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天一實驗小學 鄭玉梅
數學作為一門理論性強、抽象性高的基礎學科,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無論是學習還是理解都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再加上數學課堂中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相對乏味,增加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難度,嚴重阻礙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而如果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以一種富有情景化、創意化的方式展開數學課堂的教學,則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對數學該門學科的興趣。筆者認為,巧用數學故事,喚醒課堂活力能夠有效地改善傳統數學課堂的不足,使課堂活動更加有生機,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對如何實現這一點展開詳細的分析。
當學生完成了一個單元的數學知識的學習之后,進入一個新的單元知識內容的學習,需要使用到一種新的數學思維方法之后,為了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建立,教師有必要逐步引導學生轉變原來的數學思維,突破傳統的數學思維定式,使用特定的數學思想,且做到舉一反三。在最開始引導學生轉變數學思維的過程當中,教師也可以通過數學故事的引入,在課前預熱的過程中逐步滲透數學思想,做好鋪墊。這個過程當中,教師要注意尺度,既不要直接為學生提供模板,更不能直接將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從一個故事中觸類旁通,慢慢感悟,在自我摸索的過程中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方式可能會花費更多的時間,但是這個探索的過程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數學思想的滲透來說是寶貴的。
例如,對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課時的教學,教師就可以引入曹沖稱象的故事,使學生感受到這個故事中曹沖的所運用到的數學思維——將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轉變使其成為現有工具下可以解決的問題,這就是轉化思想。在數學習題的解決過程當中,也常常會運用數學轉化思想,比如,在小數乘法的計算時,主要是通過將小數轉化為整數之后再進行計算的。這一教學過程更加符合學生當前的認知規律,且更容易滲透數學思想。
課堂是一個教師與學生不斷互動的過程,教學實際產生的效果的高低,關鍵還在于教師能否有效地、充分地調動學生在課堂活動當中的熱情和主動性。通過趣味性故事的導入,創設趣味化、生動化的問題情境,可以將課本當中呆板枯燥的數學理論知識趣味化、形象化,具體化,方便學生理解的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轉變學習心態,最終更加主動地投入數學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是通過這一故事的編造導入的:小老虎過生日,總共買了3個相同的生日蛋糕,此時老虎媽媽將蛋糕平均分為4份、8份和12份,要求三只小老虎分別取其中的3份、6份、9份,小老虎很迷惑,為什么這次不是平均分,以前都是平均分的?老虎媽媽笑了笑:這是不是平均分配呢?講完這個故事,教師也引導學生思考:這到底是不是平均分配,老虎媽媽有沒有偏心呢?之后,教師則組織學生制作三個同樣的圓紙片,按照老虎媽媽的要求作出分配。這種趣味性故事引入的方式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打開了學生自主展開數學探索的心理。
數學課本中,確實存在著一部分難度相對較高、內容相對復雜抽象的數學知識,對于這一類知識,如果教師仍然還是按照傳統的方法進行講解教授,必然會導致學生難以理解,無法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降低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和信心。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針對數學知識的難點或重點插入數學故事,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轉變思維,學會靈活地分析和思考問題,且借助故事將其中的數學方法展現出來,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促進問題的快速解決。
在一些練習題的解答過程當中,很多學生都存在著一定的阻礙。例題:已知一個數除以3還余下1,除以4也余下1,除以5也余下1,求這個數最小是多少?面對這一道練習題,教師不可以直接地說出解答的方法,而是通過童話故事的引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思考,最終學會觸類旁通,找出答案。故事如下:西天取經路上,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摘了一些桃子,要師傅猜一猜到底有多少個,如果3個為一份來分,還剩下1個,5個為一份來分還剩下2個,7個為一份來分還剩下3個。唐僧還需要多摘一倍的桃子,現在就存在這一情況,3個為一份來分,還剩下2個,5個為一份來分還剩下4個,7個為一份來分還剩下6個,要求學生最后算出第一次一共摘了多少個桃子。通過這個童話故事,學生可以更加富有代入感地解答習題,課堂氛圍充分趣味性和娛樂性,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順利掌握解題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個數學教學環節,課堂練習和課后練習無疑都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師在布置練習題的過程當中過于機械和呆板,學生完成習題也會產生逆反心理,練習自然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而如果教師在數學習題的布置過程中,融入一些數學故事,則對學生完成練習的積極性大有裨益,從而更好地鞏固數學知識。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四年級“四則混合運算”的練習中,教師為學生創設了這一教學情境:春天到了,柳樹開始發芽,抽出了細細的條子,一條一條真好看呀,之后將柳樹的照片通過多媒體平臺展現出來,且柳樹的枝條上寫著四則混合運算的題目,但是有些柳樹上的小蟲子咬壞了柳條,小朋友們,你們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幫助柳樹抓到害蟲嗎?在聽故事的過程當中,學生的情緒逐漸被調動起來,紛紛開始就如何除去壞蟲進行探討。不難看出,這種趣味性課堂情境的創造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無疑是具有許多幫助,比起學生機械性的做數學練習題,這種方法無疑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在之后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多采用這種課后練習方式,使學生主動進入數學問題的思考過程。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是現代文明的基礎和重要的組成部分。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作為小學學生數學的啟蒙者,有必要通過實際的教學活動和方式凸顯出數學的文化本質,使數學課堂中呈現出獨有的數學自然特色。通過長期的教學經驗,筆者發現通過數學故事的引入,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對構架數學知識和數學文化之間有著十分關鍵的銜接意義。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圓的周長”這一課時的教學當中,在講解了有關于圓周率的相關知識之后,教師向學生講述了有關于圓周率的人物故事——祖沖之:早在千百年以前,我國就出現了一位杰出的數學家——祖沖之,祖沖之通過漫長的觀察和計算,最終精準的測量出了圓周率的數值,這一發現遠遠比歐洲早了幾百年……在教師的講述過程當中,很多學生紛紛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歷史悠久。隨后,教師又講述了圓周率在近代的發展,比如,國外有數學家發現,圓周率的數值已經計算到了小數點之后的幾百萬位,是一個無限不循環的小數。通過以上數學知識和故事的講述,能夠有效地串聯數學知識的發展歷史,整個過程當中,學生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深刻感受到了人們對數學的熱愛以及數學的奧秘,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該門學科的知識的興趣,在無形之中引導學生樹立不斷探索的精神,還能使學生萌發出愛國的自豪感,這對小學階段的教學而言意義重大。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當中,會拓展一些課外閱讀的內容,并且這些拓展內容與學生課堂當中學習的內容緊密聯系,不僅有利于深化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幫助學生拓展數學視野,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比如,課堂知識內容介紹完成后,教材會拓展“你知道嗎”這部分的內容,部分內容還是以故事的形式存在的。在教學當中,教師應該充分地應用這些拓展內容,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認真鉆研,引導學生思索。當然,僅僅局限于課本當中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該學會從圖書館、互聯網等平臺搜集更多相關的資料,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認識鐘表”這一課時的教學當中,課本中的拓展內容主要是古代原始人認識時間的故事,從使用白天和黑夜計時,到使用太陽的影子計時,再發展到滴水和沙漏的方式,一直到近代的鐘表計時法。完成了故事的學習和探索之后,教師則可以為學生布置作業:你知道怎么使用滴水或沙漏的方式計算時間嗎?借助這種教學方式,能豐富學生有感于時間的認識的同時,可以進一步引發學生對數學的探索和實踐,發展學生的探索精神,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可以借助數學故事的講述來啟示學生,幫助學生,還可以轉變觀念,組織學生編寫有關的數學故事,促進學生思考能力和說寫能力的提升,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編寫數學故事的過程當中,本身就是一個重新梳理和整理數學概念、數學知識、數學思維的過程,對學生思維的發展具有十分關鍵的意義,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例如,對數學難題,一般只有少數學生能夠快速解答出來,此時,教師就可以組織這些學生分享自己的解題過程,引導全體學生一起探索。對于一些學生在解題過程當中所出現的典型錯誤,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享,使其他學生引以為鑒。甚至布置相關的實踐任務,即將生活當中常見的事物以數學知識的方式呈現出來,以及通過對話的方式展現所掌握的數學知識。以這種方式,一方面能激發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可以不斷豐富學生的想象創造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這個過程當中要引導學生,在編寫數學故事的過程中避免模式化,數學故事的編寫目的還在于服務數學知識,要注重挖掘故事中的數學元素與教育價值。在學生完成了數學故事編寫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故事收集起來,投稿到報刊,或者是組織數學故事比賽,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大數學家陳景潤在小學的時候,他的數學教師就向他講述了有感于著名的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而正是這一次小小的課外延伸,就為陳景潤定下了一輩子的目標,之后的故事就是陳景潤證明出了陳氏定理,成為一段足以撼動國際數學界的佳話。這一典型的例子說明了課外延伸的重要性,教師的不經意間講述的一個故事,可能就會成就一個人才。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結合課堂所講解的數學知識,通過課外的延伸、練習,使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
例如,在教學了圓周率這一課時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課后前往圖書館,尋找有關于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在學習了多位數的乘法之后,可以通過多媒體平臺向學生展示古代的鋪地錦;再如,學習了小數點之后,為了使學生認識到小數點的重要性,可以講述因為弄錯了小數點而導致的悲劇故事……借助這種方式,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從而在今后的學習中能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
當然,數學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也不會在數學故事的導入中花費過多的時間。但是教師可以充當一個引路人,引導學生在課后能夠自主地展開對各種數學故事的收集和閱讀,例如,數學家的故事、數學發展歷史、數學相關典故等。導入數學故事的目的不僅僅是幫助學生正確地解答數學習題,而是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想和理念,拓展學生數學視野。
本文主要從重視課前預熱和故事導入,滲透數學思想,創設問題情境、加強觸類旁通和情緒調動,引發自主探索,提升練習效果、設置恰當鏈接和拓展閱讀,構建人文科學,促進知識深化以及構建數學故事和課外延伸,提高數學素養,引領學生發展這四個方面對如何巧用數學故事,喚醒課堂活力展開了分析,以供相關人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