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天一實驗小學 陳 潔
兒童本位的教育理念,是指直面兒童本身的特點,結合兒童現有的學習基礎、學習優勢、學習需求引導他們開展學習活動。開展兒童本位的教學,不僅能豐富小學生的知識,讓兒童的精神得到滋養,還能在活動中全面培養學生的素養。在小學詩歌的教學中,可以融入兒童本位的教育理念,開展樂讀活動。
教育學者皮亞杰曾經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承擔著模范帶頭作用。學生會學習著教師的學習方法、繼承教師的精神風貌、逐漸模仿教師的學習方法。學生與教師一起共讀,教師給予學生的影響絕不只是糾正學生讀音等作用。而是學生在學習教師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全面的教育。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早上是學生頭腦非常清醒的時候,這時候學生的學習效率高,反應問題的速度快。如果能夠有效地利用早上的時間帶著學生去讀詩歌,將最大化地發揮出記憶優勢。學生可利用早上時間讀詩、背詩,高效地完成記憶學習。比如,教師引導學生早上一起在校外集中,一邊慢跑,一邊背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學生把詩歌當作慢跑的口號,邊跑邊背詩。學生在背詩的過程中可以自由發揮,有些學生把詩歌編成歌曲來唱,有些學生大聲吶喊著詩歌。教師一邊組織學生慢跑,一邊聽學生繞圈跑背詩。在活動中學生感受到了背詩的快樂。以往學生不樂于背詩,他們覺得背誦詩歌的效率低下。如果教師有效地利用早上的學習時間,帶著學生晨讀詩歌,那么就能有效地利用早上學習的優勢。學生邊慢跑邊鍛煉身體,將得到雙重訓練的效果,高效學習讓學生覺得學習會變得有效率,于是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不拘于學習,他們唱詩、吼詩,釋放著自己的天性。此時學生覺得背詩是有趣的、能夠抒發自己的情感,此時他們會喜歡背詩這種活動。
在課堂上教師引導著學生共讀詩歌。在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讀詩歌,會起到許多作用:一是讓學生覺得詩歌美讀距離自己很近,雖然學生從微課中聽過美讀示范,然而對他們來說美讀訓練和自己不親近,他們覺得美讀的人是職業人員,學生自己達不到這樣的水平。教師帶著學生一起讀,學生會產生親近的感覺。學生會認為只要自己通過模仿教師,就能夠完成美讀。二是讓學生感受到美讀微妙之處,微課上美讀的示范,不能為學生展現太多微妙之處,有時學生會有學習疑惑,然而由于示范的人是播音員,因此學生難以提出自己的問題。在課堂上教師帶學生美讀,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美讀特點提出自己的疑問,而師生在交互中,學生能夠學到知識。三是教師帶著學生一起美讀,學生會覺得教師正陪伴著他們一起學習,他們會把教師當作共同學習的伙伴。這種感覺會讓學生更加信賴教師,愿意主動接受教師的指導。
比如,教師在課堂上示范《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的美讀。在完成美讀以后,學生需要憑記憶分析教師如何把握朗誦的節奏、重音是如何分布、情感是如何表達等。學生結合教師的示范開始探討。有時學生發現自己沒有記住教師的美讀,此時教師就要告訴學生需要養成在課堂上集中精力學習的習慣,學生需要自己提出一個接受小懲罰的策略,避免以后再犯類似的錯誤。學生養成了在課堂上認真聽教師示范的習慣以后,他們開始共同探討教師美讀的方法,甚至模仿教師的方法朗讀。學生提出教師在讀最后一句“也傍桑陰學種瓜”時,聲音略微往上揚了,這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讀出了兒童歡樂的心情和調皮的神情。于是學生一起揣摩這種讀法。師生課上共讀能有效促進課堂生態化,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養成樂讀學習的自主性、并提升了學生朗讀訓練的效率。
小學生有著很強的想象力,有著很豐富的情感,他們敢于想象,樂于探索,教師有效地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特點開展樂讀活動,會激發課堂的活力。在課堂上,學生需要結合自己的特點找到適合自己樂讀的形式、有趣的評價方法等。
比如,在課堂上,學生開展角色扮演的游戲。小組成員共同撰寫劇本,并委派小組代表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在講臺上邊演邊讀。學生在講臺前代入自己的角色開始表演:“我是一名準備要去上前線的一名小兵,對——我不是大將軍,我是一名小兵。”學生滑稽的表情讓大家笑了。此時學生表演:“雖然我不是一名大將軍,可是我也有一顆報國的心。”學生邊表演,邊吟誦著詩歌。在這一次的活動中,學生把美讀與表演融于一體。待所有的小組都完成了表演以后,小組成員們開始扮演王昌齡。即每個小組都委派出一名“王昌齡”點評其他小組成員的作品:“這名小兵A,我雖然理解你有遠大的志向,也有當將軍的心,但是我覺得,你基本上沒有這樣的機會,為什么呢?因為你的詩歌吟誦得太沒有氣勢……”。而另一名“王昌齡”則評論:“這位小兵A,你說你想當將軍,可是我不相信啊,為什么呢?因為太假了!你吟這首詩的時候,念錯了三個字!你說說你誠心嗎?”大家對這一評價表示贊同。
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能夠根據課堂環境及教學內容挖掘出有趣的學習方式,他們的情感十分豐富,他們以各種趣味形式進行點評時,會沉浸到點評的過程中。他們在交互的過程中,能發現哪些評價是主觀的、哪些評價是客觀的。在交換意見的過程中,每個小組都能得到激勵及啟示。
學生在樂讀時,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片自主學習的空間,基于自己的學習基礎,完成探究學習;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即時得到幫助,突破學習難關;在學習中可以得到激勵和支持,這是學生完成樂讀學習的重要驅動力。在樂讀學習中,教師需要優化學習組織,強化交流學習。這一環節的教學,教師需要把握教學重點,并做好相應的學習引導,現以開展《暮江吟》的教學為例,教師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學生共同完成樂讀學習:1.自由朗讀。這一階段學習目的是掃除字詞學習障礙,只要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他們不難自主完成字詞學習。讓學生掌握學習應用電子詞典掃除字詞障礙是教學的重點,掌握方法以后學生能夠自主學習。2.探究詩意。學生需要了解這首詩歌講了什么內容。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需要探究的重點不同。對于低年齡段的學生,他們的學習重點是學會根據動詞、名詞、形容詞來描繪畫面。這首詩歌為小學中年齡段的學習內容,中段學生已經具備了分析畫面的學習基礎,于是畫面分析學習不再是重點。在這一階段,學生需要掌握一些修辭的方法。在這一首詩歌中,前兩句話是直白的畫面。而后兩句話,學生需要理解為什么作者要用“可憐”這個詞。第四句話應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這句話共用了幾次這種修辭手法。學生掌握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后,能夠進一步理解應用語言藝術描繪畫面的方法。高年齡段的學生學習重點是理解詩歌的意境。然而學生學習層次不同,部分學優生可以學習“知人論事”分析思想情感的方法。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各自的探究,然后讓學生通過交流、取長補短,是這一環節教學的重點。3.美讀訓練。課堂教學時間比較有限,教師沒有太多時間讓學生讀得更完美,于是學生只是需要在課堂中初步揣摩美讀的方向,然后通過美讀進一步理解詩歌中要表達的感情,是這一階段學生的學習重點。學生可輪流讀,然后彼此給予評價,完成這一環節的學習,學生能找到課后拓展學習的方向。
學生樂讀詩歌,都希望獲得學習成果。一方面,他們需要成果來肯定自己,讓自己獲得學習成就感;一方面,他們需要讓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讓大家來肯定自己。教師把握了學生的學習需求,針對學生的課后拓展學習進行引導,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課后進行樂讀學習絕不是一種負擔,而是豐富自己生活的過程。
在傳統的詩歌教學中,學生往往覺得樂讀詩歌是一種負擔。這是由于這種學習形式把學習與生活分開了。從而讓學生認為學習是枯燥的、乏味的,生活是有趣味的、愉悅的。如果學生能夠把樂讀學習當作生活的一種,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他們就不會覺得樂讀學習是負擔。
比如,教師組織學生建立了樂讀沙龍。以讀書沙龍的形式,增加了詩歌學習的特點。如每隔兩個周末,樂讀沙龍的學生就會去沙龍學習。沙龍分為公共區域、半公共區域、私密區域三個部分。有部分學生喜歡跟大家一起讀詩、背詩,人越多他們越有學習的動力,這些學生就在公共區域學習,在公共區域中,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提出相互請求的幫助,比如,學生A現在背誦《楓橋夜泊》,學生B就看學生A讀得好不好、讀得對不對等,兩人相互監督,共同樂讀。半公共區域則是指允許學生以小團體為單位,開展樂讀活動。其他區域的學生不能打擾這個小團體的活動。于是小團體可以在沙龍中共同策劃一些有趣的樂讀活動,或者交換朗讀心得。私密空間則是指學生在一片區域內自由的學習,他們不接受別人的打擾,也不干擾別人。如果學生需要與人交流,就必須到公共領域中活動。沙龍允許學生自帶食物和飲料,然而在完成學習以后,需要清理現場環境。這個沙龍中的會員有VIP制度。學生依參加活動的時長和對沙龍作的貢獻作為VIP標準。成為VIP的會員具有在學校樂讀活動中,作為邀請裁判等,他們具有一定的活動優先權。結合西方的沙龍文化,學生舉辦了自己的沙龍,他們共同維護沙龍、制訂規則,在參與沙龍活動中,學生把樂讀學習當作了生活的一部分。
學生在學習時,不能只是局限于課本中知識內容的學習。學生需要結合自己的層次、興趣進行延伸學習。以理論為紐帶,學生可以自主地應用網絡平臺搜索美讀理論。學生通過實踐,發現該理論能夠幫助學生完成美讀,并且易于操作時,可以在沙龍中共享理論。學生也可以延伸學習課本以外的詩歌,大家一起共同品鑒詩歌,進行詩歌美讀,能夠激發起自己對詩歌活動的熱愛。學生還能延伸活動形式,在教師和學校的幫助下共同組織有趣的美讀活動。
比如,一名學生在沙龍的半公共區域空間進行了一次美讀理論的演講。他分享了以下的美讀心得:一首詩歌中往往有幾個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就是人體的骨骼,其對敘事和抒情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以《望廬山瀑布》為例,提出了這詩詞最重要的關鍵詞就是動詞日照、生、遙看、掛、飛流、直下、疑是、落。比如“掛”字把流動的瀑布寫成了一個靜止的狀態,而這個“掛”字與后面的“流”字,形形成了動態和靜態畫面,這種動態和靜態的轉換,讓畫面變成生動了。這些關鍵詞是需要反復誦讀的字句,如果要表現詩歌的畫面效果及情感態度,往往與關鍵詞是否處理得好有很大的關系。此時其他學生開始提問,他們覺得還是不太明白為什么這些詞是關鍵詞,其他的詞就不是。其他學生的提問,讓這一名學生感到無所適從,他發現他并沒有深入的理解理論,而只會照本宣科的講理論。那么什么是詩歌的關鍵詞?學生向教師提出了疑問,由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對此,教師在沙龍中開展了“言”“象”“意”的關鍵詞講座。聽完講座,學生理解了一首詩的關鍵詞就是能夠呈現出詩歌意境、情感、內涵的詞。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含義,讀懂了詩歌的內涵,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朗讀。比如,學生在讀“飛”時,可以把音調提高,讀出瀑布飛躍的感覺,“疑”字則要讀出質疑的感覺,這樣才能夠呈現出詩句內容中包含的“質疑”“懷疑”的情緒。
通過拓展延伸學習以后,學生可以以美讀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美讀作品。學生可以應用錄美讀音頻,為美讀作品配音樂;為音頻制作MV,讓畫面能夠與音頻相配合,并為美讀作品制作字幕的方式完善作品。學生可以把自己完成的作品放到微博上,讓他們與自己交流作品及下載自己的作品。
比如,學生將美讀的《題西林壁》作品配上展子虔的《游春圖》這一幅畫。學生認為這幅畫的內容與詩歌的內容非常相符。為了優化作品,學生認真地投入美讀。并嘗試著模仿了播音員的美讀,然后自己讀過幾次之后,錄了兩、三個美讀版本。他將這三個版本的作品都展現出來了,并說明自己不太清楚哪個版本讀得好一些,請求其他學生品鑒。學生結合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給出了自己的意見,而學生也在交流中得到了更多啟示。
美讀學習,本身并不是一個艱苦的學習過程。只要教師合理安全教學內容,這種學習既不會是學生的學習負擔,也不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過于困難,并且學生在學習中還能夠充分展現自我的個性及讓學習優化自己的生活品質。應用兒童本位的理念優化詩歌教學,能夠突破以往詩歌教學的弊端,達到讓學生樂讀詩歌的學習效果。