基于智慧教育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實現向“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轉變,可以化繁為簡、化靜為動,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可視化”程度。尤其是“微視頻+翻轉課堂”這一模式,讓傳統的課堂形態由“電影院”變成了“超市”;學習形態由“工廠化”變成了“農場化”學習。讓學生在輕松掌握了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也得到培養與拓展,促進了學思結合,知行統一。
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引導小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掌握數學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一方面,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變換練習形式,增強練習的趣味性、層次性、針對性,從而實現個性化教學。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學習平臺,針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分層布置作業,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自主學習資源,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認知水平,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有能力完成的作業,避免出現重復性、機械式的練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實現以“學生學習效果為導向”的個性化學習。
信息化環境的優勢被運用到了教育的各個領域,為教師的教學工作、學校管理和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便利,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信息化環境下學習資源分散、量大、種類多,很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學習的有效性。二是信息化教學技術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存在于技術層面,更加考驗教師對小學生認知心理與能力的掌握。三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理念還需不斷加強,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如何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資源平臺,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平臺深度學習,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認識工具和情感工具?諸如此類問題還需要一線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討。
因此,核心素養理念下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方法的應用,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正視信息化環境在學習中的作用。信息化環境下,教師通過“課前學習任務+課上討論展示+個性化學習結果評價”等教學方式,努力創建以“問題導向”和“任務驅動”的課堂模式;在信息化環境的支持下,讓學生通過E-mail、BBS、QQ等聊天工具與教師進行實時交流,及時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在網絡環境下,還可以以小組或團隊的形式完成學習任務,通過明確分工達到對學習內容更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二是確立遞進式學習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根據調查,筆者發現有明確學習進度安排的信息化學習資源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針對這一現象,筆者認為教師可以以某一學習單元為內容,設計在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能夠完成由易到難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逐步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習動機。三是組建合作學習小組,防止網絡迷航。網絡有利有弊,它能提高學習效率,豐富娛樂文化生活,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網絡獲取知識資源的隨意性,容易干擾學生的注意力,最終影響了學習效果。面對這種現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強大的交互功能,在學生之間建立同地或異地的互助小組,使同伴之間形成合作和監督的關系。在開始網絡學習之前,學生可以與同伴制定共同的學習目標,實時交流,互相監督,共同完成學習目標。
除此之外,學校還要不斷加大信息技術校本培訓的力度,積極引進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積極運用現有的教研平臺,結合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積極開展“在做中引、在引中學、在學中研、在研中思”等校本培訓活動,努力探索現代技術與學校工作的最佳結合點,進一步探索出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全面促進學校信息化工作的進一步深化。在辦學條件與經費許可的情況下,積極開發相應的資源平臺,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之余能充分運用網絡,開展“綠色網上行”等各種有益的活動,使學生更多地掌握未來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技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實踐表明,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對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成效顯著。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的輔助功能,使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質量能夠得到提高,以滿足小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